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1月5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现场谈判正式开始。此次谈判的药品涉及肿瘤、罕见病、新冠病毒感染治疗等上百种临床用药。 根据此前入围初审的名单目录,目录外西药和中成药共有198款,目录内西药和中成药共有145款。当中不乏有备受关注的创新药物以及多款罕见病用药。 在采访中,一位病痛挑战基金会的人士向南都记者提及,"曾对《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名单》进行梳理,共包括20多种罕见病药物。我们现在也在等待医保谈判的结果。" 目录外西药和中成药共有198款 为保证现场谈判平稳有序,综合考虑新冠疫情影响和谈判工作需要,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现场谈判延期开展。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2023年1月5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现场谈判正式开始。 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名单 南都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9月17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了《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药品名单》。其中,目录外西药和中成药共有198款,目录内西药和中成药共有145款。 共有343个药品通过初步审查,通过比例为70%。与2021年(474个药品271个通过)相比,申报和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数量都有一定增加。通过率方面,目录外药品比例为60%,目录内药品比例为91%。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形式审查,只是表明该药品有资格进入下一步的专家评审环节,只有顺利通过目录调整的所有环节,才能最终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对于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事项,国家医保局称,坚持"有进有出,腾笼换鸟",优化结构,补足短板,稳步提升保障能力。坚持科学调整,持续优化程序、完善规则、提高透明度,提升药品目录调整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申报范围向罕见病患者等人群倾斜 南都记者注意到,从今年公布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变化来看,在申报范围上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有所倾斜。 国家医保局提到,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要求,对罕见病用药的申报条件没有设置"2017年1月1日后批准上市"的时间限制,同时增加了纳入国家鼓励仿制药品目录、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的药品可以申报今年医保目录。 申报药品的信息 以罕见病用药为例,此次初审名单包括赛诺菲用于治疗法布瑞氏症的注射用阿加糖酶β,用于治疗 III 型戈谢病、I 型戈谢病的注射用伊米苷酶。诺华用于治疗成人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MS),包括临床孤立综合征、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和活动性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奥法妥木单抗(anti-CD20 单抗)。此外,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治疗药物上,罗氏的利司扑兰今年也出现在初审目录上。 除此以外,在本土企业方面,诺爱药业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I型的艾度硫酸酯酶ß注射液、汉光药业治疗酪氨酸血症Ⅰ型的尼替西农胶囊、恒邦药业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等也均在此次目录中。 据病痛挑战基金会人士向记者提供的《 2022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我国目前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这一庞大群体的背后长期面临着诊疗困难的问题。近年来,多部门联动出台激励政策以切实解决罕见病患者面临"没有药"、"用药难"的困境。国家积极推动罕见病药物研发与上市,为罕见病治疗药品的研发与注册审批开设绿色通道,以加快其在国内上市。 据其透露,根据《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所覆盖的121种罕见病,国内已上市的相关药品中,已有67%纳入医保,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 创新药物等备受关注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多种国内外创新药产品如:AR 抑制剂、JAK 抑制剂、Bcr-Abl 抑制剂、Bcl-2抑制剂以及多款治疗多种罕见病的药物也出现在2022年医保初审名单上,有望极大地减轻患者负担,增加创新药的可及性以及促进医药研发正反馈。 以PD-(L)1 抑制剂为例,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康宁杰瑞的恩沃利单抗注射液、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注射液入围参与下一步专家评审和医保谈判竞价。其中,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获批适应症为用于在铂类化疗之后疾病进展或复发的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 CIC灼识咨询高级咨询顾问刘宇琪在采访时提到,康方的卡度尼利进入医保谈判的初审名单,如果谈判成功,会有一定放量机会,但整体还需要看产品如何参加、如何报价、如何推动商业化以及后续如何跟进产品的长期安全性评价。目前来看,卡度尼利作为首款肿瘤免疫双抗,适应症较广阔且相比现有疗法拥有突出的临床价值,因此具备商业化发展潜力;但该产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较高(91.9%,其中≥3级TRAEs发生率27%),还需一定期间的临床观察。 "信封价"如何由来?降价空间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70万一针的天价药剂进医保"登上了热搜,谈判现场,医保专家的谈判砍价让人印象深刻。据统计,2018年-2021年间,医保谈判药品价格平均降幅约为50%-60%左右 实际上,医保基金能够承担的最高价,也就是谈判团队信封里的底价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尤为重要。确保价格的合理,包括科学评审、精准测算以及平等协商三方面,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唯低价去谈。 国家医保局提到,药品价格合理性关系到医保基金的安全,关系到患者受益的水平,也关系到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决定了药品目录谈判工作的可持续性。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隆学文曾对外提及医保谈判中所持有的底价的测算方式。对于获得谈判资格的药品,医保部门组织企业按照统一模板,提交测算资料,主要包括:药物基本信息,相关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信息,以及企业对药品的意向价格还有相应的佐证材料。 隆学文指出,医保部门同时要组织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等专家,从药品成本效果、预算影响、医保基金负担等不同角度开展综合测算。通过科学测算,形成医保基金能够承担的最高价,也就是谈判团队信封里的底价,作为谈判专家开展谈判的依据和底线。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测算过程中,专家们充分借鉴药物经济学指南和国际最新技术方法,充分考虑我国医保定位和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根据工作方案,会逐一与相关企业充分面对面沟通,尽最大努力掌握信息、掌握数据,使测算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为谈判顺利进行和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隆学文指出,在此之后,再由国家医保局组织专家与企业进行现场磋商,谈判成功的,当场确定谈判价格,纳入药品目录。谈判不成功的,说明医保基金能够负担的最高价格与企业的期待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则对此分享观点,"此次医保谈判中,创新药、高值药数量明显增多,反映了国家医保集采进一步提速扩面,进一步满足临床的用药需求,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引导鼓励高值创新药稳健发展,同时此次医保谈判也将可能再现灵魂砍价的名场面,以量换价,提高高值创新药的可及性。"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