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一生共有9个儿女,刘爱琴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是家里的长女。 对刘爱琴,刘少奇是严厉的,还亲自驳回了她的入党申请。刘爱琴认为这是鸡蛋里挑骨头,还说"如果做领导人的孩子就要牺牲掉许多幸福,那还不如做一个平民的女儿好。" 可当别人问她"做刘少奇的女儿后不后悔"时,她坚定地回答道:"绝不后悔!" 乱世沉浮,坎坷的童年 1927年,刘爱琴在武汉出生,但是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因为革命的需要离开了武汉。临走前,刘少奇和何宝珍忍痛将不满100天的女儿托付给了工友赵春山。 赵春山一家尽全力去养育刘爱琴,但由于家里太过贫穷,再加上战乱,一家人整天东躲西藏,有了上顿没下顿。刘爱琴八岁那年,他们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就把小爱琴转送给了一家拉黄包车的人家。 这户人家家境殷实,留下小爱琴只是需要一个干活的人。在这里,她过得并不好,每天起早贪黑,洗衣做饭。南方的灶台是用一个土坯垒起来的,刘爱琴个子小,每次都得找个小板凳垫着,才能勉强够着。有时一不小心,锅里的粥熬糊了,或者熬得稀了,她都要挨一顿打。 有一次刘爱琴生病了,拖着病体到井里打水,突然眼前一黑,一头栽进了井里,好在水井不深,她挣扎着爬了上来。 当刘爱琴浑身湿漉漉地拎着水桶回家后,女主人不关心她的惨状,反而嫌弃她干活慢,拿起鞭子抽打。刘爱琴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家庭度过的,生病了不能休息,受伤了不能喊,动辄挨骂挨打。 一直到刘爱琴11岁时,这样的苦日子才宣告结束。 1938年的一天,人们在《新华日报》上看到一则"寻找工友赵春山" 寻人启事,当时,刘少奇思念自己的女儿,托正在国占区处理统战工作的周总理帮忙寻找,周总理就在报纸上发布了寻人启事。 没过多久,武汉党组织的工作人员就找上了赵春山一家,从他们那里得知了刘爱琴的下落。 工作人员跟着赵春山去了拉黄包车的那户人家,一进门就看到一个瘦小的小女孩正在井边费力地打水。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刘爱琴却穿着单衣单裤,手上全是冻疮。 工作人员把情况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特批了30块大洋,把刘爱琴从那里带了出来。直到此时,刘爱琴才知道,原来在自己生活过的两个穷苦家庭之外,她还有一对生身父母。 到了延安,一个穿灰色军装的人从窑洞里走了出来,没人告诉她那是谁,但刘爱琴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那是她的父亲。旁边有人和她说:"这就是你爸爸,快叫爸爸。"但刘爱琴低着头,没出声。 看到女儿不说话,刘少奇心里非常难受,他知道女儿吃了太多苦了。刘少奇牵着女儿的手坐下,问道:"孩子你受苦了!不要紧,这回就好了,你回到自己家了!"听到这话,刘爱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心里的委屈和对父母的思念,"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经过几天的相处,刘爱琴和父亲逐渐熟络起来,每天吃完晚饭,父亲就带她出去散步,有时走着走着碰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刘少奇就让女儿叫伯伯、叔叔。刘爱琴也不知道谁是谁,见人就喊"毛伯伯"、"朱伯伯"。 一天,刘少奇把女儿叫去,说:"送你上学去,好不好。"刘爱琴听说要上学,非常高兴,别人家像她这么大的孩子,早就上学了,可她却没上过学,心里非常遗憾,所以一听说父亲让自己上学,她就挺高兴。 要上学,就要有一个大名,她原来的名字里有一个爱字,父亲说再加一个字就行了,加什么字呢?就加了个"琴"字。 严格家风,坚强的人生 "你是党用几十块大洋赎回来的,是用人民的血汗钱赎回来的,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以后为人民办事。" 第一次见面时,刘少奇就严肃地对她说道。刘爱琴也一直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到了心里。 后来,她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那里,她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又考取了莫斯科通讯技术大学经济系。在苏联的十年时间里,刘爱琴一直盼望着回国,为国家建设出力。 但是当1949年刘爱琴回国后,刘少奇却把她安排进了北师大附中当一名俄语老师。 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原来,刘少奇发现,女儿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但是她中文不好,并且她总是穿着一身整洁的西服。刘少奇认为,在苏联的这十年里,女儿和中国人民脱离太久了,可能不了解人民生活的不易,所以想让她到学校,一边当老师,一边接受教育。 而事实也正像刘少奇推测的那样,长期生活在苏联的刘爱琴,确实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性。 有一次,刘爱琴外出,因为公交车站人太多了,她就给中南海打了个电话,让他们派一辆车接送自己。还有一次,她为了去滑冰,买了一身专门防寒的绒衣绒裤。 刘少奇知道后,把她批评了一顿,说她讲排场、闹阔气。 为了能让女儿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在刘爱琴上班之前,刘少奇专门找到了学校的校长,要求严格要求她。 "她来这儿一半是教课,一半是学习中文,教课时按老师的要求来,学习时按照学生的要求来。不要因为我而放宽要求。" 不仅如此,刘少奇还要求每个月的工资够吃饭就行了,别的老师一个月800斤小米,因为刘爱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习,刘少奇就砍掉了一半,只给她400斤。 当时的刘爱琴向所有年轻女孩一样,单纯、贪玩,有年夏天,刘爱琴请弟弟妹妹们吃冰激凌,她给冷饮店里打了电话,告诉服务员他们有几个人,什么时候去。等到了店里一看,里面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刘爱琴有些纳闷,但她不管这些,大家围坐在一起,美美地吃了一顿冰激凌。 这事传到刘少奇的耳朵里,她就把孩子们叫到了一起,问:"听说你们去冷饮店吃冰激凌了?" 刘爱琴等人一看这架势,父亲是要批评他们了,就低着头,一言不发。刘少奇说:"打着我的旗号,让人家专门给你们弄东西吃,把别人赶走,应该吗?" 刘爱琴知道父亲主要是在批评她,但她不服气,就说:"我是第一次请弟弟妹妹吃东西,只是为了高兴。" 刘少奇生气了:"好像你有多少钱!那么大的排场!以后就是有钱,也不能这么做!" 刘爱琴挨了批评,但她没话可说,这件事是她做错了。自己的父亲连过生日都不愿意麻烦别人给他做蛋糕,子女们却给别人找了麻烦,他自然不高兴。 在刘少奇的严格教育下,刘爱琴的思想转变很大,她开始学着从父亲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严格要求自己。 刘少奇是国家领导人,工作上,他和自己的女儿接触得非常少,生活上,他们也是聚少离多。但他一直关心着女儿的入党问题。 1951年,刘爱琴的党员预备期已满,当支部准备讨论她的转正问题,但刘少奇却认为自己的女儿离一名合格的党员还差得多。于是,他给学校写了一封信,说刘爱琴的生活还不够朴素,政治上不成熟,没有达到入党标准,不同意转正,还要求撤销她的预备党员资格。 就这样,刘爱琴第一次申请入党没有被批准。刘爱琴去党支部询问原因,党支部把那封信拿给她看。刘爱琴觉得父亲对她的严格要求让人受不了,简直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但是她还是接受了这个结果,继续勤奋学习、磨炼思想。 1953年,刘爱琴被分配到国家计委工作,后来在刘少奇的动员下,刘爱琴又去了内蒙古工作,在边疆安家落户。 十年后,刘爱琴因病住院,医生建议她好好休养一段时间,她就向单位请了假,和父亲来北戴河住了一个月。 等身体恢复健康后,刘爱琴就准备返回内蒙。就在临行前,刘少奇把她叫了去。 一开始两人谈得心平气和,刘少奇说:"你生病了,休息一段时间是应该的,现在病好了就立马回去工作,这很好。" 然后他话锋一转:"你现在还没有入党,不打算入党了吗?" "打算呀!" 刘少奇问:"党员这个称号是人家捧给你的,还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他表示出一种不满意的情绪:"工作这么多年,你为人民做了什么事情?" 刘爱琴说:"我就想像一般人那样工作,平时搜集数据、填表,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我也没犯错误啊!" 刘少奇见她这幅样子,生气了,大声地说:"你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更高地要求自己!" "你什么也做不了,也没有什么指望!你哥哥回国后没几年就做出成绩了,还带动一批人搞科研,你呢?" 刘爱琴的哥哥刘允斌1957年回国,当时已经在参与我国的原子能研究了。一直以来,刘爱琴都很佩服这个哥哥,但是听到父亲这么说,她却感到不服气:"我们的学历不同嘛。" "你不也是从苏联的大学毕业的吗?主要你对自己的要求不高,总想着完成人家的任务就够了,不思进取,我看你以后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父亲的话让刘爱琴非常伤心,别人家孩子在家里得到的是娇宠、溺爱,可他对自己的女儿却是这样严格,批评起来这么不留情面。 刘爱琴带着满腹牢骚回到了工作岗位,可说来也奇怪,父亲说得那些听起来不入耳的话,却成为了她前进的动力,她开始赌气,自己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让父亲看看! 从那时起,刘爱琴沉静下来,不和别人说笑了,埋头做自己的工作,就连休息时间也都用来给机关干杂活。刘爱琴的变化都被领导们看在眼里,他们都说:刘爱琴回来后,身体变好了,工作态度也变了。 刘爱琴(左二) 听到这些赞扬的话,刘爱琴惭愧地有点无地自容,她明白父亲对她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她。锻炼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刘爱琴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被取消预备党员16年后,刘爱琴终于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伟大的女性 对入党的曲折经历,刘爱琴一直记在心里,她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此后,她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贡献。 在之后的日子里,关心国家大事成为了刘爱琴生活的常态。每当有地方受灾,或者有困难群众需要帮助,她就向困难群体捐款捐物,但自己却过得简朴而低调。 2020年6月7日,刘爱琴在北京病逝,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考虑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了出去,用于医学研究。 刘爱琴的前半生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回到父亲身边后也没有享受过什么特殊待遇,但她在磨难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客服一切困难,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做贡献,甚至还把自己的遗体捐献了出来。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