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集结精兵20万,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然而令安禄山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情急之下胡乱喊的口号竟然歪打正着地得到了天下许多人的响应。其中便有一个哥舒翰的部将王思礼。 安禄山 李隆基在下令斩首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便任命哥舒翰为全国兵马副元帅,驻守潼关。 王思礼屡次向哥舒翰进言,要求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并且为哥舒翰制定了多套诛杀杨国忠的方案,甚至提出亲率三十名骑兵夜赴京师将杨国忠抓到潼关就地杀了。但是都被哥舒翰拒绝了,说"擅自诛杀当朝宰相,那造反的就是我哥舒翰,而不是安禄山了" 哥舒翰 在哥舒翰心中,虽然杨国忠万般该死,但是还不是杀他的时候。大敌当前,大战在即,应以大局为重,内讧是战前大忌。 可是不知道怎么的,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杨国忠那里。杨国忠吓出了一身冷汗,哥舒翰在潼关也手握二十万精兵,要到长安杀他杨国忠,可比安禄山近多了。这杨国忠是个十足的小人,根本没有所谓的大局,不管是谁只要想动他杨国忠,就算是天王老子也得干掉他。 杨国忠 杨国忠当即上奏玄宗皇帝"现如今潼关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却没有军队作为后援,万一潼关失守,京师危矣。不如皇宫各部挑选三千人,加以训练以备不测。"玄宗觉得很有道理,当即准奏,任命李福德(杨国忠亲信)率领。不久杨国忠又另外招募了一万余人,命亲信杜乾运率领,驻扎灞上,名义上是防范贼军,实际上是防范监视哥舒翰。 哥舒翰看着自己背后驻扎着一支杨国忠的部队,立马就火了。前有叛军,后有奸贼,这仗还怎么打? 杜乾运进驻灞上数日后,哥舒翰上奏玄宗,要求将灞上的军队划归潼关统一调度指挥,李隆基准奏。随后哥舒翰借故调杜乾运进潼关议事,找了个理由拔掉这颗背后刺。 唐玄宗 这下杨国忠更有理由相信哥舒翰随时都有可能带兵进京清君侧了。见一计不成,杨国忠便又使一计。要除掉哥舒翰非常简单, 只需要怂恿玄宗下诏,派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则哥舒翰必死无疑,根本不用他自己出手。他要拿整个王朝的安危去赌一把,什么家国天下,江山社稷,只要能干掉哥舒翰,能保全自己的小命才是最重要得。 杨国忠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干的。恰巧这时机会来了。 一封前线十万紧急的情报送到了长安。叛军崔乾祐驻守陕郡的兵力不足四千人,而且都是老弱残兵。这个情报来得实在是太蹊跷太巧合了,不得不怀疑是杨国忠勾结叛将崔乾祐捏造的假情报。但是有一个人看了情报后却深信不疑… 李隆基龙颜大悦 这个人就是李隆基。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即诏令哥舒翰出潼关东征陕郡克复东都洛阳。 哥舒翰接到诏书傻眼了,连夜起草奏疏上奏玄宗。力陈安禄山久经战阵,情报是叛军的疑兵之计,应据守潼关和安禄山打持久消耗战,等待各地勤王之师的到来。 在哥舒翰上奏的同时,郭子仪、李光弼也上奏李隆基,应据守潼关,拖住叛军,不可轻易出击,等待他们北伐大军攻克范阳。 郭子仪 三位名将同时上奏坚守潼关,玄宗犹豫了。杨国忠怎可错失难得的机会,向玄宗进言说"叛军防备松懈,正是我军出击的好机会,哥舒翰却不肯出兵,白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 杨国忠怂恿唐玄宗 玄宗被杨国忠说动了。"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资治通鉴》)。此后的数天内,玄宗接连派出几十波使者到潼关传达出关的旨意 君命难违,哥舒翰抚膺恸哭。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初四,哥舒翰亲率20万潼关守军出关。 哥舒翰率军出潼关 三日后唐军与叛将崔乾祐部在灵宝西原遭遇,这将是战神哥舒翰的最后一战,,也是大唐帝国命运的转折点。 六月初八,决战开始,哥舒翰惨败,一日之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下篇讲写灵宝之战,感兴趣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