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辈子不该杀的三员大将,若留一人三个邓艾也进不了成都
#头条创作挑战赛#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群雄辈出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以自身的权谋过人闻名于史,并成为后世人们心中的理想智慧化身。
然而,这位满腹韬略的先哲并非是无暇之玉,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也曾出现过不少失误,尤其以用人方面存在的失误最重。
而诸葛亮在蜀汉用人政策上的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名大将被杀,并为后期蜀国人才凋零,最终灭国埋下了伏笔。
在历史的某个分岔路口,如果当时诸葛亮留下了这三员大将其中的哪怕一个,蜀汉的结局也许都会有所不同。
那么,这三员大将是何许人也?又有什么能耐呢?蜀国痛失三员猛将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旗下的一位重要幕僚。因其兄长马良与诸葛亮关系亲密,而本人"才器过人"而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
建安三年时,他为率军讨伐南中的诸葛亮出谋划策,建议他"攻心为上,心战为上",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七擒孟获,使其"心服",并最终平定南中。
这次成功的谏言,使诸葛亮对马谡更是喜爱有加。
建安六年,蜀国出兵祁山北伐曹魏,陇西数郡响应,于是魏明帝遣派张郃前去抗敌。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诸葛亮力排众议选择了马谡作为蜀军的指挥官。
诸葛亮令马谡率大军充当先锋,与张郃战于街亭。但由于马谡本人"违亮节度",自作主张地背离了诸葛亮的将令,导致贻误战机,使蜀军大败。
诸葛亮退军汉中后,将张郃抓捕至狱中,为平息众怒,最终将其斩杀。
马谡被杀的主要原因是史书上记载的违背诸葛亮"节度",用如今的话来解释那就是不听话。
马谡作为街亭战役的前线指挥官,为何会在临战布势中执意改变主帅诸葛亮的预定计划呢?
后世专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一种逆反心理。
总所周知,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可谓是事必躬亲,凡事都要一一细细过问,并亲自进行决策指挥。
而马谡本身就是一位颇有见地极富个性的谋略家,面对自己得意的战术一次次被诸葛亮限制驳回,心中自然有不满。
而正是这份不满,也为日后他反抗诸葛亮战令埋下了伏笔。
但马谡虽有战败失地之罪,可罪不至于处死。
更何况马谡本身是十分难得的谋士,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若能留之性命,给其时间锻炼反思,马谡也许会为蜀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但诸葛亮对其的处置可谓是错用于前,错杀于后,一员本可以在历史中显露光彩的谋士便这么隐去在尘埃中。
若说诸葛亮斩杀马谡,是使蜀国将员建设受挫,那么刘封与魏延之死,便是直接折了蜀国的左膀右臂。
凡事成大事者,必然机心千层。但诸葛亮成也多虑,败也多虑。
由于其性情中的小心谨慎,使他难以广泛容人。这一点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其对待刘封的方式上。
刘封作为刘备在落魄时收养的义子,一路上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过不少战功,称得上是最早跟随刘备的开国勋臣。
刘备曾问起过诸葛亮关于世子的选择问题,并表示若嗣子难辅,你可以自成为主。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刘备此话一出,可见当时的准继承人刘禅的"不才"究竟到了何种程度。
虽然按照宗法礼教,传位第一候选人是刘禅,但刘备却显得犹豫不决,隐隐中似乎有想传位给"事吾如父"的刘封之意。
诸葛亮本就是七窍心肠,若他在这个问题上提出见解,而不是持模糊的中立态度,刘备很可能便不会取纳关、张二人看法,而是推刘封走上台前。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对刘封的暗防之心已经有所表象。
而使刘封身死的直接原因便是不救关羽。
当时关羽误判战机,使得荆州失守,他被迫败走麦城,被围困于此。
关羽送出消息等刘封援兵,刘封选择了按兵不动,最终关羽被杀,引得刘备大怒,并赐死了刘封。
但刘封做出这个选择也是实属无奈,当时东三郡初附,民心不稳,三郡中的两郡实际上都被申氏兄弟控制,许多地方豪强都处于对蜀的观望阶段,并不是真心为蜀效力。
刘封本就不能完全控制当地形势,若是贸然出兵救关羽,最大的可能就是关羽未救,而三郡先失。所以刘封不救关羽只能说是无奈之举。
即使面对刘备究责,刘封仍对蜀国表现的忠贞不渝,对于孟达的劝降魏国,他直接表明自己不愿做不忠不孝之人,不肯叛国。
而诸葛亮在整个事件中,则扮演了加速刘封死亡的智囊作用,他不仅没有劝说刘备,留下刘封性命,反而为刘备出计,一举拿下了刘封。
陈寿记载中,面对自己昔日的义子,刘备痛悔不忍杀之,是诸葛亮执意劝服先主,"因此除之"。
与其说刘封是死于己过,不如说是诸葛亮为绝后患而预先杀之,因为在诸葛亮眼中,刘封为人过于刚猛,刘禅继位后,"终难制御",因此不如先行斩草除根。
而刘封去世后,蜀国再无才能出众,足以继承大统的传人。新主刘禅,虽然得到了诸葛亮的尽心辅佐,但终究只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若说刘封之死,源于背后复杂的政治斗争,那么魏延之死,可以说是诸葛亮机关算尽,下得一步错棋。
魏延作为一员虎将,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并深得刘备信赖。
但由于他性格高傲,不受管控,在战事上好急攻,而不爱深谋,种种行事皆与诸葛亮相悖,使诸葛亮怀疑魏延是否能在政治上与自己保持一致。
再加上他"天生反骨",诸葛亮因此更加疑心他有谋反可能。
虽然在诸葛亮掌权之后对魏延不算太过冷落,也有重任,但始终对其怀有一分忌惮之心。
在诸葛亮临终之际,他心知肚明军中魏延与杨仪交恶,他在世时尚且能让两人之间关系稍作缓和,但在他死后,却无法控制桀骜不驯的魏延会做出什么。
魏延主战,但后期的诸葛亮却希望维持蜀国政权的平稳发展。
因此他不希望自己过世后魏延成功独揽军事大权,但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魏延都名列前茅,日后的一切军事活动都难以绕过魏延。
于是,在弥留之际,诸葛亮想出了一计。
他将前线军队的撤军总指挥权交给了杨仪,以此故意激反魏延,然后借杨仪之手以谋乱杀之。
可惜魏延一代虎将,就如此埋于泉下泥销骨了。
三员大将的离世,与蜀汉内部人才建设的问题,使本来朝气蓬勃的蜀汉政权后继无力,在诸葛亮故去后,国力一落千丈,以至"廖化充当急先锋",蜀汉大将之缺乏可见一斑。
公元263年,司马昭伐蜀,邓艾率兵出征,他越过天险,攻入成都,蜀后主刘禅畏战投降,此举也彻底宣告了蜀汉的灭亡。诸葛亮用人之失
作为三国时期的灵魂人物,诸葛亮确实尽一生都在为蜀汉的事业鞠躬尽瘁。但他在识人用人上,确实存在一些局限与失误。
首先,便是诸葛亮提出的著名"七观法",在操作层面的脱离实际。
"七观法"虽然包含了对人才的志向、智慧、品格、胆识、与德才等全方位的考察,看似完美无缺,但这种完美主义倾向却成了选拔人才时的阻碍。
一些奇才,怪才,往往更具个性,在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更需要针对性地选拔出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为国效力的人才,而不是寻找完美无瑕的全能圣人。
按照如此苛刻的条件去选拔人才,必定会导致一些瑕不掩瑜的美玉蒙尘,这也难怪蜀国人才越来越少。
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也体现在了他对待国事政务上。
自刘备离去后,他将"兴复汉室"的重任时刻抗在肩上,作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大脑之一,他深知能者多劳,事事不敢松懈,用人更是慎之又慎。
但就是这样的事必躬亲,反而抑制了属下人才的自主与创造性。
诸葛亮的凡事过问,小到连二十个板子以上的刑罚也要亲力亲为,久而久之,势必会打击到他人的积极性,于国家不利,于后备力量的脱颖而出有害无益。
其个人的专断习惯,更不利于蜀汉人才的各尽其用,如此下去,不仅使自己积劳成疾,也压抑了人才的成长与锻炼机会,以至后继无人。
此外,对于大将人员的调度上,诸葛亮也存在重文轻武的客观倾向。
夷陵之战的失利,让诸葛亮铭记于心,并时时为鉴。
诸葛亮认为一个善于统领将帅之人,必须要以博闻强识之人作为心腹,以谨慎周密之人作为耳目,将武勇之人作为爪牙。
在这样的用人理念指导下,诸葛亮不免会对武艺卓绝但性情鲁阔之人产生偏见,难以长久委以重任。而一些性情谦恭且长袖善舞,擅长处理同僚关系的文将,则更容易脱颖而出。
长此以往,也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导致人才选用的失调,不利于国家的长远运转。
自刘备托孤以后,诸葛亮便以人臣之力行人君之事,每天要面对数不胜数的政务事宜,确实难免出现失误。
可以说,正是他的谨慎与完美趋向,使其在识人用人方面出现了较大失误,并直接导致了人才梯队建设的不足。结语
纵观诸葛亮出山的二十余年,其对于蜀汉政权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可以说,正是有了诸葛亮的出谋划策,才使得蜀汉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并成鼎立之局。
但发展到三国后期,竞争的核心已经变成了人才的较量,人才成为了事业成败的关键。
致使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多种,但人才的匮乏一定是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
汉中与巴蜀,本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发展到蜀汉后期却形成了无人可用之僵局。这背后,蜀汉的真正决策者诸葛亮难辞其咎。
这是诸葛亮的不幸,也是蜀国的不幸,更是蜀国万千人才的不幸。
如何正确的选人用人,做到"人尽其才",这真是从古至今一直饱受关注的学问。
从诸葛亮错杀三将的历史典故中,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些教益,并引古证今,借助前人经验教训指导日后工作。参考文献:
[1] 张寅潇, 从蜀汉派系斗争看马谡之死[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27-33,76.
[2]曹良, "蜀中无大将"之反思[J] 内江师专学报,1996(01):55-60,65.
[3]单长江,刘封、魏延之死——兼论孔明的机心与权术[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1989(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