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元年(1086)九月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 九月十二日,有一系列官员任命:中书舍人苏轼为翰林学士,范百禄为刑部侍郎,钱勰为给事中,太常少卿鲜于侁为左谏议大夫,太常少卿梁焘为右谏议大夫,右司谏苏辙为起居郎,左司谏王岩叟为侍御史,左正言朱光庭为左司谏,右正言王觌为右司谏。 这里面,苏轼、苏辙兄弟俩同时提拔,中书舍人正四品苏轼,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正三品;翰林学士通常要"知制诰",就是负责起草册封太子、册封将相、册封皇后这样最高等级的诏书,而且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他可以直接参与决策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国务大事。 如皋胡瑗安定先生的三位学生钱勰、朱光庭、王觌同时提拔。钱勰为给事中,正四品;朱光庭升任左司谏、王觌升任右司谏,正七品。但是朱光庭、王觌他们俩原来所任左、右正言,久缺不补。这里面一定有情况,在此我们暂不多言。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谏院记载:哲宗元佑元年(1086)九月十二日,朱光庭、王觌迁司谏,左、右正言久阙不补。 我们且来看看王觌在右司谏任上,做了哪些事: 十四、王觌任右司谏(一) 一、说林希素来奸佞巧诈不可以担任中书舍人 【时间:元祐元年九月十七日】 中书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负责记载皇帝言行。以后朝代,多有变化。王安石元丰改制后,始为职事官,定员四人,正四品。居中书后省,奉行皇帝命令,草拟制词,如有异议,得封还词头。实际就是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为皇帝监察管理中书省某方面事务(四人对应尚书省六部),代为皇帝言行,地位特殊。 林希 我在《如皋王观》里面曾经介绍,这个林希(1035-1101年),福建福清人,与王观、苏轼等同为嘉祐二年(1057)进士同年,并且与章惇、曾布等人为同年(1035年)出生,还拜过兄弟,有"观三惇七"的排序。进士登第后,初授泾县主簿,说明他进士名次靠后。入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神宗朝召为他同知太常礼院,负责朝仪和外交礼节。派他出使高丽,他又不敢去,怕搞不赢。神宗大怒,被贬官改任监杭州楼店税务;次年,改为秀州通判(副知州),不久又复任知太常礼院,晋升为著作佐郎、礼部郎中;元丰六年(1083)受命修《两朝宝训》;元祐初(1086)历秘书少监、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 四库全书册页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十七记载:元祐元年九月辛未,王觌上疏,林希虽薄有文艺,但素来奸佞巧诈。王珪当宰相时,他谄媚奉承无所不至,与其不肖子弟日相亲昵;韩缜任宰相时,林希转而成为他的鹰犬;现在中书侍郎张璪(副相)"倾邪著闻,士人之稍自重者,莫不耻游其门",而林希"与之深相交结,不畏讥议"。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以做中书舍人,为皇上代言呢?况且,听说他自己已经要求免召试。我请求皇上给他有关外任差遣,以免坏了朝廷的名声! 贴黄上面王觌自己补充到:他二弟林旦现任殿中侍御史,与我同事,我怎么可以因为这层关系,"隐其兄之恶,以负陛下言责"呢?本人在《如皋王觌》(09)王觌任右正言(四)里面,曾经提到:刘挚、林旦、上官均、王觌合论吕惠卿其奸。表明王觌与林旦的政治观点及其操守是相近的。 上疏又说:张璪春夏以来一直说要辞去副相职务,一拖再拖,到后来就想不辞职了,很羞耻!如果再以林希为中书舍人,"二奸相济,为害益深。" 请求圣慈(太皇太后)给林希外任,以翦巨蠧之爪牙;罢璪重权,以绝朋党之根本,此天下之幸也! 太皇太后还是听进去了。结果,林希以集贤殿修撰出知苏州,放了外任。不过,这安排还是不错的!后来先后出任宣、湖、润、杭、亳五州。 杭州西湖苏堤林希命名苏公堤并题名 二、与苏辙附议上官均乞清入仕之源力主裁减冗官 【时间:元祐元年十月六日】 上官均(1038-1115年),字彦衡,福建邵武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考官吕大临、苏轼都评定第一名,因策论涉及王安石变法,被主考官吕惠卿改为第二(榜眼)。初授承务郎、大理评事;朝中一些大臣认为他"经学通明"推荐他,被授以国子监直讲;后升监察御史里行,以论蔡确用刑狱峻刻,为蔡确所嫉恨,降为光泽知县。到光泽后,便焚神像、驱淫巫,创建义社,政绩斐然。元祐初(1086)再任监察御史。 上官均 上官均上疏《乞清入仕之源》,2000多字。从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和作用、宋代的机构职能设置、贡举考试制度、入仕途径、任职差遣、考核转岗升迁制度、退休制度,论裁减冗官途径和办法。 王觌和苏辙也都做了相应的论述,得到重视。降旨有关部门"看详施行"。 三、说军中大将宁缺毋滥京师纲运可派短差或兼职等 【时间:元祐元年十月六日】 这是一份有关军中大将员额控制问题的奏章。 四库全书册页 王觌说:我已看到(我)与臣僚(指上官均)奏言关于"乞罢进纳入出官及裁减荫补、特奏名并胥吏入流人数"奏章(指《乞清入仕之源》状),已系给事中、中书舍人、左右司郎官等同共看详。 王觌 这里要上疏的是关于军中大将员额控制的问题。原来大将员额1200人,按照原来的补员办法,"入流最为冗滥"。实际缺员的主要是京师纲运,不必补充"荫补、特奏名"渠道入流的那些无用之人(将军的儿子不一定都能当将军)。可以在各路大将里面选择能够胜任的人让他们兼职;也可以挑选合适的人选给他们临时差遣;还可以把京师场务负责记账、出纳等具体事务的大将,派其他人员(会计)接替,减少大材小用、武官文用。 "伏望圣慈指挥下有司,与前项裁减入流事一处相度施行。"就是说,这一事项与"裁减入流(候选队伍)",一并由有关机构负责掌握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