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叛逆难管、情绪多变,与其和他直接冲撞,不如多做饭、少说话,用理解和宽容陪伴他平稳度过这个重要阶段。 ——虎妈 作者 | 番茄妈 来源 | 男孩派(ID: boy666dj)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赵玉平讲过一个身边的故事: 有天,一位当妈的朋友忽然给他打电话,上来就是哭诉: "赵老师,这日子没法过了!" 原来,某天她在家里打扫卫生,看到写作业的儿子从房间去客厅倒水,她就顺嘴问了一句很平常的话: "作业写完了吗?" 没想到儿子听到立马炸了: "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 说完,他就回到屋里,"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这位母亲瞬间懵了,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就随口一问,儿子怎么火气这么大。 第二天,赵玉平找这个男孩谈心,男孩对他抱怨道: "自从自己上了初三,爸妈就特别为他的学习操心,但是又看不懂他的功课,就开始天天催进度,让他抓紧时间,快点写。" 可每次问他作业写完没,他回答写完了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唠叨:"写完了还在沙发上发呆?还不抓紧时间去做做习题,背背单词! 就这破学习态度,每次都是推一推动一动,我跟你爸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你就这个德性,你对得起谁啊?" 但如果他回答没写完,妈妈又开始指责: "没写完,没写完还不抓紧时间去写?就这破学习态度,你对得起谁啊?" 所以,看起来只是母亲的一句普通问候。 实则在她长期的说教唠叨之下,这个男孩的情绪愈发焦躁,就像一根脆弱而紧绷的弦,一碰就会断。 想起后台也有很多妈妈留言,说自己和青春期的孩子关系很紧张,经常会吵架,谁都寸步不让,实在让人头疼。 其实,这是因为家长忽略了一件事——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你的教育方式该改改了。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火药包 易燃易爆炸 前一阵热播的《大考》里,有这样一段剧情。 儿子吴家俊喜欢动漫、二次元,想参加美术艺考。 可妈妈董碧华坚决不同意,特意辞职在家盯着儿子学习,只为冲刺名校。 有一回,吴家俊趁妈妈睡着了,便偷偷画起自己的参赛作品,不料正好被醒来的妈妈抓个正着。 妈妈大发雷霆,毫不留情地毁了这幅耗费了儿子几个月心血的参赛作品。 吴家俊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你是不是有病啊?" "你真是太恶毒了,你连后妈都不如!" "以后我考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离开这个家!" 董碧华气急败坏,狠狠地抽了儿子一个耳光。 而吴嘉俊也不甘示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相信这一幕对许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都无比眼熟。 自从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气氛就愈发剑拔弩张。 原来那个温顺、听话的乖宝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敏感、叛逆的小刺猬。 一言不合,就开始顶撞父母,大吼大叫,甚至离家出走。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 "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这枚炸弹指的就是青春期。 多少父母被叛逆难搞的孩子,折磨得精疲力尽、苦不堪言。 其实,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大脑和激素的变化,往往有两个特点: 一是负责执行控制中枢的前额叶皮质发育不完全,容易冲动; 二是自我意识强烈。 这就导致,当他们与父母产生对立时,就会表现得更加易怒、情绪化。今年2月,杭州一位14岁的男孩因琐事与家人争吵后离家出走,竟然在涵洞里住了两天,要不是民警及时找到他,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8月的时候,青岛一个16岁的女孩要坐火车去常州见陌生男网友,父母不同意,她便一气之下把父母拉黑,一个人偷偷出发,还好被民警接了回来...... 不得不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火药包,易燃易爆炸。 而且父母稍有不慎,就容易酿成悲剧。 所有教育手段到了青春期,都将失效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暴躁、不好管。 然而,更让父母觉得挫败的是: 打骂、发脾气、讲道理......这些曾经能让孩子屈服的手段,到了青春期,也都统统失效了。 孩子们变得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犟得就像是一头老牛。 《变形计》里有一个男孩郑子豪,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 做律师的爸爸看不惯,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地给他灌输各种大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 "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 "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 而郑子豪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对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闻,反而越发沉迷游戏。 武志红老师有句话说得好: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 这句话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尤为适用。 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道理、主见、认知和行为标准。 如果父母还整天像个居高临下的"大人",噼里啪啦对着孩子说个不停,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只会让孩子觉得被冒犯,被压制,越发叛逆、难搞。 想起一位曾在网上求助的父亲: 自己初二的儿子经常躲在被窝里玩手机,他就经常半夜去逮,每次抢到儿子的手机,他都开始给儿子讲道理:"我不是给你说过了吗?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 把学习搞好了,你才有资格玩手机,自律才会有自由......" 每次儿子都是不耐烦的看着父亲,然后拿被子把头一蒙,根本就不听父亲把话说完。 这时候的父亲就一把掀开儿子的被子,继续灌输道理。 以前,儿子还能听一听,敷衍两句,结果这次儿子直接发飙了: "有完没完,我凭什么听你的?" 这位父亲愣住了,骂骂咧咧地走出了房间。 到了第二天,儿子干脆连学都不上了,开始跟父亲冷战。 这位父亲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明明用的是很温和的教育方式,也没有暴力管教,怎么却反而"越管越反"了? 就是因为,到了青春期,孩子对于"我"的概念越来越强烈,渴望独立和自由。 如果家长还是反复唠叨、肆意指责,孩子积压已久的情绪就会变本加厉地爆发出来。 所以,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你仍然像以往一样,频频向孩子发号施令,期待他按照你的想法发展,那么孩子只会用叛逆行为来向你说"不"。 父母学会这一招 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那我们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就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其实不然。 清华附中前任校长王殿军曾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 家长要"多做饭,少说话"。 就是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要做的,就是避免和孩子发生正面冲突,多做饭,把饭做好一点,少说话。 有问题就求助于老师和他的同学,而不是试着改变孩子。 作者@明前茶,曾讲过一个"割漆人教子"的故事。 割漆人老郑的儿子从上了高中后就开始厌学,大伙本以为老郑会把儿子毒打一顿,谁曾想他却跟儿子许诺: "你若是能跟我当一个月的割漆工,剩下的书不念也罢。" 儿子听了之后,立马答应,跳下床磨割漆刀去了。 妻子郑嫂不放心,悄悄跟老郑抱怨他把孩子都带野了。 但老郑却淡定地说:"孩子马上要高三了,打游戏打得黑白颠倒,如果他能跟我熬下来,也算是成人了。" 第二天,两人凌晨4点半就进山割漆了,结果还不到下午,儿子就累得浑身酸痛。 这天晚上,当他回家时,发现母亲早早做好了一桌子美味等着他,并未说只言片语。 对着这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儿子不禁眼眶发热。 从此,儿子带着他从前视如寇仇的课本,决定返回课堂好好读书。 几年后,儿子顺利考上大学找了份好工作,把老两口接到了城里生活。 老郑夫妻无疑是智慧的。 当青春期的儿子叛逆厌学时,他们没有利用父母的权威胁迫孩子,而是后退一步,用以柔克刚的方式与孩子过招,化解了孩子成长路上的迷茫。 所以说,千万别小瞧"多做饭,少说话"这6个字,背后深意非常值得父母学习。 多做饭,代表着对孩子默默的爱,温暖,付出。 作家刘小念的一篇文章里,父亲和青春期的儿子大吵了一架,老爷子听说之后,教育自己的儿子:当爹的,对儿子就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熬; 不管儿子可不可爱,越是在他不可爱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不移、不求回报、默默地爱。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就算离谱,也早晚会变得靠谱。 青春期的孩子别扭又敏感,最渴求的就是父母无条件的关爱。 不是因为"我学习好才爱我",而是全心全意希望"让对方成为他自己"。 只有当情感的壁垒被打破了,感受到被爱的孩子,内心才会柔软下来,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少说话,则意味着少唠叨,少说教,给孩子充分的空间与自由。 心理治疗师李子勋曾说过,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做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 青春期的孩子思想独立有主见,如果父母一味侵占孩子的边界,无视孩子的感受,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 所以,父母要放下权威者的心态,学会避其锋芒,在孩子求助的时候适时出现。 少一点唠叨、指责,多一点尊重和共情,才能赢得孩子已经进化的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 当你闭上嘴、多做饭、不镇压、不逃避,安静地守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就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恋的对象。 作家麦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青春期就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 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 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场考验和蜕变。 衷心祝愿所有父母,都能放平心态,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身后。 适当沉默,用心付出,耐心等待,陪伴他平稳度过人生中的重要时期,一起走向更加勇敢、坚定的明天。 最后,用一段我很喜欢的话送给各位正与青春期孩子博弈的父母: 我爱你 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却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 备好雨伞 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 第五条街道有小偷 去吧 回来家里有饭 宠粉福利来啦每天推送的任意一篇文章精选留言点赞排名(点赞数量需超过30)第一的读者,即可获得折叠晴雨伞(如上图示意)。 领奖规则: 1.中奖人需同时满足关注"湖北e家庭"微信公众号;留言72小时内点赞数超过30;留言点赞数排名第一。 2.集赞统计截至发文到72小时,届时小编将回复您具体领奖方式。 3.每月每人限领一次,数量有限,快来参与哦~ THE END 本文来源: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 hubeiejiat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