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李白是什么样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飘逸,还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壮云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还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任性傲岸?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激昂豪放,还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无尽遗憾? 安旗的这本《李白传》,从开元之年(713年)起,到宝应元年(762年)止,将李白的生平基本上划为五个时期来描述:即蜀中的学习准备时期,以安陆和东鲁为中心的交游求仕时期,长安的翰林待诏时期(742年-744年),以梁园和宣城为中心的漫游隐逸时期,安史之乱中的报国、流放时期。 李白出生时,他妈妈梦见长庚如梦,因此取名白,字太白。少时聪慧喜读书,尤喜《离骚》《庄子》,书中的传说和故事使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后跟随梓州著名学者赵蕤学习《长短经》,闲暇之余习剑论政,以"安社稷、济苍生"为毕生宏愿,希望展一身才华报效于国家。 于是李白在他20岁时开始了"遍干诸侯,历抵卿相"的交游求仕之旅。初遇礼部尚书苏颋,对他颇为赏识,但因他布衣出身而无疾而终,后谒见大名士李邕,遭受冷遇,因此写下了"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凌云壮志,随后他曾干谒过安州的李长史、裴长史、安州都督马正会、荆州长史韩朝宗等地方官吏,以求举荐,但均未果。虽然仕途渺茫,但是也并非毫无收获,727年李白在安陆娶了唐高宗宰相许囿师孙女为妻,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漫游时期,也结识了道教大师司马承祯、佛教高僧怀一长老等大师,移家东鲁后,又与孔巢父、裴政、陶沔、张叔明、韩准等聚会于徂徕山,纵酒吟诗,号为"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年,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引荐下,李白终于"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也是最得意的三年待诏翰林生活,虽然玄宗只是把他的诗作当作歌舞欢宴的助兴之词,虽然玄宗对他的治国方策并不关心,虽然达官显贵对他前呼后拥也只是顺应帝心,但是这三年仍然是李白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三年。三年的官场生活,使他亲眼目睹了朝政的腐败、帝王的昏庸、奸臣的当道、百姓的疾苦,他傲岸的性格、狂放不羁的举止,更引起了奸佞之臣的嫉妒与迫害,随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发生,最后终于被斥退朝、赐金还山。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离开了长安,开始返回家中,路过洛阳时与小他11岁的杜甫初次相遇,都说"文人相轻",但是这两位盛唐时期最为耀眼的诗人却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对于诗词他们互相仰慕,对于朝政也都是一片唏嘘。被斥退朝对李白的打击太大了,为了消除心中的烦恼,他只能借远游来消弭心中的愤懑,于是开始了以梁园和宣城为中心出行漫游,多次往来于江南和中原,写出了一篇篇壮美秀丽的山水诗。 天宝十一载752年,安禄山反状日露,李白不顾妻子劝阻,执意北上幽州一探虚实,好在虎口脱险,得还家中,但是安禄山深得玄宗赏识,无人敢于直谏,李白也只能"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再次漫游江南。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招其为麾下,妻子再次苦苦相劝,但李白报国心切,一往而前,终因肃宗视永王为心腹之患,发兵进剿,永王兵败,李白因此以"从璘附逆"之罪,锒铛入狱,在流放夜郎途中,又因肃宗大赦天下,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诗篇。 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在当涂去世,至于是因疾而终,还是溺水而亡,是失足落水,还是自投于江?都已成为千秋之谜。 读完《李白传》,心里很沉重,因为发现了一个与我印象中极为不一样的一个李白,那个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仙"李白,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氏是酒中仙"的喜欢喝酒的李白,那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恣肆的李白,那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还美酒,与而同消万古愁"的潇洒大方的李白,那个"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肝义胆的李白,原来更多时候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肠百结,更多时候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彷徨迷茫,更会有"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无奈无助,更会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忧国忧民。 人们都说,浪漫的人都是理想化的人,李白终其一生,都将"安社稷、济苍生"作为自己的终极理想,期望辅佐帝王,建立功勋,然后功成身退,但是他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才情横溢,诗作名天下,但对天下大事却缺少细致的观察和清醒的认识,仅凭一腔热血两次误入歧途,最终在穷困潦倒之际又遭受牢狱之灾,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李白,一个不只是远在天上的"谪仙人",而是一个身穿葛衣、头戴角巾的出入官门府地以作诗换酒钱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