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地道战》的朋友,大都会对高家庄村口的那口大铁钟印象深刻。在通讯不太便利的年代,华北农村往往以敲击铁钟的方式传递信息。 这样的铁钟,在石家庄灵寿县油盆村也有一个。这口铁钟平时用来召集村民传讯报时,在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刷局入驻油盆村的两年多时间里,铁钟还曾为八路军战士预警敌情,见证了边区抗战的峥嵘岁月。 今天油盆村的大钟文物·故事当年悬挂于村口用来召集村民 油盆村的大铁钟,悬挂在村口路边的大树上,虽历尽风雨锈迹斑斑,但是依然能用。 这口大铁钟,见证了当年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刷局的历史。 一般敲击用的钟有两种,一种没有钟铃,以木棍敲击钟壁发声,这样的钟见于寺院,形制较大。这类钟钟壁较薄,上面多铸有文字、图案,较为精美。 第二种钟多由铁铸,一般无文字,钟壁朴实无华,中间悬挂钟铃,以绳子拽钟铃的方式敲击钟壁发声。 因材质不同,木棍敲击的大钟声音较为沉闷,而有钟铃的铁钟,声音较为清脆。 在当年的农村,因为通讯条件落后,在召集村民开会议事时,往往靠敲击铁钟传递信息。在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刷局入驻油盆村后,这个铁钟也发挥了功用,成了革命战士传递信息的工具。除了报时铁钟还起到预警作用 现任油盆村的党支部书记付海龙是一名"80后",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生于革命家庭的他,从小就听村里老人讲述革命故事。在油盆村的大铁钟下,他将故事娓娓道来。 他说:"这个铁钟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报时,以不同的敲击点数,来告诉大家大概几点。第二是警报或传递其他信息,提醒战士们和村民在敌人进犯时快速转移。" 当时晋察冀根据地物资短缺,手表是稀缺品,不可能做到人手一个,大家就以敲击铁钟的方式来报时。 此外,油盆村虽然隐蔽,但在敌人疯狂扫荡的时候,也有极大的风险,因为单位较为分散,为了节省时间,八路军战士就以铁钟报警,提醒大家及时转移。 组织严密的印刷局很早就做了布置,遇到紧急情况时,机器怎么处理,钱币怎么转移,所有的人员都有分工。如遇危险,大家忙而不乱,有人受伤或牺牲也会有专人顶上。总而言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保住机器和钱币,保证印刷局的正常运行。讲述·幕后铁钟下曾是抗战爱国宣传阵地 卢沟桥事变后,华北的金融秩序陷于崩溃,为了服务抗战大局,活跃根据地经济,在1938年3月,晋察冀根据地于五台县正式成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总行"。 银行成立之初就有印刷钱币的印刷局,1938年6月,印刷局从银行中独立出来,成立了归属于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印刷局,由吕东担任局长。 1939年夏天,印刷局和银行加印部转移来到了今天的灵寿县油盆村一带,在这里待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期间,局总部设在油盆村,工作人员接近600人。"油盆时期"成为了晋察冀边区银行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之所以选址油盆村,也跟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油盆村地处灵寿县大山深处的河谷地带,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建设较大规模的印刷局。而且,进出村子只有一条小路,敌人来扫荡时,战士们可以据险防守,打击来犯之敌。 村子和山西五台县、河北的阜平县相邻,遇紧急情况可随时转移。所以,印刷局建在这里更加安全。当年为了保密,油盆村还有过一个"李家沟"的代号。 除了日常工作外,印刷局的同志还会在夜晚组织学习,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他们还在附近建了扫盲夜校,带着大家识字。印刷局也会定期举行文艺表演,宣传抗战爱国精神。大铁钟下,村中空地前成了文艺团体的露天剧场。铁钟曾见证当年的反扫荡战斗 油盆村的大铁钟,还见证过当年反扫荡的战斗。 付海龙在少年时代就听过八路军在油盆村打仗的故事。多年后,他讲起了当年的一次战斗:"在1941年,敌人曾到油盆村一带扫荡。大家敲钟预警,村民和印刷局向外转移。八路军排长张正山带着一支小部队引开敌人。他们知道,必须在村外山中战斗,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八路军弹药奇缺,战斗中,张正山不幸牺牲。" 当年晋察冀银行发行的纸币 敌人退后,村民们在山中发现了烈士的遗体。他的身上有多处刀枪伤,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程度。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将他埋葬。后来又有两位八路军牺牲在油盆村,村中后山今天依然有三位烈士的墓。 很多八路军战士都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看到他们为保卫家园牺牲,大家痛心不已。村里百姓把自家木柜捐出来,改造成了棺材,将他们安葬。 近些年,灵寿县拟将散葬各地的烈士迁到横山岭水库旁的陵园内,油盆村的三烈士墓也在迁葬范围内,但是村民们却表示了反对。大家说,他们是为了保卫油盆村而牺牲的,当然应该留在这里。最后,三烈士墓留在了村里。 油盆村在灵寿县的大致位置 每年的清明时节,油盆村的村民会自发来到后山为烈士扫墓。老一辈的人将先烈的故事口口相传,教育后辈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精神·传承传续革命精神村民蹚出致富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盆村的铁钟依然悬挂在村口的大树上,召集村民开会议事,还是以铁钟为信号。不过,此时的油盆村规模扩大,村民来到了河沟北边的平地上盖房居住,村中定居的百姓也增加到了七百多人。 付海龙说:"很多革命干部在离开油盆村后,一直记挂着这里的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北京任职的吕东得知村里建设需要资金时,他筹集了一笔钱给到村里老支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村里水、电、网齐全,也修通了沟通外界的公路。以前靠天吃饭的油盆村村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今天的油盆村|付海龙摄 近些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村里因地制宜地种植经济作物,板栗、核桃运出大山,村民们蹚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除了对印刷局旧址进行修缮维护外,付海龙等人也在积极征集与之相关的文物,充实正在建设中的展览馆。在灵寿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远景的推动下,油盆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学习。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得到了传续、发展。 ■文并图/河北青年报记者郭会哲 ■编辑/郭会哲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