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陪嫁丫环,独自抚养九个子女,一生操劳,直至离世未有名分
本文来源公众号:眼近史
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风云人物梁启超的"第二夫人",为梁启超生下6个孩子,却无名无分甘默一生。
她虽然只是个丫环出身,但是却把9个孩子都培育成为国家栋梁,其中还有3位成为院士。
在人们称赞梁任公"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背后,实则是她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就是王桂荃。
王桂荃是一个苦命的人,原名王来喜。在她刚刚出生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父亲很快就续了弦,只是这个后母对待王桂荃并不是很好,但是碍于她父亲的颜面,也只能勉强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
在王桂荃四岁那年,她的父亲也不幸去世了。这时她的后母再也没有理由忍耐对王桂荃的怨气了,每天对她拳脚相加,小小年纪的王桂荃无处去诉苦,只能默默忍耐。最后继母以10块银元的价格,将她卖给别人做佣人。
在之后的几年里,王桂荃被辗手了4次,受了很多的苦,但这些苦难也让她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在十岁的时候,王桂荃被卖到了大学士李端棻的家里,李家虽然是封建制度下的大家族,但对下人很宽容。李端棻是李惠仙的堂哥,是个很有权势的大臣。王来喜命运的转折点就是遇到了李惠仙,来堂哥家玩的李惠仙觉得王来喜是个能干又讨人喜欢的丫头,就把她带回了家。
1891年,李蕙仙嫁给梁启超,王桂荃身为侍女,跟着小姐李蕙仙来到了梁启超的家里。一同来的还有丫鬟阿好。阿好性情乖张,经常不听使唤,没多久就被赶出了梁家。
王桂荃却很受梁氏夫妇的喜爱,她性情温顺,做事勤快,任劳任怨。或许是从小颠沛流离吃惯了苦的缘故,王来喜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
王桂荃虽然没得到正规教育,但天性善良,总是喜欢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天资聪颖,不仅做事井井有条,而且精通掌门,也粗懂经书。
因此,梁启超府里大大小小的事情,李慧仙都交给王桂荃来打理,即使是财务大事,也放手让她去处理。而王桂荃总是处理得有条不紊,叫人无可挑剔。
她做的一切也得到梁启超的肯定。梁启超觉得"来喜"这个名字太过俗气,于是帮她改名叫"王桂荃",名字变得洋气了以后,他的命运仿佛也时来运转。 所以那几年梁启超常常在闲暇时,教王桂荃读书识字,王桂荃也十分敬重他。
在梁家虽然是个丫环,但是李惠仙却亲如姐妹。
李惠仙在为梁启超生下长子梁启超,长女梁思顺和次女梁思庄之后,李蕙仙专心在家抚育孩子,梁启超一直在外奔波。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 然而就在此时,在日本演讲时认识了华侨小姐何蕙珍,两人情意暗生。
不久后将这件事坦白告诉李惠仙,面对丈夫爱上他人,李惠仙并没有恼怒,她自从生完3个孩子后就感觉到身体不太好,本就想要为梁启超纳妾,正好借此时机,分析利弊,主动提出让他将何惠珍娶回家为妾。
梁启超看到信后,想到现在自己的身份,而且一直倡导一夫一妻制,主动纳妾有损名声。一番思索后,便主动浇灭了纳妾的欲念。
由此可见,李蕙仙是一位性情极其豁达的女子,她虽然受过新式教育,但还是遵循着传统女子的德行,一切以丈夫的需要为出发点。
所以她为丈夫挑选王桂荃为侧室,也是一切为了家庭所需。
李蕙仙毕竟也受传统礼教思想的影响,她将夫君欢喜,人丁兴旺,家庭和睦作为自己的管家信条。
当李惠仙想让梁启超娶王桂荃时,梁启超是不情愿:"我坚持一夫一妻制,只爱你一人,不会再娶她。"
但妻子李惠仙却格外的执着:"她是我身边的女人,我足够相信她,希望你能明白,我仍然是你的妻子。"
但耐不住李惠仙的软磨硬泡,虽然梁启超一直倡导新式思想,但是有些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是根深蒂固的。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梁思成身体一直不好,李惠仙又伤了身体,再想生育恐怕是很难了。思来想去之下,梁启超最终同意了。
在和王桂荃成亲之前,梁启超特意说明:"我不会给你任何名分,咱俩的孩子也不能叫你娘,你答应吗?"
王桂荃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她愿意为了李惠仙,死心塌地的照顾梁启超一家。
王桂荃的肚子也很争气,不久之后她便有了身孕,而且接连生下了六个孩子四男两女。
贤惠能干应当是梁家上下对王桂荃的一致评价,她也正是因此获得了梁家人的信赖。
自从成为梁启超的妾之后,王桂荃认真学习,很快就成为梁启超的贤内助,不仅家务操持有道,而且能帮助梁启超处理一些信件的书写和账目。
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时,所有的食物都是由王桂荃打理,甚至还在此期间学会的日语,解决了梁启超很多问题。
梁启超一直是要求孩子们称呼王桂荃为"王姑娘"或者是"王姨",哪怕是王桂荃亲生的六个孩子,都不被允许唤她母亲。
但,梁家的九个孩子,无论是否王桂荃所生的,都对王桂荃有着非常深的感情,他们称呼李蕙仙为"妈",而称呼王桂荃为"娘"。在他们的心里,王桂荃与李蕙仙一般都是母亲,甚至王桂荃更加像母亲。
王桂荃深知学问的重要,注重孩子品性的养成。为了让梁思成认真读书,她不但在言语上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梁思成讲道理,而且以身作则,
自己大字不识,却学会一口流利的日语,用自己的进步成长告诉梁思成,下功夫好好努力,必有好回报。在她的教导下,梁思成成为中国建筑界的名家。
梁思成对王桂荃比自己亲生母亲还要亲,常常说:"娘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据梁思成晚年回忆时曾说:"小时候,和生母李惠仙的感情并不深,但和娘(王桂荃)感情很好,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好,母亲气急了,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我。娘(王桂荃)吓坏了,她一把我搂到怀里,用身子护着我。
当时母亲还在气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下下地抽在了娘(王桂荃)的身上。
事情过后,娘(王桂荃)拉住我说"孩子,别怨恨你妈,她也是为你好,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呢?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呀!"
1924年,一直被乳腺癌困扰的李蕙仙,离开了人间,也离开了痛苦。临终前将家里的几个孩子托付给了王桂荃。
妻子的死带给了梁启超莫大的打击,梁启超悲痛欲绝,甚至一度卧床不起。他写了很多悼念自己结发之妻的文章。王桂荃则一边默默的照顾着梁启超,一边更加努力的带好孩子们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了医院。几番检查下,发现其右肾有一个硬币大小的肿块,为此,他接受了切除手术。可出乎意料的是,手术后的梁启超的尿血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更出乎意料的是,医院竟然诊断不出病源。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也去世了。临终之际,他拉着王桂荃的手说道:"对不起,让你受苦了,孩子们就拜托你了。"热泪盈眶的王桂荃哽咽地说道:"先生放心,孩子们有我呢!"
在李蕙仙、梁启超夫妻二人相继离世后,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中断。所有的负担都落在了王桂荃一个人的肩上。可是此时梁家已然中落了,不再像梁启超在世时那样富裕了,而王桂荃在给梁启超办理完了丧事之后,家里的积蓄已经没有多少了。那时最小的孩子梁思礼才五岁大,但是王桂荃仍然坚持保证了几个孩子的正常生活和教育学习。
为了能够养活这几个孩子,王桂荃先后卖掉了家中的旧楼和新楼 ,十口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 后来由于社会形势紧张,不得已之下,王桂荃又给别人家洗衣服、打扫庭院,以此来维系家中的开销。为了能够培养好这九个孩子,她一直省吃俭用,终于在1939年,将梁思宁和梁思达送入当时著名大学南开大学。就这样,王桂荃一步一步、咬紧牙关,将家中的这九个孩子分别送入了大学,而且这些孩子也十分懂事,长大后分别成为了各界的领军人物。
在王桂荃的抚育下,梁家的九个孩子个个都成为了栋梁之材。
其中,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学家,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九子梁思礼是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女梁思懿是我国的社会活动家,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梁思懿就经常向自己的同学宣传马克思思想,她的思想活跃很快成为我党信赖的同志,她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与带头人。
次女梁思宁,在受到家人的影响下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梁思宁加入了新四军,在新四军中主要从事宣传工作,积极宣传新思想与新文化。
尽管培育出来优秀的儿子,但是王桂荃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如人意。
这位伟大的母亲好不容易迎来了果树开花的时刻,孩子们陆续长大成人,在各自领域中都颇有建树,正是回报母亲的好时刻。
可惜,中国历史上的十年浩劫开始了。
85岁的王桂荃身患重病,受梁启超的牵连,还要顶着"保皇党老婆"的帽子,日夜工作,打扫马路。
一生的积蓄都被夺走,被赶出了住房,蜗居在狭小阴湿的牛棚里,苟延残喘。
这位一生坎坷多难的但永远坚强的老人,终于倒下了。一直在她去世后的第三天,她的尸体才被人发现,只见她生前蜷缩在牛棚里一个阴暗的小角落里,非常凄惨。 之后被附近好心人埋葬在山坡上。
然而,几年之后,那个小山坡另作他用而被夷为平地,王桂荃的葬身之地再也找不到了。文革结束后不久,梁启超的儿女来到这个小山村寻找王桂荃,然后没有任何结果。
1995年,她的孩子们在父亲梁启超和李蕙仙合葬墓旁合种了一棵白皮松,命名"母亲树",也叫"王桂荃树",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儿梁再冰为其撰写碑文,以颂其"教子有方""牺牲自我,默默奉献"的美好品格。
王桂荃一生中,从来没有 产生 过嫉妒和不满的想法。她对于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对于梁启超和李蕙仙感到感恩。
梁启超送给她一个名字,她便愿意 用一生来爱他 ;她爱子如命, 教导有方 ,在一个动乱的时代,或许活着本就是一种奢侈了, 在梁启超死后, 王桂荃不惜变卖家产,也不辞辛苦地做工赚钱, 一个人撑起了 养育 孩子成材的重任, 为的就是让子女接受教育,改变人生。
她实现了对于梁启超的承诺,即使 最后 也没有得到名分,她的内心也是欢喜的。
王桂荃作为丫鬟是忠诚的,作为爱人是贤惠的,作为母亲是伟大的,请记住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