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清河县富甲一方的宋长贵,躺在自家院中的摇摇椅上,手捧一个精致的小茶壶,一边闭目养神,一边慢慢地啜饮,好不惬意地享受着午后时光。 正当他思绪飞扬、神游天外之际,耳边传来管家那熟悉而又小心翼翼的声音:"老爷,门外有位老尼姑求见。" 大户人家门口,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讨一口吃的。有人冒充和尚、尼姑,美其名曰"化缘",也是常有的事。 对此,宋长贵早已司空见惯。他眼睛睁都没睁,有点不耐烦地对管家说:"刚过午饭时间,又是来讨吃的吧?看看厨房里有什么,给她一点,打发走就是了,以前又不是没有过,还来干什么!" "她不是来要吃的。给了她饭菜,一口没动,只说要见老爷您!"管家说:"对了,她还让我告诉您,她是从白云庵来的。" "白云庵?!"宋长贵一个激灵,迅速从躺椅上跳起来,急切地问管家:"她是不是只有一个手臂?" "是啊?老爷您怎么知道?"管家满脸堆笑地说:"还带着一个孩子呢,好奇怪!" "快请,快请!"宋长贵连连说道:"她是白云庵的静安神尼!今天怎么到我家来了?怎么带着一个孩子?" 管家转过身,正准备到门口传话,却被宋长贵喊住:"等等,我和你一起去!静安神尼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我要亲自去请!" 两人来到门口,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尼姑和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在等候。 宋长贵双手抱拳,施了一礼,朗声说道:"师太好,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有失远迎,实在抱歉!有什么事派人吩咐我一声就可以了,怎能劳驾您亲自上门!" 静安师太还了一礼,微笑着说:"宋施主,我有件事要麻烦你。事关重大,要和你当面说才好!" "快屋里请,有什么事进屋说!"宋长贵一边说,一边将两人迎进屋,并吩咐管家:"快准备饭菜,白云庵离这里有好几十里,师太一定还没有吃饭。" "不用麻烦了。"静安师太说:"我们在路上已经吃过干粮了。" "师太真是太见外了!您好不容易来一趟,该让我尽一下地主之谊,怎么还在路上吃干粮呢?"宋长贵真诚地说。 "快让夫人过来,和她说恩人静安神尼来了!"随即,宋长贵又吩咐管家道。 不一会,宋夫人就从内屋出来了,大家又寒暄了一阵,相对落座。 "我今天来是有事请你们夫妇帮忙。"静安师太说道。 "神尼有什么事尽管吩咐!您是我们家的大恩人,能帮到您是我们的荣幸,只要我们能做到的,无不遵从。"宋长贵夫妇异口同声地表示。 "云生,你过来,见过宋员外夫妇。"静安师太让她带来的孩子给宋长贵夫妇行了一礼。 然后说道:"这个孩子名叫云生,今年已经十岁了,是我一个朋友之子。我这个朋友和妻子五年前不幸染病双双故去,我就将孩子养在庵里。你们知道,庵里除了我,还有其他几个尼姑。云生是个男孩,小时候还好说,现在渐渐长大,男女有别,再住在庵里有些不方便。" "我这次来和你们商量的事就是能否收养云生。"静安师太接着说:"你们也不要急于答应,商量好再答复我。" "这事不用商量。神尼既然信得过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答应。"宋长贵毫不犹疑地说。 宋夫人也点头称是,对静安师太说:"当年多亏神尼,我们才有了秀兰这孩子。我们收养云生以后,定会把他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对待。" "多谢二位!这样我就放心了,对老友也算是有了交代。"静安师太说:"你们夫妇能收养云生,是他的福气,也是注定的他和你们的一段善缘。" "云生,快过来给你的义父义母磕头,以后就由他们照顾你了,你也要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侍奉他们。"静安师太交代说。 那个一直沉默无言的孩子依言跪在地上,向宋氏夫妇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宋长贵夫妇赶紧将孩子扶起来,仔细打量着。只见这孩子虽然衣着简朴,但双眼炯炯有神,行为举止也不卑不亢,一看就很聪明懂事,二人挺高兴,脸上都洋溢着喜色。 "只是他到你们家以后,可能会有一个大劫,如果能平安度过,则会一生顺遂,并能帮助你们家更加兴旺发达。"静安师太临走之前说道。 宋长贵夫妇之所以二话不说,对老尼姑的话言听计从,还得从十年前的一段渊源说起。 虽然如今家有几座染坊,良田百亩,可谓家财万贯,但宋长贵也是穷苦出身。 宋长贵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沿袭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刨食。虽然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所得仅是勉强温饱。 普通百姓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有吃有喝、无病无灾就是最大的期盼。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宋长贵十二岁的时候,父亲突然患病,卧床不起,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学上加霜。 花光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请了几个郎中,开了几副药以后,宋长贵父亲的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渐渐加重,很快就丢下他们母子撒手人寰。 母子俩大哭一场,处理了后事以后,孤儿寡母的生活也愈发艰难。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从小就懂事孝顺的宋长贵到邻县的永顺染坊当起了学徒。 宋长贵能到永顺染坊,还多亏了他的表哥李俊帮忙。 李俊是永顺染坊的伙计。他向永顺染坊的老板刘员外诉说了表弟的遭遇,并恳请老板能让他当个学徒,赚一口饭吃。 刘员外心地比较善良,对宋长贵的遭遇很是同情,也很欣赏他这么小就知道心疼母亲,于是就答应了李俊的请求。 宋长贵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永顺染坊非常勤快,对其他伙计也是恭敬有加,一口一个师傅地称呼着。 他吃住都在染坊中,染坊每天早上开门前,他都会将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什么活都抢着干,大家对宋长贵都赞不绝口。 不仅如此,他还聪明好学,染坊的各种工艺,一有机会就向老师傅们请教。由于人缘好,师傅们对于他的求教也不藏私,都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几年下来,调色、上色、浸染等技术,宋长贵尽数学了个遍,成为永顺染坊的一把好手。他还喜欢钻研,经常能调配出新的颜色,让染坊的生意更加红火。 刘员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刘莉年龄最小,刘员外视其为掌上明珠,她的三个哥哥也对这唯一的妹妹百般宠溺。 刘莉与宋长贵年龄相仿,宋长贵来到染坊以后,刘莉经常找他玩。随着年龄的增大,两人暗生情愫,但谁都不好意思点破。 女儿的小心思,刘员外也看在眼里。在刘莉十八岁的时候,有一天,刘员外在家中叫住她,试探着问道:"小莉,你现在已经不小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最近上门提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前几天柳员外也托人替他家的二儿子来提亲了,你觉得他怎么样?" "是柳青吗?那个纨绔子弟,我才不愿意嫁给他。"刘莉一脸不屑地说。 "他家有钱有势,你们可算是门当户对,有什么不好?"刘员外故意说道:"你挑来挑去,小心挑花了眼,误了年华,说不定只能嫁给长贵那样的穷小子了。" "嫁给长贵有什么不好,家境又不是他能决定的,再说他聪明又能干,以后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刘莉急切地反驳着父亲。 刘员外探明了女儿的心思,大笑不止;刘莉也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一时窘得满脸通红。 刘员外夫妇这些年对宋长贵的品行看在眼里,非常满意。两人也不是迂腐之人,由于家中殷实,对于女婿的家境并不如何看重,更看重的是能找个踏实上进的人。 当刘员外夫妇找到宋长贵,表明想将女儿嫁给他的意思之后,宋长贵非常意外,激动得手足无措,涨红着脸语无伦次地说:"我……我……,多谢掌柜的垂爱,我一定会对小莉好……我一定会让她过上好日子……" 说着倒头就想行大礼。刘员外夫妇看着他的窘态,一边赶紧将宋长贵扶起,一边微笑颔首。 宋长贵虽然早就对刘莉动了心思,但他明白自己的家境,一直将这份情愫埋在心里,不敢言说。刘员外夫妇和刘莉的不嫌弃,让他感激不已。 很快,在刘员外夫妇的操持下,宋长贵和刘莉结为夫妇。新婚燕尔,两人如胶似漆,恩爱有加,刘员外一家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婚后不久,宋长贵提出想回到清河县开个染坊,一来因为母亲的年纪渐大,身体越发不好,需要人照顾,二来他不想总是在刘员外的庇护下过一辈子,想凭自己的能力让刘莉过上好日子。 刘员外夫妇虽然不舍女儿跟宋长贵远走清河县,但也对宋长贵的上进和自尊倍感欣慰,就同意了他的想法,并竭力支持。 在刘员外的帮助下,宋长贵在清河县有了自己的染坊。由于染坊的一应操作工艺烂熟于心,宋长贵的染坊生意是越做越红火,不到十年时间,就由最初的一家发展到遍布清河县的五家。 随着家里的生意越来越好,宋长贵也由当初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为清河县数一数二的富商。 有了钱以后,宋长贵买田置地,日子越过越好,实现了让刘莉过上好日子的承诺。 生意渐渐放手请掌柜打理,家中有良田百亩,仆役也越来越多,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日子无忧无虑,让人很是羡慕。 但宋长贵夫妇仍有烦心的事,那就是婚后十年,刘莉的肚子毫无动静,这也渐渐成为两人的心病,每每为此寝食难安。 为此,宋长贵夫妇看了很多名医,吃了很多的药,但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相公,我们成婚已有多年,奈何我这肚子始终不争气,你还是纳个妾吧,我不怪你!"一天夜里,刘莉眼中含泪,对宋长贵说。 "这事绝无可能!"面对妻子的深明大义,宋长贵有些感激地说:"没有你和你的父母亲,就没有我宋长贵的今天,我绝不会做那忘恩负义的小人。" "但我不能让你老宋家后继无人啊!"刘莉说道。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也不强求,这事还是顺其自然吧!"宋长贵说:"我听说隔壁县的白云山上有个白云庵,庵中有个独臂神尼,人称静安师太。明天我们去找她看看,就看这最后一次了,如果你再怀不上,我们就认命,从此以后不再提起此事,我们就两个人相伴到老。" 次日清晨,宋长贵吩咐管家准备好车马,自己亲自驾车,和夫人一起出发前往白云庵。 车行几十里,两人来到了白云山。在山门口,两人看到一个十几岁左右的小尼姑,仿佛在那里专门等待他们的到来。 "我们夫妇求见静安师太,还请小师傅通报一声。"宋长贵对那小尼姑说道。 "师傅早已命我在此等候,二位随我来。"说完,那小尼姑转身带路。 宋长贵夫妇又惊又喜,跟随小尼姑来到了白云庵,见到静安师太后,宋长贵夫妇诉说了来意,请求她指点迷津。 "有善因必会有善果。施主但行善事,好事自然就会到来。"静安师太说:"你们有钱以后,并没有为富不仁,而是搭桥修路、周济乡里,我早有耳闻。希望你们以后还能继续造福一方,我给宋夫人开几副药,调理一下身子,希望能得到你们想要的结果。" "师太教诲,宋某定当铭记在心!"宋长贵夫妇感激不已,高兴地回了家。自此以后,更加不惜钱财地乐施好善,接济乡民,赢得百姓的一致称赞。 说来也是神奇,三个月之后,刘莉就怀上了,随后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秀兰。 虽然只生了一个女儿,但对于久无子嗣的宋长贵夫妇来说,已经很满足了,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孩子是百般宠爱,真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同时,夫妇二人对静安师太一直心存感恩,每年都会抽出一个时间,到白云庵去看望她。但静安师太常年云游在外,他们很少能见到她。 没想到,时隔十年,静安师太却亲自上门,宋长贵夫妇自然非常开心,对于她的请求当然也是有求必应。 自从收养了云生以后,宋长贵夫妇将其视为已出,一方面是因为静安师太,另一方面也是云生这孩子非常乖巧懂事,着实让他们夫妇打心底里喜欢。 在云生身上,宋长贵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刚来的时候,宋长贵夫妇打算让云生读书,报考功名,但请的几个先生都说,这孩子天赋有限,这条路恐怕走不通。 倒是在做生意方面,云生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他自己也对做生意比较感兴趣。和当年的宋长贵一样,对于染坊的一些事情,云生是一点就通,没过几年,各项技艺也是得心应手。 在云生十八岁以后,宋长贵将家中的其中一个染坊交由其打理。 虽然年纪很轻,但八年多的耳濡目染和辛苦钻研,加上宋长贵的悉心指点,这个店在云生的经营下,生意是所有分店中最好的。 这些年来,云生勤奋地学习做生意,对宋长贵夫妇也非常敬重。两人头疼脑热之际,云生总是跑前跑后地嘘寒问暖,请医送药。 尤其是宋秀兰,对这个同龄义兄的到来,更是欣喜不已。对于她来说,云生不仅是一个好玩伴,还对其照顾有加,她不开心的时候、犯小姐脾气的时候,云生也总是想方设法地逗她开心。 时光如沙漏,转眼即逝。感觉没几年时间,秀兰就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娃娃,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了。 该谈婚论嫁了! 由于家境殷实,美丽大方,到宋家向秀兰提前的人踏破了门槛。宋长贵夫妇是既开心又烦恼。 女儿长大了有人求自然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但秀兰从小娇生惯养,率性而为,长大后更是眼高于顶,一般的追求者很难以入她的眼。 同时,由于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偌大的家业无男丁继承,也令宋长贵夫妇苦恼。 "相公,这些年来,我没能为你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继承家业,真是对不起你!"一天,宋夫人与宋长贵又谈及此事,不仅又有些感伤而自责。 "不是不说这些话吗?"宋长贵安慰道:"我们有了秀兰,我已经很满足了。" "可秀兰毕竟是个女儿家,终究是要嫁人,成为别人家的人。"刘莉一脸遗憾地说:"他要是个男孩该多好啊!" "夫人不必苦恼。"宋长贵说:"我老家堂兄弟们子嗣都不少,我们选个品行好的,过继过来,这事就解决了。如果不行,我们不是还有云生吗?我们收养了他以后,一直没让他改姓,过两年,让他改姓宋,我们不就后继有人了吗!" "我私下打探了一下,你堂弟家有三个孩子,最小的那个叫宋阳的,比秀兰小一岁,要不先把他从乡下接过来,我们观察观察,如果品行好,就过继过来,你看怎么样?"宋夫人接着说道。 "不过如果秀兰愿意招婿就好了,那样生下孩子姓宋,老宋家就后继有人了。"说道此处,宋夫人突然眼前一亮地说:"要是云生和秀兰能成一对,那岂不两全其美?" "这倒是个好办法,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云生这孩子咱也知根知底,要是结为夫妇再好不过,不过就怕他们不愿意啊。" 宋长贵说:"我们还是做两手准备吧。先把宋阳接过来,看看他的品行。秀兰出嫁暂时也不急,等两年也是可以的,这段时间你想办法弄清秀兰和云生的意思,如果他们都有意,我们就从中就撮合一下,他们如果能走到一起,那是最好的结果。" "行,那就这么办。"宋夫人同意道。 一年后的一天,宋夫人和秀兰母子俩闲聊。宋夫人旁敲侧击地问:"兰儿,眼看你就长大了,就要嫁人离开家离开爹娘了,娘还真是舍不得啊!" "娘,我不想嫁人,哪里也没有在爹娘身边好!"秀兰说。 "胡说!哪有女儿长大不嫁人的?"宋夫人假装生气地说:"最近上门提亲的人事越来越多了,你告诉娘,你想嫁给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近上门的人不是不安好心,就是歪瓜裂枣的,我一个都看不上。"秀兰随意说道:"要嫁我就嫁我爹或者云生哥那样的!" "云生?"宋夫人似笑非笑地说:"这孩子倒是不错,你和他没有血缘关系,肥水不流外人田,干脆你就嫁给他算了,大家还是一家人。" 秀兰没想到她娘会这么说,楞了一下,随即脸就红了,嗔怪着说:"娘,你可不要开玩笑!我嫁给云生哥那算什么呀!再说了,人家心里还不知道怎么想呢!" "算一对啊!只要你同意,我再去问问他"宋夫人看她的意思已经明白了八九分,笑着说:"如果你嫁给云生,那是再好不过了,他无父无母的就在咱家,娘就能天天见到你了。" "哎呀,我不跟你说了,净拿我开玩笑,不理你了。"秀兰说完,转身就跑了。 宋秀兰虽然因为爹娘的娇惯有些任性,但也冰雪聪明,知道很多上门提亲的人都是冲着她家的钱财,而这些年和云生一起长大,对他的为人非常了解,也知道云生对她的好。至于嫁给云生,以前没敢多想,现在母亲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她也就顺势透露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探明秀兰的意思以后,宋夫人又找到云生,问他愿不愿意娶秀兰,在宋家做个上门女婿。 云生有些意外,但很快就表示全凭义父义母做主。他早已将宋家当成了自己的家,秀兰也是和她一起长大的,相互都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娶到她也是求之不得。 这边宋夫人探明了两个孩子的心思,另一边宋长贵也按计划在一年前将堂弟家的小儿子宋阳带到了染坊。 宋阳很快熟悉掌握了染坊的工艺,不到一年,在染坊就能独当一面,将其中的一个分店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于宋长贵夫妇更是恭敬有加,早请示晚汇报,深受两口子喜欢。 宋长贵夫妇计划让云生和秀兰早日成婚,两人急着要报孙子了,可对宋阳,必须要有个交代。 这天,宋长贵找到宋阳,对他说:"阳阳,你秀兰姐和云生的事想必你已经听说了,我们已经选了良辰吉日,下个月就是他们成亲的日子。至于你,原本想将你过继来的,但既然他们能结为夫妇,我们暂时没有这个打算了。但你放心,我和你婶婶仍然将你看做我们家的一员,也不会亏待你。现在有两个选择,其一是染坊的一个分店交给你打理,经营所得都归你所有,其二是仍然回到老家,我们给你一笔钱财作为补偿。你选哪一个?" "承蒙叔婶看得起,我才能来到城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就不想再回去了。叔婶没有亏待过我,又何谈补偿?"宋阳说:"只要还能像以前一样帮叔婶打理分店我就心满意足了,经营所得我一份不要,还像以前一样就行了。" 宋阳的话让宋长贵感动不已,高兴地说:"你这样懂事我非常高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暂时还继续打理分店,其他的补偿以后再说。" 转眼良辰吉日就到了。这一天,宋长贵夫妇为云生和秀兰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作为清河县数一数二的富商,女儿的婚礼自然热烈而隆重,全城有头有脸的人物悉数登场祝贺,令人艳羡不已。 一时间众宾云集,高朋满座,大家觥筹交错,热闹非凡。宋长贵夫妇满面满面红光,穿梭在酒桌间致谢应酬。 众宾客酒足饭饱,纷纷告辞离去,新人也被簇拥着送入洞房。丫鬟小翠端着一个托盘,盘上有一壶酒和两个精致的酒杯,紧随其后送进房中,这是新人洞房中要喝的交杯酒。 众人渐渐散去之际,管家找到宋长贵,说门口又有一个尼姑求见,自称是静安师太派她来祝贺云生和秀兰大婚的。 宋长贵赶紧将那尼姑请了进来。然后说道:"一个月前我就给静安师太送了请帖,想让她老人家来主持两个孩子的婚礼,谁知她又出门云游了,一直引以为憾。现在她派您来了,我真是太高兴了,快请上座!" "师父云游归来后,身体有些不适,不宜出门,特派我前来祝贺。"然后,那尼姑拿出一对手珠说:"师父还交代,这对手珠送给新郎新娘作为贺礼,护佑他们平安!" 在长贵夫妇的指引下,尼姑来到洞房之中,只见云生和秀兰各自端着酒杯,正准备喝交杯酒。 那尼姑向两人递上手珠,并对他们说:"师父还有一句话要我转告二位:两位今夜洞房之中千万不要喝交杯酒,因为这酒有问题。" 听闻此言,众人皆是一惊。宋长贵站出来说道:"这酒是我精心准备的,也是由秀兰的贴身丫鬟端进来的,怎么会有问题?" 众人闻言,一齐看向丫鬟小翠,只见她面如土色,正瑟瑟发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快说,这酒有什么问题?"宋长贵怒道:"不说实话就将你送官处置。" "不关我的是,都是宋阳少爷让我干的。"小翠吓得边哭边交代。 原来,宋阳表面上对宋长贵夫妇不再将其过继为子不以为意,但却暗中怀恨在心。于是收买了秀兰的贴身丫鬟小翠,将无色无味的毒药下到酒中。 只要云生和秀兰一死,宋长贵夫妇一定会将其过继当儿子,宋家的家财也都尽皆归入其囊中。宋阳承诺事成之后,娶小翠为妻,共享富贵。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我不曾亏待你,没想到你却做下这禽兽之事!"宋长贵仰天长叹:"神尼又救了我们全家一次!" 管家带了几个人要将宋阳送入官府处置,宋长贵却说:"算了,毕竟他也姓宋。幸亏有静安神尼的帮助,我们才渡过此劫,得饶人处且饶人吧,就让他滚回去吧!" 从此以后,宋长贵更是不惜家财地积德行善,造福乡里,成为有名的大善人。云生夫妇婚后恩爱有加,共生了三个儿子,染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一家人生活得平安富足。 至于静安神尼怎么知道当年的酒有问题,大家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神尼能掐会算,是算到的;有的说是她云游期间看到了宋阳在药铺买毒药;还有的说,宋阳和小翠密谋的时候,被他无意中发现。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