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18】呈上 出场了,终于出场了!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武安君 白起! 先上图为敬: 白起一、成长历程 《史记》中对于白起的出身来历记载非常简单明确: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一句话把白起的籍贯、工作性质和工作单位都交待了。 郿,在今天的陕西眉县常兴镇。由此可见,白起是地道的关中老秦人。 根据规律,从先秦至隋唐,能在历史书上留下完整姓名的人物,不太可能是纯粹的草根。时间越早,这个规律越明显。 白起的白,乃是白氏。根据考古结果,"白"这一姓氏大概率是源自于"嬴"姓,其祖先能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秦武公。 所以白起不是家境贫寒的草根,而是有着白氏宗族作为支撑的家族子弟。 由于白起的出生年份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没法确定具体年龄。而且他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史书上的记载是一片空白。 白起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场,就已经是个重量级人物: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按照商鞅设计的二十等爵VIP会员体系,左庶长相当于第十级。也就是说,白起这刚一出场,就是VIP10的高级会员。 我们在前面《商鞅变法的两个硬核,一个是大数据库,另一个商鞅则加了三个条件》一文中说过,"二十等爵"看上去是依靠战功就可以将等级慢慢提上去,但事实上它是有上升天花板的。VIP8以上的爵位,很难按照单纯的战场立功获得。 所以白起能够获得左庶长这样的高阶爵位,也从侧面证实了他有着一定的身份背景。 也是在这一年,白起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穰候魏冉。正是魏冉的慧眼识人,白起获得了破格重用。 因此,终白起一生,对魏冉都有着浓浓的感激之情。 而这两人也堪称秦昭王的肱骨之臣,战略层面由魏冉运筹帷幄,而战术层面则由白起攻无不克。 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二、"人屠"之名 白起在历史上的外号不怎么好听,"杀神"、"人屠"等等。原因很简单,只要是白起主导的战役,对于敌人的有生力量杀伤都极大。 有统计,整个战国时期有明确记载的战场阵亡人数,差不多两百万人。而亡于白起之手的,就大约有一百万。 一个人占了一半,这是多么可怕的纪录。 也正是由于杀戮过重,白起原本已经入选【武庙十哲】的名单,后来又被人踢了出去。 在白起之前,一场大战能够斩获数万人,已经是少有的大胜。可白起以一己之力,硬生生将这个门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来看一下这位爷的彪炳战绩: 白起部分战绩和歼敌数 这也就是白起最为鲜明的作战风格: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第一目标。 所以与其从道德层面去大肆抨击白起,不如换个角度去看。正是由于白起一次次地打出了漂亮的歼灭战,才会有这令人胆颤心惊的旷世战绩。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白起的军事生涯,那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白起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他从来都是秦昭王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尖刀,数十年来攻无不克的【破军星】! 而在这么多场战斗中,真正奠定白起战国第一名将地位的,要数三场彪炳史册的宏大战役: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和长平之战。三、伊阙之战1、大战起因 伊阙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93年,但是战争的根源其实是在三年前,公元前296年。 之前我们说过,秦国想要出关中,向东攻略中原,性价比最高的一条路就是崤函古道。而战国第一关---函谷关,就伫立在这条古道的中间。 原本的局面是以函谷关为界,秦国占据了崤函古道的西半段,而东半段则在韩、魏的势力范围。 到了秦武王时期,秦国大将甘茂攻下了韩国重镇宜阳,这意味着秦国拿下了崤函古道的东半段,将整个古道占为己有。秦国的触角已经完全踏进了中原,最东端以宜阳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 所以即使秦武王仅在位短短四年的时间,但有"宜阳之战"打底,他依然在秦国的奋斗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宜阳之战让秦国随时可以攻略中原 到了公元前296年,齐国牵头,发起了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合纵联军打破了函谷关,向关中进攻,逼得秦国不得不割地求和。 这也是整个战国时期,秦国少有的憋屈场面。 恰好在这一年,合纵联军的两大股东韩、魏,都换了国君。魏国是魏襄王换成了魏昭王,韩国则是韩襄王换成了韩僖王。 可惜这两位的治国本领实在是不及格,之后的几年,韩、魏两国国内都闹哄哄的。 这边正琢磨着怎么报仇的秦昭王一看机会来了,开始趁机向东攻城略地。这也就有了我们上文提到白起的首次出场:白起身为左庶长,拿下了韩国的新城。 白起登场,拿下新城 从地图上能看出,拿下新城之后,秦国已经从南边逼近了周王室所在的洛阳。 而从新城向东,也可以威胁魏国的国都大梁,以及韩国的国都新郑。 这下子自然引起了韩、魏的强烈反应,双方在伊阙集结兵力,大战一触即发。2、战前秦国兵力不占优势 伊阙,就是现在的龙门,是洛阳南侧的门户。东边的香山和西边的龙门山遥相对立,伊水从两山之间由南向北流过,故而得名。 《水经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伊阙战场的大致地形图 大战之前,双方的实力对比,秦国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从人数上来说,魏、韩两国是联军主力,而周王室身为东道主,也参了点股,三家联手整出了二十多万人。 秦国的参战人数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从后来白起的战术打法来看,秦军的人数应该是要少于魏韩联军的。 有一种说法,秦军的人数不足联军的一半,差不多十万出头的样子。 从双方主将阵容上来说,魏军的主将是公孙喜,韩军的主将是暴鸢,这两位在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战"中曾经大破楚军,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而秦国这边,在穰候魏冉的强力推荐之下,秦昭王任命初出茅庐的白起为主将,并将他的爵位升为"左更"。(已经VIP12了哦~) 这个决策是要冒相当风险的! 对面的公孙喜和暴鸢这老哥俩儿,虽说谈不上战国顶级名将吧,但也是征战多年的沙场宿将,早已在战场上证明过自己。 秦国这边职场新人白起能不能顶住压力,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打出良好的表现,这些谁也不敢保证。 毕竟伊阙之战可不是小打小闹,让年轻人去练练手,输了也无所谓。这可是双方都集结了超过十万人的重量级决战! 可秦昭王和魏冉就这么干了,你说有没有魄力吧! 那么白起的表现如何呢?能不能对得起领导的信任呢? 白起:虽然我年纪小,但也是满级号3、白起看穿韩魏联军的弱点 我们先看魏韩联军这边,核心要素就在这个"联 "字上。 联得好,就能充分发挥人数上的优势,二十多万人,浩浩荡荡; 联得不好,那可就是1+1<2了,很容易被秦军抓住破绽。 很遗憾,魏、韩两国的主将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史书上没有准确地记载,在联军中魏军与韩军的具体人数分别是多少。 从地理位置上推断,伊阙战场可以算是韩军的主场,而公孙喜率领的魏军是从大梁过来增援的。所以韩军的人数应该较多,而魏军的人数应该偏少。 前面说过,伊阙是一个地势相对狭窄的地方,秦军从南向北进攻伊阙,联军这边如果能堵住伊阙这个口子,那么就是防御成功。 这时候问题来了,谁上去堵这个口子呢?公孙喜和暴鸢都不想和秦军对线单挑,于是对话就变成了这样: 韩军:你们不是魏武卒吗?当年多么威风,你先上去打! 魏军:你们装备好啊,武器铠甲精良,弓弩更是一绝,你们不上谁上? 东周:二位大哥你们安心去吧,我做好辅助。 韩、魏:……….. 争了半天,最后定下来,由韩军堵在伊阙口子上,顶住秦军的攻势。而魏军则在偏西北方驻扎,随时准备支援伊阙战场。 魏韩联军面和心不和 魏、韩两军的大营相距不远,却又泾渭分明。 而这一切,都落在了秦军主将白起的眼中。 在战场上,能够敏锐地发现对手的破绽,这是一种能力。而能够根据破绽制定针对性的战术,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这两者,白起都具备,于是魏韩联军要倒霉了。 白起看出,与顶在前面的韩军相比,人数更少且相对处于后方的魏军保存实力的心态非常明显,战斗意志更加薄弱。 白起根据这一点,制定了一个并不复杂的计划: 部署少量疑兵,留在伊阙南面与韩军对阵,吸引联军的注意力。他自己则亲自率领秦军主力,越过西侧的龙门山,迂回至联军的西北方,先拿公孙喜的魏军开刀。 白起的计划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疑兵不能掉链子。 由于只是少量疑兵在伊阙虚张声势,吸引注意力。如果韩军主将暴鸢瞧出虚实,派兵从伊阙出击,很可能会将疑兵击溃。随后韩魏联军必然会警惕秦军主力的去向,提高防备,那么白起突袭的计划大概率会泡汤。 不过白起既然敢这么做,不应该是在赌运气,想必也是吃准了韩魏主将防守求稳的心态。只要疑兵的虚张声势演得到位,暴鸢和公孙喜主动出击的可能性极小。 第二个关键点,击溃魏军的速度要快。 伊阙战场并不宽阔宏大,魏、韩两军的距离也谈不上遥远。如果奇袭的秦军不能在短时间内将魏军击溃,陷入僵持,那么反应过来的韩军必定会赶过来支援。 到时候秦军人数不占优,又无路可退,结果如何可就不好说了。 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取巧的空间,完全就是看秦军的硬实力了。 那事情的发展是不是符合白起的计划呢? 白起的方案针对性极强4、白起一战成名 南线的疑兵任务完成得很不错,成功将韩魏联军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伊阙一带。 另一边白起率领的秦军主力,悄无声息地越过龙门山,绕到魏军大营的西北方,发动突袭。 原本魏军的人数就偏少,且处于相对安全的后方,他们的任务主要是万一伊阙的防线顶不住,再前往支援。 所以这时候的魏军心态是比较放松的,警惕性也是不足的。 世界上的事怕就怕"万万没想到"这几个字,魏军就万万没想到白起居然如此胆大,绕过正面战场,来了个大迂回,直接绕到他们的后方突袭。 古代战场上,如果是正面交战,哪怕双方实力有强弱差距,也是可以僵持一段时间的,不会出现"崩盘"的情况。 可一旦侧翼或者后方遭到突袭,将非常容易引起士卒的慌乱,假如此时没有强力的将领稳住局面,慌乱的士卒开始乱跑,就会引发阵型的崩溃,那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即便是强如魏武卒,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大秦锐士的突袭,整个战国都没有几个人敢拍胸脯说顶得住。 很快,魏军的阵型崩溃了,士卒们慌乱逃命。 这正是白起要的效果,他率领秦军从西北方向将魏军往东南方向驱赶,让魏军的败兵去冲击韩军的大营。 韩军的士卒很快就体验到了刚才魏军的懵圈: 秦军不是在伊阙么,怎么跑到我们背后去了? 后面的魏军遇到了什么,怎么这么快就被击败了? 秦军到底有多少人,我们是不是被包围了? 无数个这样的疑问出现在韩军士卒的脑袋里,未知的恐惧是最吓人的。这时候韩魏联军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也没有人能够稳住局面。 身边的人都在跑,那我也跟着跑吧! 恐惧的情绪不断扩散,是会让人失去理智的。二十多万的联军士卒狼奔豸突,完全陷入了混乱之中。 接下来的事情就没有悬念了,这已经不是两军对战,而是单方面的碾压。 白起率领秦军将韩魏联军不断向南线驱赶,原本担任疑兵的秦军正好在伊阙堵住联军的逃跑之路。 得益于伊阙狭窄的地理宽度,秦军并不需要很多的兵力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秦军南北夹击联军 如果联军能够清醒一点,向秦军最薄弱的东北方向突围,沿着洛阳、成皋方向撤退,还有可能保存一定的有生力量。 可在二十多万人完全崩盘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孙武、吴起复生都不行了。 南方的伊阙口被堵住,北边的秦军主力不断压缩空间,将二十多万韩魏联军给包了饺子。 这一战,白起斩首二十四万,魏军主将公孙喜被杀,韩军主将暴鸢败逃 。 消息传出,六国震动。 在此之前,一场战斗能够斩首数万,就已经是少有的大胜。而白起此战不仅是以少胜多,更几乎是将韩魏联军全歼。 这样的战绩,如何不让人瞠目结舌?结语 白起之所以厉害,是因为自古想要以少胜多,无非是水攻、火攻、断粮等奇策。 而白起一项都没有采用,完全是凭借对战局的精准判断,加上对秦军机动力和战斗力的充分运用,硬碰硬地将韩魏联军击败。 以不足对方一半的兵力,打出近乎团灭的战绩,当不当得起"破军星"之名? 经此一战,白起一炮而红,红得发紫,成为战国顶流大咖。 不过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这位爷的表演才刚开始呢。 如果说伊阙之战是白起的出道之战,魏韩两国成了背景板。 那么白起的下一战,倒霉的又是谁呢?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18,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觉得不错,那么点赞、转发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