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宣化,又是一座生活过三年的小城。 相较于甘肃临夏,宣化的历史名气要大得多。 (网络图:河北宣化) 古城宣化,早在秦朝时就成为"上谷郡",明朝时为著名的长城九镇之一,清朝时是全国72府之一,现今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京西第一府"。抗战胜利后,宣化为我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主政府—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所在地。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定名"宣化",寓有"宣扬朝廷德政,感化黎民百姓"之意。 记得上学时老师讲过,中国地名中,凡是有"定、靖、化"等字眼,都是古代远离中原的边陲之地。 (网络图:清远楼) 我知道的宣化旅游景点并不多,记忆里只有清远楼、镇朔楼、拱极楼等几处,还有一段古城墙,在我们学校侧后方不远处,据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可以到近处观看,不能上去。 在网上查了下,清远楼又名钟楼,为宣化城的标志性古建筑,素有"中国第二 黄鹤楼"之称; 镇朔楼又名鼓楼,是宣化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建筑; 拱极楼俗称南门楼,是宣化城门中唯一有关城且保存下来的城楼, 还有立化寺塔、 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等等,非常值得去旅游参观。 (网络图:拱极楼) 我是在宣化上的军校,由于离北京较近,往返学校都要经过首都,每次假期都迫不及待地到北京游玩,对宣化城并没有游览过几次,现在想起来真是遗憾。 印象中宣化的冬天很冷,非常非常冷,记得有一次夜间站岗,穿着棉大衣棉皮鞋还冻得直哆嗦,躲在角落里暖和,被查岗的领导抓个正着,在全队面前作了人生第一次检查。 (网络图:宣化古城) 还有每年四五月份的沙尘天气,甚至有可能是沙尘暴,大白天突然天空变成暗红色,转眼间风沙即至,吹得人眼不能睁,口鼻不能呼吸,沙尘刮得脸皮生疼,相似的场景经历过好几回。 当年的宣化火车站还有那种烧煤的绿皮火车,票价特别便宜,没有空调,夏天只能打开车窗,坐一路满头满脸灰尘,遇上寒暑假高峰期,人多行李多,很多次是从车窗翻进去的。 不得不提的是宣化的"牛奶葡萄",皮薄肉脆、酸甜适口、刀切不流汁、品质上乘。学校原有一片葡萄园,刚入校时还参加过几次劳动,就是冬天将葡萄藤埋在地里,春天再挖出来以防冻死。有幸品尝过几次,记忆非常深刻。学校后面有大片的葡萄园,种植"牛奶葡萄",是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网络图:宣化牛奶葡萄) 军校三年,挥洒汗水飞扬激情,那是青春正好的岁月,许多珍贵的回忆留在了宣化。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宣化一定发展得很好了。 葡萄应该又成熟了,就是不知道风沙小些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