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 液冷的核心使命,就是降低能耗 之前存储的主要散热方式是风冷 相!当!耗!电! 尤其在大型数据中心里 存储集群的能耗非常可怕 服务器能耗高是高 但人家在液冷这条路上已经探索了很多年 当然,为了给存储设备节能 人类也从未停止努力 ↓ 业界有两种常规办法 第一种办法,从介质入手 ↓ 用SSD闪存代替HDD硬盘 因为HDD运转时,磁头会产生热量 SSD替代HDD后 在相同存储容量下 电力能耗可降低70%,空间能节省50% 但SSD相对HDD,整体价格还是偏高 第二种办法,从优化软件入手 ↓ 软件优化,玩的就是精细化管理 通过"电源控制系统" 精确调度任何一块硬盘的上电和下电 同时,还外加纠删码、数据重删等技术 提升得盘率、减少空间浪费 (用的硬盘少了,自然能省电) 但无论替换介质,还是优化软件 感觉都还没有把功耗降低到极致 那么有没有更进一步的办法? 有,给存储加点冷 ↓ 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的思路背后 实质上是一座高不可攀的技术高峰 因为给单台设备降温好搞 但如果组成超大存储集群呢? 很多台存储,很多块硬盘,同时发热呢? ↓ 但是今天,这个高峰有人登顶了 采用了一种独孤求败的招式 「冷板式液冷」技术 「中科曙光」 做出了 业界第一款液冷存储 这是国内首个将液冷和存储两种技术 深度融合的创新 这位登顶的大侠 通过「冷板式液冷」 技术 直截了当从硬件入手 让存储彻底"凉"下来 ↓ 液冷有三种技术 浸没式丨冷板式丨喷淋式 比如给设备泡澡,就叫 「浸没式液冷」技术,就是全浸泡 在数据中心里 【浸没式】液冷机柜实景图是这样的 ↓ 浸没式液冷 能获得更好的PUE指标 ↓ 但另一种液冷技术,相比浸没式液冷 兼容性就好很多 和风冷场景设备配套相似,机房改造量小 尤其不会改变用户运维习惯 ▼ 也就是今天的主角「冷板式液冷」 也称为:非接触式液冷 顾名思义 液冷不直接接触发热部件 只是把"液冷板"贴在发热部件表面 好比降温贴,哪里热贴哪里 实现精准散热 ↓ 这时候 大家就有点好奇了 ↓ 之前没人见过,毕竟是新玩意 ↓ 来瞧瞧 乍一看,和普通存储很像哦 依然是高密度模块化设计 ↓ 仔细一看,大有玄机 每块硬盘边上,都有个板子 直接贴在硬盘表面,精确降温 怎么样,是不是很像降热帖 不过这时候 有人开始问了 ↓ ↓ 这叫"瞎操心" 曙光自有黑科技 通过漏液检测装置、温度监控装置等 实时探测漏液、冷板堵塞、断液、超温等 同步联动软件平台 预警、报警、干预、修复 完全实现智能运维 这「液冷」还有一点好处 能为娇气的硬盘 提供超静音、无振动的环境 这样,硬盘读取性能倍速提高 保证整个存储集群高性能、高可靠运转 ↓ 有人说 对这硬件构造还是有点迷惑啊 曙光到底咋整的,能不能详细讲讲 ↓ 以上情况,不存在滴 ↓ 每块硬盘能独立热插拔 不仅如此 还能极大降低 苦逼运维人员的背锅风险 当一个盘仓抽出时 另一盘仓自动上锁 这样可以避免机箱倾倒、硬盘掉落的惨剧 而且,盘仓抽出来超级顺滑省力 因为内部有一个【坦克链】 设计 不仅好抽拉,还能保证热插拔不断电 ↓ 但中科曙光认为 这还不够,还得加点"料" ↓ 采用多重软件节能技术 力图挤出每一分额外消耗 ↓ 最终,中科曙光通过 先进硬件设计+深度软件优化 终于打磨出这块软硬协同的爆品 看到这,广大存储小伙伴 又有了个新问题 ↓ 当然,灵活场景配置 两种方案 性能型方案丨容量型方案 针对高性能小规模应用场景,提供全闪存配置方案 针对中大规模应用场景,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混闪配置方案 至此,中科曙光能提供 【存算一栈式液冷方案】 之前有液冷服务器 现在,液冷服务器+液冷存储,齐活了 采用液冷方案 数据中心PUE值可降至1.1以下 最后 一个触及灵魂的终极问题 ↓ 业界首款 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出来的! 这里面,有三大门槛 ▼ 1、技术门槛 必须具备两大技术 卓越的存储技术+卓越的液冷技术 但凡有一个是短板,都没戏 寻摸一下业界厂商,两者能力同时优秀的 除了曙光,几乎没有第二家 在存储层面,曙光有近20年存储技术积累 在液冷层面,曙光是国内液冷界的扛把子 拥有"液冷"核心专利超50项 2、生态门槛 液冷设备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工业产品 和传统设备的基础架构,差异很大 是另一套玩法 不说其他的,就光看机柜背面 ↓ 你觉得是一套东西吗? 再看一个极小零件 ↓ 所以,液冷是「非常规」的一条生态链 而且生态链很长 这些生态链,不仅是解决"有"的问题 还要解决"软硬件深度契合"的问题 ↓ 说白了,别人很难做出来 即使吃力拼出一套来 要么产品性能不行,要么成本偏高 3、业务门槛 做产品,能hold住所有大场面才叫本事 衡量一个产品是不是成熟 重要的是"量产并大规模商用" 曙光液冷经过诸多大规模项目部署考验 截至目前部署的液冷服务器已达数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