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的G7峰会马上就要举行,很显然,在这次峰会,中俄大概率又会是场外的最大因素。在美俄博弈,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西方举行这样的峰会注定是来者不善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峰会看作是专门针对中俄的峰会,倒也大可不必。 第一件事:G7峰会之前,德国主动发声,德国愿意继续与中国接触! 6月26日,根据国内媒体援引外媒消息,外媒指出,在世界东方,金砖国家领导人正在举行线上会议。在这里,普京不是被谴责的对象。 欧亚大陆东部如此团结,而西方联盟伙伴在七国集团峰会上的争论却多得多——并且恰恰是在如何同中国打交道的问题上。 外媒称,本周初,德国政府宣布,它将在会议上主张接近中国。德国认为,必须阻止形成以西方为一方、以中国和俄罗斯为另一方的集团。 事实上,G7领导人峰会马上就要在德国举行,德国这个时候放出这样的消息,很显然是意有所指的。 德国的这一番话,一方面是说给中国听的,另一方面也是说给美国听的。现在世界的局势非常明朗,那就是美国想要在全球遏制,打压中国,而欧洲国家是美国重点的拉拢对象。 德国这一番表态,很显然,美国是不会高兴的。美国更希望看见德国配合美国的遏制中国战略,而成为美国忠实的小伙伴。 但是,德国很显然有着自己的考虑。德国的态度非常清楚,德国并不希望全球秩序分裂成壁垒森严的两个阵营。如果分裂成两个阵营,这事实上就是新冷战。 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型的经济强国,德国当然既希望与美国做生意,也希望与中国做生意。仅就这个层面来说,中国跟德国的诉求是完全一致的。 并且,除了经贸关系,在气候问题上,德国与中国有着共同的话题。欧洲是改善全球气候的首倡者,而中国是全球清洁能源最大的变革动力。中德在这个话题上也是具有高度共识的。 在德国定下这样的基调以后,法国,意大利大概率也会与德国持有相同的立场。这对于我们当然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德国在中欧关系上事实上可以做的更多。俄乌冲突以来,中欧关系出现了降温,德国仅仅是愿意与中国接触是不够的。 当然,我们期待德国可以做得更多。但是,很显然,这需要德国采取更有魄力的举动,捍卫自身利益,秉承独立的外交路线。 第二件事:美媒警告美国,脱钩战略,只会让美国利益受损! 6月26日,根据国内媒体援引美国《外交政策》消息,美媒表示,如果美国在推动脱钩问题上走得过远过快,那么美国会在政策领域面临诸多危险。 美媒认为,美国的脱钩政策不仅使得中美双方的企业大受损失,而且美国事实上也并不能通过该战略阻碍中国高科技的发展。 美媒指出,从农产品到一系列用于制造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美中经济关系仍然深厚,而且在许多领域正在深化。 5月份,美国农业部报告说,预计本财年仅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就将达到创纪录的360亿美元,是2020财年170亿美元的两倍多。如果美中贸易脱钩,这对于美国农业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并且更为关键的是,中美互为对方的巨大进出口市场,如果失去中国市场的收入,这将影响美国企业的研发支出,近而极大的削弱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事实上,在拜登政府意欲经济脱钩之际,美国的商界对此非常的愤怒。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埃文·格林伯格称脱钩"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并敦促美国公司加倍努力进入中国市场。格林伯格说,脱钩只会削弱美国的全球竞争力。 而美国专家直言不讳的指出,美国低估了对于中国的依赖。现在美国国内正在把能源转型为清洁能源,但是拜登政府愚蠢的在其执政17个月中都拒绝取消有关太阳能技术的关税。 拜登政府似乎对于中国在太阳能技术领域处于主导地位一无所知。拜登还寄希望于采购东南亚的太阳能电池板作为某种程度的提到,但是事实上,东南亚的很多太阳能电池板其实是中国制造的。 并且更让美国尴尬的是,为了防止中国获得先进技术,美国曾经单方面禁止向中国出售卫星技术。结果,美国公司收入受损,而欧洲竞争者填补了真空并获得了利润,中国还以此完成了卫星技术的大突破。 而现在,美国希望在半导体行业扼杀中国,但是恐怕美国这样的举动,最终与在卫星技术上封锁中国是一个结果。 虽然,美媒一番苦口婆心,但是拜登政府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另当别论了。但是,美国应该清楚一点,搞经济脱钩,美国绝对不可能是赢家。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第三件事:俄罗斯震撼发声,矛头直指英国! 6月26日,根据国内媒体援引英国《天空新闻》消息,副主席古鲁廖夫将军在俄罗斯第一频道的电视节目中表示,如果对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封锁引发世界大战,俄方第一个轰炸的就是英国首都伦敦。 古鲁廖夫还补充表示:"很明显,对于世界的威胁来自盎格鲁-撒克逊人。"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肯定不会从华沙、巴黎或柏林开始,首先遭受到炸弹打击的将是伦敦。" 在俄罗斯与立陶宛发生纠纷之际,俄罗斯对立陶宛没有放出这种狠话,倒是对英国放出了这种狠话。 俄罗斯这样放话,很显然不仅仅是与英国有着现实的仇怨,还有着历史的纠纷。 要说历史的纠纷,俄罗斯在英国身上吃的最大的亏就是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种夙怨,很显然俄罗斯忘不了。而时至今日,英国有扮演着美国在欧洲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在俄乌冲突中,英国又屡次冲到最前线。 俄罗斯心里也非常清楚,立陶宛不过是小鱼小虾,美英才是始作俑者。俄乌冲突爆发之际,英国不仅紧随美国脚步对俄发动一系列制裁,还不断向乌克兰输送军事援助。 英国外交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还曾一度公开支持英国公民前往乌克兰冲突地区,与俄军"作战",至于英国源源不断的把装备送到前线,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莫说英国对待俄罗斯敌意浓重,事实上,英国对待中国的态度也绝对算不上友好。比美英澳三方AUKUS协议,比如最近美英日澳新搞的"蓝太平洋协议"等等。 英国这根老搅屎棍,很显然并没有随着大英帝国的落幕,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搅屎棍的勾搭干久了,英国终归不会有好下场。 (本文完)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