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国民经济产业支柱之一的存在, 投资规模大、从业人员多、涉及面广、分布全面 等特点。很多老一辈人在土地红利、人口红利下积极购房投资下,基本可以实现财务自由或就业自由了。但作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我们,虽然有"房住不炒"的大政策支持,但购房压力终究可能要 倾尽几代人 的努力。 可能手机前的你,了解过或亲身感受到近几年来房地产的变化及部分政策的实施,但我相信,在2010年以前那个信息网络时代刚刚起步,信息发展和信息量并不是很发达的全面的情况下,你并不了解2010年前整个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历史。那么,就听我细细讲解吧。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1958-1979) 讲房地产的历史发展,由于其紧扣国民经济发展,所以不得不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讲解。新中国成立,遗留着许多战争的残骸,百业待兴的新中国是 一穷二白 。从1958年开始,房地产收归国有,并在1958年-1979年之间,中国房地产从此消失,转而发展重工业,在该阶段内,还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 中国房地产市场萌芽阶段(1979-1991) 1979年-199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 萌芽初期阶段 。 1979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并在1980年4月,提出 "出售公房, 调整租金, 提倡 个人建房买房" 的设想。从此拉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 1986年1月,召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座谈会。 1988年4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 依法转让 。也就是在1988年4月,出现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的 "第一槌" 。 第一槌 也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出现了最早一批被改革春风洗礼的城市:广州、深圳等。甚至出现了"深圳速度"的深圳国贸大厦。 深圳国贸大厦 1988年-199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真正意义上走上了市场化的发展之路。1989以"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为标志的中国房地产严冬如期而至。可以说,由于 供求关系不合理 及 虚假繁荣下 ,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才在阵痛当中。 海南泡沫破裂 探索阶段(1991-1999) 该阶段分为 炒作阶段 和 调整阶段 。 1991年-1993年,在南巡讲话下,房地产市场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掀起了房地产开发的高潮。 炒作 最严重的当属:北海、大亚湾和海南等地。后面就进入了 调整阶段 ,历时7年。 1993年-1997年,出现了房地产市场的 负增长 ,并在1997年遭遇了 亚洲金融危机 。 1997年-1999年间,仿佛进入了暴风雨来临前的沉寂期。1998年正式停止了 住房实物分配 ,改为实行 住房货币化 。 房地产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7) 1999年-2000年,宏观经济稳定发展且房地产泡沫已得到控制,房地产市场明显 回暖 ,也正是在这两年间,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 2000年-2002年,房价涨幅迅速。2001年,全国开始出现投资投机狂潮。在这三年间,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关键词: 北京申奥成功、温州炒房团、正式成为WTO成员 。 北京申奥成功:"新北京,新奥运" ,一句话启动了京城的新一轮建设狂潮,奥运体育场馆周边楼市商机骤增。开发商们将目光瞄准奥运会,也让政府利用奥运项目与房地产项目开发相结合,成就了奥运事业。温州炒房团: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置业。 "温州的房地产开一发规模相当于江西个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 在炒透本地楼市后, 温州人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 这就有了"温州购房团"。也正是在200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开发商占据 28个席位 。2002年-2004年,房地产市场全面恢复。2002年,土地市场规范化政策出台招拍挂。2003年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关键词: 地王、别墅供地、SARS 。地王:2003年,地王现象在国内首次出现。 别墅供地:2003年2月,国土资源部叫停别墅供地,低密度住宅成为"抢手货"。SARS:2003年3月,SARS爆发,短暂的房地产市场"寒冬"出现。 2004年-2006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繁荣景象。 2004年,房价大涨,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关键词: 土地拍卖、加息 (9年来第一次加息)、 个人集资建房 。 土地拍卖:2003年12月8日,多年以来土地协议出让制度下"拼关系、拼背景"的拿地逻辑,在这一天彻底被历史否定。当天,被称为"世纪第一拍"的北京市大兴区黄村卫星城北区1号住宅项目用地拍卖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大厅拉开帷幕。现场座无虚席,除了北京天鸿、住总、华润、天津顺驰和广东富力等10家参与竞拍的实力发展商外,更包括国土资源部部长、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在内的土地主管官员、拍卖同行以及60余家中外媒体,此等盛况前所未有。在广东著名拍卖师陈少湘的主持下,各路买家以1000万元为最低加价幅度,竞相报价争夺黄村1号地。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火药味十足。顷刻间,地价就在4.3亿元人民币的起拍价基础上翻了逾一倍。胆寒心虚者渐次退下。 最后的角逐留给了北京天鸿和天津顺驰,使此次角逐充满悬念:按照一些人的惯性思维,地缘和人脉都极具"本土优势"的北京天鸿肯定是最终胜出者。但"价高者得"的新式游戏规则,恰恰颠覆了这项主导中国土地交易多年的惯性,以9.05亿元人民币的压倒性高价,天津顺驰最终夺冠。 个人集资建房:2004年底,北京IT工程师于凌罡发起个人集资建房的倡议,并迅速在南京、上海、西安、厦门等城市蔓延。2005年2月,建设部向北京、上海等5城市房管部门发函,要求汇总报送当地个人集资建房情况,此间的消息是,国家将对不合法的个人集资行为坚决叫停。随后的几个月内,除北京外的其他城市合作建房组织,都已停止或暂停工作。 2005年,房地产市场走低回落,出现短暂低迷期,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季度房价上涨19.1%、国八条、新八条 。调控文件密度加大,但房价依旧坚挺。 2006年,房价依旧大涨,关键词为:加息、国六条、金融业开放。2006年4月27日,深圳市民邹涛发起"不买房"运动;2006年4月28日,再次加息,抑制房产需求;2006年5月17日,国六条出台(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各地都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2006年12月,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外资和热钱涌入中国。 可以说,2006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多事之秋",密集的调控政策难以撼动房价的高涨。 2007年,房价疯狂暴涨。关键词为: 地王频现、房企上市筹资、宏观调控 。 地王频现:2007年,地王频现,面粉比面包还贵。房地产市场热潮推动土地市场的火爆,珠三角区域土地价格上涨迅猛,频频出现地价标王和抢地现象,土地价格在房地产商品价格中的结构比重越来越大,并呈现加速提升趋势。但到年末,受到国家政策和楼市成交量萎缩等原因影响,土地流标现在屡次上演。房企上市筹资:2007年4月20日,碧桂园在港上市,缔造了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在港最大筹资,25岁的杨惠妍跃升内地女首富。2007年,上海汤臣天价11万/平米,北京商品房预售首次破万元。 宏观调控:2007年下半年,此前屡屡收获甚微的宏观调控终于让这只停不下来的舞鞋放慢了节奏,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房价企稳。给予房地产开发商更沉重打击的是,资本市场的机会窗基本关闭,被大量的土地储备吸干了现金的一些开发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局面。 房地产行业全面调整(2007-2010) 2008年,房地产遭遇了寒流、下跌及低谷。关键词为: 土地市场降温、中介倒闭、上市"流产"、销量萎缩、持币待购 。 2008年1月,房市转淡,中天置业、长河地产、创辉租售等一批房地产中介相继倒闭。 2008年3月,因认购不足恒大地产被迫放弃在港IPO计划是中国房地产业面临命运转折的具标志性事件。 2009年,需求重新释放,楼市火爆。关键词为: 救市效果初显、成交量回升、房价普涨、经济复苏、投资客 。 2009年,房市百态之一"楼脆脆":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发生倒塌事故,造成一名工人死亡。 2009年,房市百态之二"楼坚强":5月19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广西梧州一栋9层高的旧建筑物进行爆破拆除,原本的9层楼变7层,底下的一、二层也不见了,楼体倾斜却依然"屹立"不倒。第二天下午,一台钩机拉着数条绑在楼层上的钢丝绳,想将没爆破完的楼层拉倒,但最后也没有成功。 2009年,房市百态之三"楼歪歪":第一个楼歪歪指的是2009年7月中旬的一场大雨后,四川成都"校园春天"小区原来距离就很近的两栋楼房居然微微倾斜,靠在了一起,人们形象的称它为"楼歪歪",最令楼内居民郁闷的莫过于鉴定机构出具的一纸报告:"此楼安全"。2009年,相继还出现"楼晃晃"、"楼危危"、"楼断断"等等新闻。也正是在2009年,出现了楼市"火"剧--蜗居。 额外话-数据在1999年-2009年这段快速发展和调整时间段内,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变化的时代,也是从 安居时代 到 投机时代 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