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养老金上调,2000元以下涨10,5000元以上涨2,可行吗?
视频加载中...
养老金制度的建立,目的是保障特定的公民,在退休后或者是丧失劳动能力后保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因此可以说养老金制度既是一种福利制度,又是一种保障制度。
与此同时,养老金的调整其实是属于收入的二次分配,因此养老金制度还具备调节收入差距,兼顾地区公平的功能。
虽然说2022年养老金的调整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但是距离2023年已经不足两个月。
不少人员纷纷在推测,2023年养老金将会继续上调,并提出了养老金上涨的五个影响因素:
第一,养老基金的平稳运行和稳定收益,根据公开消息,2021年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投资收益达到了631.8亿元,投资收益率达到了4.88%。自2016年起,养老基金累计收益达到了2619.77亿元,年化投资收益达到了6.19%。
第二,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持续增加,根据公开消息,截至2021年末,我国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10.28亿人,比上年增加了3007万人,其中每年可领取养老金的总人数约为1.2亿人。
第三,2022年国内经济的逐渐复苏,根据公开消息,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经济显著回升。虽然说四季度存在一定的压力,但是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地,经济复苏形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第四,2022年国内物价,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22年10月份CPI和PPI数据的解读,在10月份2.1%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2.0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
第五,2022年养老金计发基数相较于去年稳步增长,根据已经公开2022年养老金计发基数的24个地区,2022年养老金计发基数上涨幅度最高的地区为黑龙江,涨幅达到了14.55%,上涨幅度最低的地区有陕西、河北、江西,涨幅达到了4.17%。
综合上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包括2022年全国各地养老金计发基数的涨幅均超过了4%,也就是说比2022年养老金调整的整体涨幅4%还要略高。
虽然说当年度养老金计发基数的上涨,将会使得参加社会保险人员的缴费水平提高,但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养老基金运行的收大于支。
因此,很多人预测2023年养老金将会继续上调,实现国内养老金的第十九年连涨。
相比较养老金的上调,更多的人考虑的是,养老金能否多涨?不少人提出疑问,虽然说养老金已经实现了18年连涨,但是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似乎在逐步加大,养老金的上调能否侧重考虑一下低收入人群,养老金收入低的人群多涨,养老金收入高得人群少涨,这样才能将差距逐步缩小?
比如说养老金2000元及以下的人群上涨10%,养老金2000元至5000元的人群上涨5%,5000元及以上的人群上涨2%,这样的方案可行吗?
根据求是网公开的数据,2021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为2987元/月,换句话说还有很多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2000元以下,如果养老金的调整偏向于低收入退休人员,才能保障这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话虽如此,但是如果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养老金调整,将会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如果按照上述方式调整,养老金调整兼顾的公平与合理原则将被打破,这样一来会直接降低参加养老保险人群的积极性,因为养老金的发放是遵循了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的原则。
第二,养老金的调整,公平与合理的原则一旦打破,养老保险参保人群的积极性降低,势必会影响养老基金的平稳运行。其中2022年养老金调整通知中也明确了,养老金的调整要进一步强化激励,适当加大挂钩调整所占比重。
第三,养老金的调整如果无法兼顾公平与合理的原则,影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积极性的同时,还会加速养老基金结余的消耗,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养老金的调整,甚至于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都无法保证。
第四,养老金制度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而养老金的调整其实是属于收入的二次分配,那么就需要在体现公平原则的基础上,适当体现激励机制,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老保险的缴费中来,这也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还体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制度的优势。
总而言之,2023年养老金预计会继续上调,不过养老金2000元及以下的人群上涨10%,养老金2000元至5000元的人群上涨5%,5000元及以上的人群上涨2%,这样的方案显然不符合实际。
因为不管是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核定,还是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不仅要体现公平,还要体现激励,而近年来养老金的调整方案中,我们可以发现定额调整体现了公平,挂钩调整体现了激励,倾斜调整体现了照顾,已经兼顾了公平、合理和效率的原则,你认为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评论,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