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奔流财经社 作者 | 刘纯刚刚召开的一场2022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常州工博会),将常州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产业展露在世人面前: 新能源 常州的新能源,在不动声色中蓄积的势能相当惊人。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常州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04%、125%、36%,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 预计全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 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1100亿元,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突破11.8万辆,占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的一半多。 除了新能源汽车,常州本土聚集了大量光伏、储能等产业,本土企业光伏巨头天合光能,还有宁德时代、顺风光电、亿晶光电等巨头都在这里聚集。 刚刚发布的《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上榜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常州,常州是前十中唯一的"二线城市",也是唯一年度GDP不足万亿的城市。 一座极具潜力的"新能源之都",已经像喷薄而出的朝阳,将产业的光芒洒向大地。 常州,是怎样把握住新能源发展的趋势,打造出"新能源之都"这张闪亮名片的?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也非常有探寻意义的话题。 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 最近,常州市委网信办策划组织了一场"长三角财经大咖龙城行"活动,邀请包括奔流财经社在内的多位媒体朋友、智库和社科领域专家深入常州各个板块和企业,进行深度探访。 探访的主题很聚焦,就是新能源产业。 一个个项目走下来,让调研团队不禁发出感慨: 看到了一个新的常州! 我们发现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常州竟然探索出了一个以"发、储、送、用"为关键环节的新能源产业"大循环"发展格局,一个城市通过努力占据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并不奇怪,难得的是常州做的这么全面,这么集聚。 在新能源的"发电"环节,光伏产业链条构建完整,已经覆盖除多晶硅料以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2021年光伏产业常州一个城市的营收占江苏16.6%,规模位居全省第一,一批龙头企业在全国行业中赫赫有名: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出货排名全球第二,聚和新材正面银浆产品市占率国内第一,永臻科技光伏铝合金边框产品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风能发电领域,集聚了天晟新材、长海股份、欧文斯科宁、阿克苏诺贝尔等重点企业。 还有在不太为人关注的光热发电领域,常州的龙腾光热是国内最早进入光热领域的企业,在光热核心部件领域实现了国产高温真空集热管首次应用于海外商业化电站的突破。 在新能源的"储能"环节,常州深耕动力电池产业,拥有规上工业企业35家,涵盖电池材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 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现在竟有4家已经布局常州:宁德时代、SK(北电爱思特)、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其中中创新航、蜂巢能源还是中国总部。 从产能、装机量和主要城市电池企业分布情况看,以城市计,可以说这么一句: 常州已成为动力电池产能、装机量、产业规模行业领先、全球数一数二的城市。 这还不算完,以当升科技(常州)、贝特瑞(江苏)、常州星源、江苏科达利、海目星(江苏)为代表的正极、负极、隔膜、结构件、智能装备等领域企业,全部聚集在了常州,他们大多是国内外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在总部外的最大基地,有力支撑了常州储能电池产业跃升。 在新能源的"输送"环节,常州也有自己的"独门武器"。 历史上,常州就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目前已经在溧阳市和钟楼区打造了两大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聚区,拥有上上电缆、西电变压器、华朋集团、博瑞电力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最后,在新能源的"应用"环节,常州更加绽放出了自己的独特光彩。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中,如今的常州,各路"豪杰"纷至沓来。从金坛、武进、新北到溧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在常州已呈多点开花、链式发展态势。 目前,常州已集聚300多家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以理想汽车、比亚迪为代表,东风、北汽、上汽大通等企业先后落地常州,从微轿、大客到货车,常州硬生生地打造出了一个让诸多城市羡慕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 在充电设施方面,常州有全国最大的民营充电设施运营商万帮数字能源(星星充电);氢燃料电池方面,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研制出了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常州永安行发布了国内首款大规模量产的氢能自行车;常州还拥有纳恩博、小牛、永安行、九号科技等一批电动自行车、平衡车企业…… 用常州人自己的话说,这是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再到"优中做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弯道超车、异军突起,这条路常州走得不容易——但似乎并没有什么"秘诀"可言。 而在我们的实地调研中,在和企业的交流中,我们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那就是常州对实业的无悔坚守,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长期主义者和乱针绣 做实业的人,大部分都是长期主义者。 常州对新能源产业有"长期主义"的深远布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始于2009年的"十城千辆",而常州开始布局这一产业就在2年后的2011年。 从现在看来,那时的布局真是够早。 那一年,常州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成立,同时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在钟楼区成立,当时的目标就是引进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外高端人才、培育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项目。 成立仅一年后,就有11个项目入驻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2013年,常州就提出发展十大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位列其中。 2014年8月,常州市正式制定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常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意见》。 当年起,常州以溧阳和金坛为抓手,开始围绕引入宁德时代进行布局,并由此迎来产业集群之力的爆发。 做实业的人,也会对真正看好的项目进行坚定不移的支持。 就像当年,回望常州站上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那一刻,尽管当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但在传统燃油车尚未被完全抛弃的情况下,难免会有部分城市和企业犹豫观望,而常州坚定地踏出了这一步。 常州和合肥还不一样。 合肥:我承认我有赌的成分 常州:我拿什么赌? 但常州有自己的办法。 曾经的中创新航在洛阳一度落寞,到了常州却拔地而起;曾经的蜂巢能源只是内部事业部,到了常州也成为动力电池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 有人说,当年中创新航的进入是常州慧眼识珠,引进宁德时代体现了常州的战略地位,蜂巢能源的崛起则证明了常州的技术孵化能力。 常州用自己对实业的理解,证明了自己是新能源企业成长的最好土壤之一。 而且这些企业来到常州之后,在创新能力上也再次得到提升:中创新航推出"弹匣电池"技术与产品,支持高达1000公里续航;蜂巢能源推出了全球首款无钴材料电池,开创动力电池全新品类。 中创新航一位副总裁曾公开表示: "我能深刻感受到常州对创新的重视、对产业的重视,对于产业从业人员的重视,以及对动力电池产业的大力支持。" 常州没有像合肥那样"豪赌"蔚来的案例,但也不缺乏各个区县对需要资金的新能源企业进行支持的案例:2019年以控股方式接手中创新航; 2021年又参与了蜂巢能源的A轮融资; 溧阳、金坛等区还通过搭建企业股改上市服务平台、银企对接融资平台、项目资本对接平台为企业拓宽渠道 更重要的是,常州前瞻建立了一套技术创新体系,让新能源产业不断分享"创新"带来的红利。 这次调研,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依托中科院物理所,创造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比如,纳米硅负极材料是国际上唯一一种由中国人提出并成功应用的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用了这种材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能达到300Wh/kg,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能量密度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依托中科院物理所20年的研究积累,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打通了实验室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成立了孵化企业"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开始量产,2021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今年预计将达5亿元,A+轮融资估值超过10个亿,目前这家公司已经规划2024年在科创板上市。 常州有一种特产,叫做乱针绣。 大幅的乱针绣作品逼真、震撼,其技艺贵在"乱",但其乱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乱"之有情理、"乱"之有规则,以"乱"求得整体的统一与局部的多变,和传统绣法相比,乱针绣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使得在色彩上更为丰富立体。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或许也有种类似的涵义。 从金坛、溧阳,到武进,从企业到研究院,到创新平台,从政策、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等各方面全面发力,一手为常州打造出了一个令人惊艳的"产业集群"。 看似没有打法,才是最牛B的打法。 我相信,这幅新能源作品,将成为常州产业史上永远的骄傲。 新能源之都,时与势已聚 展望未来,常州"新能源之都"的雄心已经显露。 首先就是两个"超万亿":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 到2035年产业规模在202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常州将加大研发力度,依托龙城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中心、天目湖储能研究院、中创新航研究院、蜂巢能源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深化"揭榜挂帅",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共性关键技术供给; 推广场景应用,超前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自动无人驾驶、打造"常州氢湾"、大力发展储能产业,让儿时科幻的梦想变成现实; 深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实融合,引领智能生产新变革;加快人才、团队和项目引育,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一贯低调的常州,已经不想再低调,至少在新能源产业上,也无法再低调了。 双碳时代的目标指引,给了常州新能源产业更多的机遇; 新能源产业作为大国复兴的重要抓手,也让常州愈发感受到历史的使命和城市的担当。 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标志,时与势已经聚于常州。 我觉得不用怀疑常州。别忘了,它一直是一座扎根实业、经世致用的城市。 它也是一座浪漫的城市。一曲常州籍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如今依然广为传颂,并在常州时时唱响: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我喜欢有浪漫情怀的城市。别小看这种浪漫的力量。浪漫是激发创新的原动力,浪漫也会让一个人、一座城市更加勇敢,更加懂得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一定会再次激励常州,继续放大优势,继续优化生态,在持续打造"新能源之都"的路上滚滚向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常州靠制造业赢得了"工业明星城市"称号。未来,以产业为拿手好戏的常州,将依然靠产业重振雄风,再创城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