来源:武志红( ID:wzhxlx) 作者:天雅 1 一个小小的「出糗」经历, 对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 同事小丽,最近分享了一件童年往事,令人感触颇深。 她小时候很喜欢唱歌跳舞,是老师同学眼里公认的文娱小能手。 四年级那年,她被选上学校的合唱团,准备外出参加比赛。 她很兴奋,也很努力。 每天早早起床开嗓练声,下午一放学就躲进房间练习比赛曲目,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然而,正当她信心满满地迎接比赛到来时,却当众出了个糗。 在比赛前一天下午,老师检查个人独唱。 小丽唱到一半时,突然忘词跑调了。 她努力把调拉回来,想坚持唱完,但老师却粗暴地打断了她:"明天比赛,你不用上场了。" "老师,可以让我再唱一遍吗?"小丽恳求道。 "不用唱了,你现在唱跑调,很可能明天上台也会跑调,影响整个合唱团的表现。"老师一副不容商量的口吻。 小丽失落地回到教室,当时其他同学正在上体育课,她一个人坐在座位上。 想到自己这么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不被认可,还被残忍"抛弃"; 想到自己接下来可能会遭到同学嘲笑与议论,成为一个"笑柄"…… 突然,一股强大的悲伤与羞耻迎面扑来,瞬间将她拽进黑暗的谷底。 整个下午,她都努力将自己隐藏在角落里,充满忐忑与不安,生怕同学知晓她被合唱团淘汰的事情。 好不容易熬到放学,她飞一般跑回家里,躲进房间哭了起来。 晚上妈妈进房间喊她吃饭,看她整个人不对劲,询问原因。 小丽支支吾吾地讲了事情原委,并恳求妈妈替她保密,不要告诉任何人。 但妈妈却完全不把它当回事,大声嚷嚷出来: "这有什么好丢脸的?不去更好,省得你一天到晚咿咿呀呀的,把学习都耽误了!" 后来在晚饭的时候,妈妈还专门将这件事当笑话一样抖露出来,让全家人见证小丽的糗事。 那一刻,小丽羞愧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 从那以后,小丽再也不唱歌了,并开始厌恶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东西。 大学时,一位男生当众向她表白,站在舞台上为她献唱了一首苏打绿的《小情歌》。 她其实心里一直很喜欢那位男生,也渴望跟对方建立联结。 但那一刻不知怎的,她突然冒出一股强烈的愤怒,感觉对方正在用音乐"羞辱"她。 随后,她一句话没说,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两人关系不了了之。 至今回忆起,小丽依旧深感懊悔。 这些年,她陆陆续续谈过几次恋爱,但却再也没出现过当初对那位男生心动的感觉。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悲伤故事。 而透过它,让人也看到了: 一个小小的「出糗」经历,对一个孩子巨大的「伤害」。 2 出糗,从来不是一件小事, 而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一件糗事,会对一个孩子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甚至还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创伤记忆,持续影响着孩子接下来的命运走向? 针对这个现象,透过心理学视角做进一步解释。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 想象你是一个能量体—— 作为能量体,你的任何一个动力,如欲望、需求和想表达的声音、情绪等,都像是章鱼伸出的一个能量触角。 这个能量触角,本来是灰色的、中性的。 如果能够被其它能量体接住,它就会变成白色能量—— 即:爱、热情与创造力等。 相反,如果被拒绝或被忽视了,它就会变成黑色能量—— 即:恨、攻击与毁灭欲等。 黑色能量和白色能量,其实还可以换成另一套语言:死亡力量和生命力量。 任何一个动力一旦升起,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如果在关系中被接住,就意味着它的存在就被证明了,也就得生了; 如果在关系中没被接住,就意味着它的存在被否定,甚至要被杀死了。 这时,这股能量的死亡焦虑就会被唤起,破坏欲望由此而生。 如果这份破坏欲继续向外表达,就会变成对外界的攻击; 但如果破坏欲向内转向攻击自己,就会构成「自我压制」。 而一份动力的发展水准,是和它主人的心理发展水准相匹配的。 比如: 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想喝奶—— 一旦这份动力没有被及时满足,TA的死亡焦虑就会被唤起,产生一股想要摧毁乳房的冲动。 一个3岁的孩子想自己吃饭—— 一旦这份动力受到大人的压制,TA的死亡焦虑就会被唤起,甚至还会摔碗发脾气表示抗议。 一个10岁儿童立志考年级第一名—— 一旦这份动力遭遇挫折,比如考试失利等,TA的死亡焦虑也会被唤起,并由此产生自我怀疑。 如果这时TA不幸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则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感,认为自己非常糟糕,一无是处。 从而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出糗经历,会对小丽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 因为呀,在现实层面,这只是一件因唱歌跑调而被合唱团淘汰的小糗事; 但回归到心理层面,却是关于她个人意志和动力的「生死转化」。 她小时候热爱唱歌跳舞。 当这份动力获得了老师同学认可,在关系中被接住以后,就变成了生命能量,促使她不断投入时间精力去练习,精益求精。 而当被合唱团老师粗暴拒绝,并被家人一通嘲笑以后,它就变成了死亡力量—— 仿佛在那一刻,有些东西在她心里熄灭了,并唤起了她的死亡焦虑,破坏欲望由此而生。 一开始,这份破坏欲转向她自己,迫使她压制了自己的需求,并放弃了自己最钟爱的音乐; 后来,它变成了对外界的攻击,令她在羞耻之下,不自觉地伤害了一位男生,破坏了关系。 由此可见,对一个孩子而言—— 出糗,从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3 孩子出糗了,父母该怎么做? 这时问题来了,孩子出糗了,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减少类似的伤害呢? 基于这些年的观察,总结出很关键的2点: ① 肯定孩子糗事背后的动力。 诚如前文所言,孩子之所以出糗,是因为TA背后升起了一份需求或动力。 但由于自身力量不足,或采取的方式不恰当,导致TA暂时无法达成需求。 从而令TA产生深深的羞耻感和挫败感。 在这种情境之下,如果孩子糗事背后的动力依然能在关系中被接住,获得肯定和认可,情况就会好很多。 朋友Q,曾分享过他的一个故事。 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很少给他零花钱。 有一次他看到同桌买了一支非常酷的钢笔,心里很羡慕。 于是他偷偷从父亲口袋里拿走了5块钱,买了一支跟同桌一样的钢笔。 父亲知道后大发雷霆,将他拖到院子里,大庭广众之下将他抽了一顿。 那一刻,Q感觉自己被钉在了"恶人"的耻辱柱上,这辈子都没办法抬起头做人了。 当天晚上,他悄悄收拾行李,准备离家出走。 这时,爷爷走了进来,坐在床边温和地看着他: "我知道你很喜欢书法,这很好。我也知道你需要一支好钢笔,一直都想着送一支给你的,这下正好,你自己跑去买了。" "爷爷,我……" "来,我这里有5块钱,你拿去还给你爸爸,我们不能不经他同意就拿他的钱。那支钢笔就算是爷爷送给你的,我也希望我们家未来能出一个大书法家呢。" 爷爷的话,让Q确信了3点: 我喜欢练习书法,是一件好事; 我想要一支好钢笔,这个需求是合理的; 但偷爸爸的钱是不对的,这个我要改正。 从那以后,Q再也没有偷过家人的钱,并一直将对书法的爱好坚持了下去,练就了一手好字。 ② 共情孩子出糗后的羞耻感。 肯定完孩子糗事背后的动力以后,我们同时也要理解出糗本身带给孩子的挫败感和羞耻感。 就像前文所言,一个弱小的孩子,当发出一个需求或动力却无法得到满足时,很容易感到挫败: "我简直糟糕透了,什么都做不好,注定一无是处……" 同时由于孩子自我中心的认知倾向,当遭遇挫败出糗以后,TA会认为全世界都盯着TA看,都会因此嘲笑TA,看不起TA。 羞耻感由此产生。 在日剧《心理医生恭介》里,有一名12岁的来访者小泉。 她的爸爸,则是一名优秀的警察,常年在外忙碌。 成长过程中,每当遭遇挫折时,周围亲戚、学校老师,都会不断鼓励她:"你是警察的女儿,你一定要坚强。" 从而给小泉一种感觉:作为警察的孩子,自己有义务要让自己成熟起来。 为此,她不断给自己下达各种指令,强迫自己快速成长,做一个"完美的孩子"。 但压力一大,她就会特别焦虑,越焦虑,学习越不好,成绩不断下滑,令她感觉很丢脸。 后来实在承受不往压力,她开始考试作弊,篡改成绩单…… 有一回,她被老师当场抓获,然后被全校通报批评。 晚上回到家,她感觉愧对父亲,糟糕透了。 她哭着向父亲坦诚: "我很想变强大,但是我没有自信,我知道自己不够勇敢,不够坚强,也不够优秀,甚至有时还会撒谎,考试也会作弊……" 父亲耐心地听完,没有批评和指责,而是温和地回应道: "没关系,这些混蛋事,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统统都干过,没少被爷爷惩罚,丢脸丢到家了。" 小泉:"你这样也能当警察啊?" 父亲:"哈哈,后来长大了就懂事了嘛。" 就这样,在父亲的共情之下,小泉逐渐放下了强迫自己变完美的执念。 焦虑缓解以后,她整个人开始变得松弛,并能专注于学习上,成绩慢慢有所提升。 写到这里,又想起了同事小丽。 如果当初她在被合唱团淘汰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声音告诉她: 你喜欢唱歌,是一件好事; 你渴望跟随合唱团一起演出,是合理的; 哪怕最杰出的歌手,也有唱歌跑调的时候, 老师没有选择你,是他的事,并不代表你不够好…… 结果会怎样呢? 小丽会不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坚持唱歌的梦想,走向更宽广的舞台呢? 在面对心仪男生用音乐表白时,小丽会不会跳出羞耻感的羁绊,基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去坦然接受呢? 小丽的故事,就像一面被放大的镜子,映射着当下许多人成长的影子。 想对这样的人说, 也许,你也曾有过类似的出糗经历,并持续被它困扰着,感觉很丢脸。 你的愿望和需求没有被承接住,你受到的伤害也没有被看见过。 在此,想先跟你说一句:这不是你的错。 你的需求是合理的,你的愿望是真实的,别人没接住是他们的事情,但这不是你的错。 过去那个孱弱无助的你,一个人背负着这份沉重的羞耻与负担,真的很不容易; 现如今,我们已经长大,已经具备成人的力量。 可以尝试去联结、滋养内心深处那个孱弱无助的自己,为TA赋能—— 尝试去疗愈这份羞耻感,看见事件背后的真实动力,再次点亮自己的生命能量。 嘿!别害怕,我和你一起在路上。 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责编:陈沉沉。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小十点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