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航空建设事业奋斗30余载的刘刺芳爷爷,谈及当年开战斗机的种种,满目坚定,神采飞扬,仿佛那段为祖国奋斗的日子仍在眼前…… 刘刺芳爷爷生于1937年2月,泉州南安市人,他出生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国内和国外的形势都十分复杂。 刘刺芳从小意志坚强、好学不倦,生活的贫苦不仅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更使得他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纪元开启。 12岁的刘刺芳从竞新小学毕业,考入了由陈嘉庚投资创办的南安国光中学。 中学六年期间,刘刺芳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在老师眼中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 1951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与美国空军的第一次空战,严酷的战争,加速了我军由步兵单一兵种,向现代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促进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中迅速成长。 在刘刺芳的童年时期,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爆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刘刺芳就是听着志愿军的故事长大的,所以他从青少年时期就向往像志愿军一样保家卫国。 1956年,刘刺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同济大学的市政建筑学专业。 当年空军某部队到同济大学招收飞行员,在老师的鼓舞下,刘刺芳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成功被空军第五航空预备学校录取。 "当时全福建省只入选了10名,福建省军区司令欢送我们,讲述了和国民党反动派艰苦斗争的生活,叫我们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好好工作,为福建省人民争光!当时听了非常感动!"刘刺芳爷爷说。 1956年8月,19岁的刘刺芳平进入空军第五航空预备学校开始学习。 训练是艰苦的,自从入学之后,刘刺芳从早到晚都是训练、学习、训练,根本就没有过多的时间休息。 强大的军事训练难度以及身体压力,没有压垮他的意志、磨平他的斗志,刘刺芳咬紧牙关、坚持训练,就这样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优秀的成绩,三个月后,刘刺芳通过了学校的种种考核,进入了空军第六航空学校,学习飞行驾驶理论知识。 刘刺芳爷爷说:"我们在部队学毛著,听党的话,服从部队的命令与纪律,那时候部队环境很好!" 半年多时间,刘刺芳在学校里学习了16门课程,几乎门门拿5分(当时是学习苏联的五分制,五分就是满分),他也因此被评为"优秀学员"。 ▲ 第十二航空飞行学校创办人 1957年6月,从第六航校毕业后,刘刺芳进入了空军第十二航空飞行学院第一训练团,学习飞机驾驶。 "第一次开飞机的时候,非常紧张,飞机会随着我的操作腾空而起,这种感觉非常新奇。"刘刺芳爷爷说。 能够当上一名空军飞行员,对刘刺芳来说,是光荣而且自豪的,但是飞行员的训练过程,却又是相当严格和非常辛苦的。 刘刺芳在学校学习期间,为适应将来飞行的环境,克服眩晕现象的发生,他参加了多项体能训练,其中有个重要的训练项目是"旋转秋千",要求达到既能前后360°转,又能同时左右360°转。 由于这项体能训练难度很大,刘刺芳和许多飞行学员刚开始都不适应,每次训练结束,他不仅吐得很厉害,而且饭都吃不下。 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为了守卫祖国的蓝天,刘刺芳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出坚强的体质与过硬的本领。 后来,在"旋转秋千"训练中,刘刺芳坚持多练、苦练与巧练,他先固定左右转、前后转,再上下左右一起转,白天训练结束后,晚上到体育馆再继续练,就这样刘刺芳经受住一次又一次特殊的考验,终于合格与过关,受到教员表扬。 刘刺芳爷爷说:"当时学习怎么开雅克-18战斗机、雅克-11战斗机,非常紧张。" ▲ 雅克-18战斗机 经过了长时间的飞行学习与严格训练,1959年,刘刺芳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空军飞行员,并且因为刘刺芳飞行成绩优异,他留在了空军第十二航空飞行学院第二训练团,成为了一名飞行教员。 战斗机飞行员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没有经验可借鉴的事业,也是一座必须征服的险峰。 而其中飞行教员,是帮助飞行员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中国航空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集体。 留校的飞行教员都是飞行员里的尖子生,尖子生当中又要经过在教学中锻炼,安全观念、操作技能等各方面素质都是非常强的。 因此,等待着刘刺芳的是更为艰难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