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报道 智说(10)
费洪平 邱灵 张义博 杨威 李淑华 李子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面对新变局、新挑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抗击能力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路径,是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形势复杂严峻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影响交织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和大国博弈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竞争版图深刻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各种外部冲击导致风险趋升,国际循环出现局部性梗阻,"卡链""断链""掉链"现象蔓延,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凸显,安全稳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发达经济体压制效应陡增。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制造业"回流"与振兴计划,并以安全为由加大对中国技术出口限制,一些国家抱团打造供应链联盟围堵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去中国化"现象。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受到越来越明显的竞争和挑战,传统技术引进利用模式遭遇阻击,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加剧国内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的"卡脖子"风险。
二是新兴经济体挤占效果凸显。一些新兴经济体后发优势逐步显现、追赶步伐明显加快。新兴经济体吸引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对我国相关产业挤占效应逐步显现。我国传统优势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被替代风险。
三是跨国公司产业链外迁加速。部分跨国企业为分散大国博弈和疫情导致的双重风险,加速核心环节从我国外迁,留出空缺尚难由内资企业及时补位,导致"产业空心化"和产业链升级延缓,冲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性。
四是高碳产业链面临国际绿色壁垒。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革命加速兴起,高标准环境保护和低碳排放要求将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重点。我国高碳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可能减缓,达不到低碳要求的企业将被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外。
五是国际能源资源供给、地缘政治危机和极端事件冲击加剧。受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衰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大宗能源、资源、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升,加上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我国能源、资源的安全问题和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地缘政治危机、极端天气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基础也有隐忧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一直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和维护者。我国已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诸多行业积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诸多领域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新动力进一步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应对机制初步形成,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奠定了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韧中有脆","缺芯""少核""弱基",产业链供应链局部梗阻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突出。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科技创新领域"重应用、轻基础"的问题突出,自主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高端专业人才供给和储备不足,成果转移转化水平较低,科教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尚未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对外依赖,有些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质量效益和品牌水平不高。我国大部分工业品功能性常规参数基本满足要求,但可靠性、稳定性和效率有待提升,高品质、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加上品牌建设滞后,很多产品国际流通渠道被具有品牌和研发设计优势的跨国公司把控。
四是产业链地区同质化竞争突出。近年来,许多地区过于强调本地全产业链完整性,忽视区域合理分工与布局,重点产业链"集而不群"现象突出。一些地方注重产业链本土化导向,过于强调在本地实现稳链、强链、延链、控链和补链,搞内部小循环,导致各地产业重复建设、资源过度竞争、市场碎片化等。
五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禀赋较差,环境容量有限,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对钢铁、水泥、大宗工业品的需求依旧旺盛,这决定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工业生产和生活消费等污染物排放仍居高位;未来能耗"双控"和减碳压力很大;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尖锐。
六是新型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新型基础设施支撑。目前,我国多数新型基础设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新兴产业试验场等建设不足,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与产业融合度不深。国际物流不畅大幅抬升外贸企业的海运成本,我国物流成本偏高,流通渠道掌控力不强,建立由我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势在必行。
多措并举加快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面对新变局、新挑战,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产业齐全的配套优势,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稳定为目标,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扩大国际合作为途径,推动产业链国际延伸、供应链全球整合、价值链高端提升,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断点,打造抗风险能力强、安全稳定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一是整合科技力量,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优良的科研与创新生态,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有效防范产业链关键环节风险。加强前瞻技术和未来产业战略性研究,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早期市场培育,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的人才支撑。
二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实施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统筹协调上下游各环节的需求对接、项目引进、要素保障等问题。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链主"领军企业,加强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引导中小型创业企业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在产业链重要环节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内外联动。
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补齐短板,特别是要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短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对具备优势的领域,锻造一批长板,加快实现国产替代。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产品一致性、可靠性、稳定性。
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在时空上的数字化协同和集成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灵活性。以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打造数字化转型平台载体,积极布局数字经济产业链新基建,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
五是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适应"双碳"目标要求,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切实把"零碳化"理念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推动工业绿色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固碳增效。推进服务业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入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六是调整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空间布局。强化重大生产力统筹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指导,打破行政壁垒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割,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统一市场规则,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高效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开展产业链分区域、分类型、分环节的发展指导,明确各地的重点发展领域和重大前导项目,推动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和共建共享,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增强地区间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效能,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
七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际合作。加快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提高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围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合作,在全球范围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不同环节,推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的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治理能力。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RCEP成员国的产业链合作,加速形成"以我为主"的区域价值链。积极推动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贸往来及全方位合作,强化与印度及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多边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着力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安全审查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减免关税、取消壁垒,加强国际贸易和海关合作。加强国际物流能力建设,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堵点,确保国际供应链通畅。
八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深化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要素流动配置和产业链循环的梗阻,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推动产业政策由选择性政策转向功能性政策,从偏重替代市场、限制竞争的产业政策向以竞争政策为基础、更好发挥创新作用和增进有效市场的产业政策转变,加快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