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美文女作家张雪梅敦煌纪游鸣沙山与月牙泉
#头条创作挑战赛#【战友美文】哈!我(郭 磊)的老哥战友张传禄又发女作家张雪梅的美文啦[笑][作揖]咱跟着"游敦煌"哈[笑][玫瑰][谢谢]
张雪梅旅游中
《鸣沙山与月牙泉》
图文/ 张雪梅
去新疆旅游,张罗3年有余。今年金秋10月终于成行。走的是夕阳红专列线。
这次是由沈铁旅行社组织,东北三省大约近500人,还抢个中央电视新闻,美哉!至于为何这么重视这次旅游?据说,是前阵子被新疆暴乱吓得人们不敢前往,这批旅游者是"英雄",勇敢地支持新疆旅游业呀!
第一站到柳园下车。柳园火车站位于兰新铁路甘肃省境内,是乌鲁木齐铁路局的东大门,也是铁路运输到达敦煌市莫高窟的必经车站。乘大巴赴敦煌,因敦煌正在修路,绕道瓜州到达敦煌,车程3个小时,大约200公里。
一路展望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大漠戈壁沙滩。偶见,路边村庄有一片片洁白笔直的钻天杨,一簇簇红柳儿,一匝匝骆驼刺,一堆堆哈密瓜。亲眼目睹了"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的景色。这就是占有中国领土六分之一的新疆大漠奇特景观。
敦煌观光的第一景点,是登鸣沙山、观月牙泉。美的震憾!心花怒放!像孩子一样选择了骑坐沙漠之舟骆驼。多乖巧的骆驼啊,它温顺典雅,训练有素地趴下,让你沉稳地坐到它的背上。它才谨慎高傲地挺立起来。我禁不住爱抚一下它,精灵的小脑袋和那两排为防风沙的长长浓浓的睫毛。
蓝天白云黄沙,艳阳朗照下,没有一丝风儿,只听得驼铃声声,笑语连连。我随长长的骆驼队,悠然自得,情味绵绵,款款而行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好久没有这样惬意欢快了,真想大声地喊,大自然你太美啦!我拥抱你!爱你!
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甘肃旅游景点。它地处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导游这样解说着,我的兴致更高了。
敦煌鸣沙山,紧处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并驾齐驱,号称中国的四大鸣沙。一生中能到中国四大鸣沙山之一的敦煌鸣沙山,也是庆幸的美事。我兴奋着,让牵骆驼的小伙子拍了几张骑骆驼的照片。
敦煌鸣沙山,从历史记载已有3千多年。有东汉《辛氏三秦记》为证:"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这里所说的沙角山就是敦煌鸣沙山,只是若干年前的沙粒粗,如今已变成细米粒状了!
自古以来,对敦煌鸣沙山的鸣声,有过不少传说。一说鸣沙山现今所在地,是一座玉皇大帝的宝库,为制止人们的贪婪之心,玉皇大帝特命太白金星用黄沙掩埋,所以里面是空的,就会产生响声。二说是汉代时汉军和匈奴交战,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如今的响声,就是当年两军的喊杀声和战马的嘶鸣声。
我听导游这样说,心里好笑,这纯属虚构瞎编,应该以科学解释为准。为何取名鸣沙山,顾名思义,是因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使石英为主的细沙粒,风吹震动,沙粒滑落相互磨擦,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
当地人说,游览敦煌鸣沙山,最好的欣赏时间是,接近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残阳吻着沙山尖,沙山透着金灿灿的黄色格外诱人。然而,随旅游团来是不太可能的;但我觉得下午时间也不错,鸣沙山在朗朗的日照下格外妩媚。沙粒中偶见有红、蓝、白、黑的颜色,绝大多数是黄色,金光耀眼,晶莹剔透,犹如珍珠,捧一把在手,仔细看看,没有一点灰尘,令人爱不释手。
下沙山,我有点不情愿,时间过得太快了,没享受够那骑骆驼的滋味儿。站在鸣沙山下,深情回首它的容貌,形状各有千秋:有的像月牙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巨蟒,长绵而卧,远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妙不可言。
敦煌鸣沙山与月牙泉,人都说,像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我觉得像一对母女。鸣沙山东枕明珠敦煌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宛若柔软的沙臂呵护着月牙泉。月牙泉被鸣沙山紧紧环抱,仿佛母亲腹中一个待产嫩小漂亮的娇儿。
设想,如果月牙泉那一抺新绿,要是在苏州杭州,要是在松花湖畔,乃至大陆任何一个地方,能令你心动吗?她的惊艳靓点,动人之处,就是在"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荒芜沙漠中,才显得楚楚动人。而且,令人不可思议,还有点神乎其神。四周沙山高约百米,沙山陡峭环绕,唯有沙山中央的底部,展现一弯酷似月牙儿的清泉。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经常遇到强风,泉水也不为沙粒所掩盖。"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有庙宇。到底是先有泉水,还是先有庙宇,我没有考究。但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有诗为证:"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月牙晓澈"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
我想,应该称它天下第一神泉。目前,有多种质疑。敦煌鸣沙山几十公里外四周是广袤的草原,无边无际的湿润和绿色中,突兀地屹立着一座寸草不生的沙山。它的魅力就在于,会发声音和堆积在这里几百年的沙子经历无数风雨,既没有向四周扩散,也没有被绿色植被吞噬。而且,沙子从山顶被攀登沙山的人踩动滑下后,会慢慢自动爬上沙山。
沙粒会自动爬上山,这是不是神奇?可它是千真万确的。你怎样解释?传说,当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经,途径敦煌,因为是无际的沙漠,没有水没有食物,白龙马已经死了(当地有白马塔就是安葬白龙马的地方),唐僧艰难跋涉,终于坚持不住倒下了。此时,正被观世音菩萨看见,为助他成功,从紫金瓶里滴下一滴圣水,瞬间,在茫茫沙漠里出现一汪月牙似的清泉。而且,泉里还有一种"七星草",可以治百病。于是,唐僧获救了,继续向西天前进。
这仅仅是一个传说,我当然不信,可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极大,这倒是真的!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这都是事实。
我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千年不涸。20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比2千年高出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流进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这是它充分的科学依据。
遗憾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使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这一话题,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为了补救这一景点,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从2000千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导致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为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已经开展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沙山动态变化及环流特征研究。这一研究,将为保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盼望这些科技人员早一天拿出好的办法!
我在月牙泉,拍了大约有100多张照片。仅仅这一个景色,恐怕要上我个人吉尼斯纪录了。欣赏着美丽,并担忧着美丽,痛心着美丽!担忧月牙泉在若干年若干年后,没了踪影,担忧……很多担忧,想想,可笑,又是杞人忧天。
心美,一切皆美!担忧,来自对美的担当,怕美的失去!而我们能做的,只是生活中对地下水的保护,珍惜地球母亲血一样的每一滴水,让她给我们大自然的美丽永驻!
作者简介: 张雪梅, 网名 罗兰梅子 70年代初参军,做过话务员、放映员、检片员。80年代供职于某市政府人事编制部门。8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小说、散文、随笔多见全国各大报纸,90年代后出版《苦乐年华》、《英伦风》、《雪花记得梅的香》等散文集。50万字长篇小说《曾是女兵》,2003年1 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