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理论,用比喻的方法最能形象的说明和理解。首先,汗是蒸腾而出的。想象一下,什么是蒸腾。下面有个热源,火。火一会在底下烧,然后锅里的水就沸腾了,这时候,水就变成了蒸汽,而蒸汽遇冷,重又凝结成水露。 那么,人体也是一样。人体的火在哪呢?人体的火在心,水在哪呢?水在肾。心火一起,肾部的水就上升到肺部,肺部的水就通过人体的皮肤蒸腾,出了皮肤遇冷,在人体的皮肤上形成水露,这就是汗。 肾部的水怎么上升到肺部的呢?血管和经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就是血与汗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顺便说一句,只有血足气足才能推动汗液外排。 因此,心与肾,如果不能很好地相交,人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呢?心火上升,没有肺部的水分消耗掉心火的能量,心火就会往头部走,然后再沿着身体的后面降下来。牙疼,头疼,胸部以上的疖子,都是这样造成的。 这就是夺血者无汗的道理。 相应的,夺汗者无血,也是相应的道理。这才是老祖宗的智慧。 中医统一辩证的看待问题,这是中医与西医的分水岭。没有什么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而已。 中医理论《黄帝内经》"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原意和含义是指———汗是由自然人体的血液变化、转化、变通而产生形成人体的汗水,如果人体没有血液就没有汗水可从人体肌肤毛孔里面冒出来、流出来。 夺血者无汗:是指如果一个没有血气、血色、血脉、血液的人,不可能有太多、太过的汗水从人体肌肤的毛孔里面冒出来、流出来。 夺汗者无血:是指如果一个人特别爱出汗,出汗出得太多、太猛、太烈的人,自然人体就没有太多、过多的血液来供应、供养自己出汗;特别爱出很多汗的人,没有相应的血液、血水来供应转化为出汗的汗水。 中医理论,在人体内宇里,血的运行与孕生是同步的。 血液中,水份点七成多,气化物点一成,血细胞与孕生血细胞及能量体占两成。这是,婴儿的血象。 18岁之前,人体积毒量少,血中能量体占比大,水份多为体组织提供。这时,人的状态为水灵灵的。是盛开的鲜花。 19至38岁,人体排毒正运行,体内能量体积累,组织内水有结合水出现,水须体外保障,血液,淋巴液的浓度在提升,五运,运行显阳强状态。 39至55岁,人体排毒正努力运行,体内能量体由中性向酸性改变,使身体的吸收能力不在提升。 56与65岁,体内的变化与昆虫相似。称为蝶变。或更新。这期,以保养,养心,养德为主。 好吧,回答,原题,生产生活中,和气,宇生。当气不顺时,当有,寒气,污气,乱气,乱体内血与水的状态,使体本发散,而变内收之态。即,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出自《灵枢.营卫生会篇》。 夺,是失的意思。血、汗同源,故而,患者已经失血的,不能再发其汗;已经发汗的,不能再去其血。如果血液损失而又发汗,汗液耗损而又去其血,汗血两失,会加剧病情。 因此,这句话是一个警示,提示医者避免采用错误的治疗方法。 汗属人体津液。血与津液均为液态物质,都具有滋润、濡养和运载的功能,与气相对而言均属于阴。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累及,关系密切。 津液和血都是来源于饮食的精气,并能相互资生,相互作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出于脉外便转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其中部分津液可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当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以补偿血容量之不足,因而导致脉外津液的亏损。津液耗损常使气血同时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的不足。例如大汗,大吐,大泻或温病耗损津液时,往往相继出现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脉微细等气血亏虚的证侯;大量失血后,常有口燥渴、舌干无津、尿少便秘等津液不足的现象. 因此,对于失血患者,治疗上不宜妄用汗法。除了"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句话以外,其他,例如《伤寒论》也有"亡血家不可发汗"的说法。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夺血者无汗"与"夺汗者无血"出自《黄帝内经•营卫生会篇》,这句话讲述的核心内容是血汗同源理论,通俗讲,血与汗的形成主要是人体的津液水分的参与,血液不足或津液丢失过多,人体的体液损伤严重,就会出现出汗减少,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的表现,同时,如果血液内部受寒邪侵袭,寒性收引凝滞血脉,血液被郁夺,也可表现为不爱出汗,这都是常见的夺血者无汗,临床上,也有许多慢性失血的患者不易出汗,表现为头晕心悸,身体消瘦,皮肤干燥脱皮,无汗或少汗。 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黄帝内经•营卫生会篇》若大量的汗出或者剧烈呕吐,腹泻,人体的体液津液短时间时间损失过多,血液内的津液不足可引起血虚表现,如心悸头晕,乏力气短,这就是夺汗者无血的问题。请注意,夺汗的汗并不特指汗液,津液除了经过汗液排出过多外,经呕吐腹泻也包含在夺汗的概念之中。我在临床上遇到许多胃肠感冒,出现急性大量的呕吐腹泻,而后多伴随心悸头晕,手足麻木的血不足的表现,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做血汗之间的准确解答。★夺汗与夺血的基础是血汗同源血液与汗液均是人体的津液和体液,来源于日常的食物和饮水,统称为"饮食水谷",水谷进入脾胃后,食物和水液是呈现出混合在一起食糜状态,胃是储存津液的脏器,脾主运化升清,将津液水分向上输送到心肺,输送到心的津液是沿着血脉内运输的,经心阳化赤变成血液,循环周身。心的阳气蒸腾血液的津液是形成汗液的关键步骤,所以《内经》说"汗为心之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黄帝内经》脾升发的津液至肺后,经肺气的宣发布散全身,营养肌肉,组织。同时,血脉内部的血液成分中的津液,也可流经全身滋润濡养人体,这部分津液是形成汗液的基础。肺气除了宣发津液外,还可宣发保卫人体的卫气,卫气出自下焦的膀胱与肾,膀胱为水腑,储藏津液,肾阳蒸腾膀胱的津液,形成气态,循三焦上升至肺,再由肺气宣发巡行在人体的皮毛体表,具有温养皮肤肌肉,调节毛孔开合的作用,卫气在皮毛部位在蒸腾肺气宣发的津液和血脉内的津液,就可形成汗液。由于津液属阴,卫气属阳,所以《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黄帝内经》上述过程就是血汗同源的理论。津液体液充足是汗液形成的物质基础,体表卫气是汗液排出的物质条件。津液的充足又需要脾胃功能正常,体表卫气的功能强健与否,又与心肺阳气息息相关。若脾胃虚弱,津液不能升清,可出现血液生成不足,从而引起汗液减少,皮肤干燥,发生夺血者无汗。心肺阳气不足,体表卫气虚弱,汗液排泄过多,又可出现血液不足,导致夺汗者无血。 汗出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之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外卫而为固,则自汗出,包络之火蒸发也——《张氏医通》★夺血者无汗和夺汗者无血的病证指导①夺血者无汗的病证指导:夺血可理解为血的不足(血虚),血虚发生的原因多见于脾胃虚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不足,同时,脾的升清作用下降,不能将津液精微营养上送于心,继发出心血不足,此时就形成了"夺血表现",多见于先天不足,后天饮食不当,思虑过度,熬夜劳累等诱因刺激而引发,此外,慢性失血也是导致夺血的常见病因,如慢性胃肠道出血,女子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血虚表现以心悸头晕,手足麻木,眼干眼涩,乏力胸闷,舌淡脉细为主。夺血之后津液不足,不能滋润濡养皮肤肌肉,表现为无汗,皮肤干燥,脱皮瘙痒。 汗者.阳分之水.血者.阴分之液.阴与阳原无间隔.血与水本不相离.故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血证论》患者发生夺血和血虚时,由于身体的气血不足,容易感受风寒邪气,寒邪趁血脉空虚而侵入,收涩血脉,凝滞气血,闭塞毛孔,加重了无汗,不出汗的症状,尤其是出现感冒外感风寒时,表现为极不容易出汗,请注意,此时血液津液不足,要谨慎的使用发汗的药物。正常外感风寒的问题需要采取解表发汗的治疗方法,但夺血的病证出现时,强制发汗可造成血液津液更加亏损不足,卫表的阳气随之外泄,引起周身震颤,寒战,甚至抽搐。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伤寒论》②夺汗者无血的病证指导:夺汗可以理解为夺津液,包括大量的出汗,剧烈的呕吐腹泻,引起人体津液体液大量丢失,血液内的津液也出现不足虚弱的表现。如大量出汗,腹泻出现心悸头晕,乏力手足麻木等血虚表现,中医理论的大量出汗,剧烈腹泻呕吐可由阳气不足,体表卫气不固或外感寒湿邪气,脾胃升降失调而引起,汗为心之液,过量出汗,不仅损失血液津液,还可损伤心阳,引起严重的喘憋心悸,手足不温的表现。所以夺汗者无血的关键要辨别夺汗的发生原因,血虚表现是夺汗的继发问题。 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而所以外泄,则火之所蒸发也。火属心,故谓汗为心之液——《医碥》夺汗属丢失津液,注意辨别发生原因,针对性治疗是关键,阳气不足时采取大补元气,温阳固表的办法来固涩津液,外感寒湿则散寒除湿为主,注意,夺汗造成的血虚,补血不是主要的调治方法,补益津液解决了夺汗的病理改变,无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出汗多见于临床上的甲亢,肺结核,风湿热等疾病,必要时可请专业医生给予诊断。★总结夺血者无汗是血液生成和丢失过多引起的血虚问题,亦可表现为外感风寒凝滞血脉,或血瘀血行不畅津液不能外达,导致无汗,皮肤干燥等表现。夺汗者无血是津液丢失过多,血液中津液成分减少,引起血虚问题。二者互为因果,夺血与夺汗是经典的中医学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血汗同源,津血同源,临床上,掌握脾胃运化气血,升腾津液的血汗运行的核心动力,以及心肺阳气布散津液转化血液的生理功能,所以,要注意是否伴有脾胃,心,肺,肾等脏腑失调,引起的津液不足和血液亏损问题。例如慢性失血的病人,确实存在津液不足的表现,治疗时注意不可强发其汗,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大量的丢失津液水分,易出现血虚血少的反应,治疗时以补益津液为主,津液充足血虚就会得到改善。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尽量用易懂的文字解释中医理论,文中参考了中医文献,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通"毋" 这句话实际上是针对相关治疗方式的一个说法。 就是有严重失血状态的人,不建议用汗法。出汗过度的人,不要再想着放血之类的治疗。 中医认为汗血本是同源,故失血过多者,比如外伤失血或者本来就血虚血少者,不可发其汗,也可以理解为不可剧烈运动导致流汗过多或者其他行为导致流汗过多的情况。 同理,汗水流失太多,不可失去其血。可以理解为耗伤气血,比如不好的习惯,熬夜,久视或者其他使得本源血大量流失的情况。 这个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人体为血液循环系统,和水液代谢系统,还有气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呢,肝脾主之,水液代谢肾主之,夺血者无汗,失血过多汗就出不出来了,这是我们的肾脉,冲脉,肝脉是相连接的,在脚上太冲部,失血了,肾脉的水就会及时补过去,而汗液是气循环系统的,具体是肾供给心包,心包再供给三焦,心火过热化汗而出,总归来说肾是汗之源,由于肾去供补血液系统,自然供给心包就少了,所以就是夺血者无汗。 同里,大汗之后,血液同样会析出水分供给心包造成血虚。也是上面一个道理。即是夺汗者无血。 夺者,过多也,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随血耗,气血均已经虚弱不堪了, 这句经典理论主要阐述了津血同源,如果失血过多,津液也相对不足,所以就不可能出现汗液的。从现代医学理论讲也很能讲明白,如果这个人大出血了,体内的水分都跑到血管里去了,那么皮肤是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