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登山蒙晋冀85避暑山庄之话说承德好地方
承德,河北省城市,旧称"热河",距北京254千米。承德素有"紫塞明珠"之美称,被列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其承德避暑山庄天下闻名。承德毗邻京、津、西顾张家口、东接辽宁、北倚内蒙、南邻秦皇岛、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滨重要的区域性城市。
这是一段网上找来的资料,简明扼要、寥寥数语就把承德这座城市,在我们面前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让我们知道承德是一个旅游城市,所罗列的城市名片多与此有关。有句名言叫,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承德是否能担得起头上这些桂冠呢?要知道泱泱华夏、神州万里、锦绣江山、异彩纷呈,谁敢说自己的冠甲天下、造化独具呢?但承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万般由来,容我略说一二。
说到承德,那下一句自然是避暑山庄了。这说明在人们心目中,承德与避暑山庄是浑然一体的,或者说就是一个事物,两种说法。这样的想法虽然有些偏颇但不无道理,试想没有避暑山庄,会有今天的承德吗?不可想象。之前用了十几篇对避暑山庄作了既详细又概略的介绍,总觉得没说透,缺少表象下本质的东西。这样,又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一个事物的发生存在,既有现实的偶然性,但也存在历史的必然。那么,清廷为何要修建避暑山庄呢?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狩猎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避暑山庄所在地热河上营经皇家考察也是"风水吉地"。
避暑山庄湖区鸟瞰
如果认为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是单纯为了皇帝的享乐生活,就过于片面了。关键因为这是拉拢蒙古贵族的一步好棋。清初开始,居住在我国边远地区的民族首领开始定期觐见皇帝,这是满蒙友好的最有力保证。但那时蒙古王公却有"进塞为惧"的恐惧心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惧怕关内的一种特产——天花(痘症)。蒙古部族地处高寒地区,那里的人大都没出过天花,京城气候与边塞不同,感染的几率更大。
考量之下,康熙帝决定在塞外修建行宫,用于接见蒙古人,姿态已放得很低。但怀柔拉拢的同时也不能让对方轻视自己,塞外行猎正是展示天朝威风的一个好方法,同时也可使那些已坐享荣华的宗室子弟,不致堕入奢靡的生活。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当然,承德美景何止一个避暑山庄。承德人自豪地把当地景致归结为"皇家三冠"和"紫塞三绝":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世界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世界最大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组成的"皇家三冠"和紫塞长城的精粹金山岭长城、以"华北天然植物宝库"而著称的燕山主峰雾灵山、以风光秀丽赢得"塞外小漓江"美誉的蟠龙湖组成的"紫塞三绝"。不说那外围的景区,单单在承德市区就有很多景观,或者说承德本身就是一个大景区。
看看这张地图,上面的景观星罗棋布。一个避暑山庄占据了一半的位置,其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避暑山庄是承德市区的3倍,近些年的发展建设,才使得承德的市区面积有了现在这番气象。这里不想说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说一说大家不一定知道的承德丹霞地貌景观。在市区周围,分布着多处千奇百怪的红色岩石(岩层)景观,地质学称之为"丹霞地貌",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这些地貌景观比之江南的丹霞山,不仅造型奇特,还增添了几分雄浑奇伟。这里我只介绍3处:
1、磬锤峰
由避暑山庄东望,只见在东面群山峻岭之巅,有一巨石"上丰下锐",异峰突起,宛若大地的拇指在盛赞着什么。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康熙帝因该峰状似"磬锤"特赐名为"磬锤峰"。
磬锤峰,古称石挺,俗称棒槌山。早在1400多年前,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有记载,称其"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经实际测量,磬锤峰海拔596.29米,槌高38.29米,连同基座高59.42米,上部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7米,体积约为6508立方米,重约16205吨,估计已有300万年的高龄。峰槌半山腰有一株桑树,高约3米,大约有300多年的树龄。
2、蛤蟆石
在承德市武烈河东岸馨锤峰的东南端。隔一条山谷,有一巨大的岩石,踞于群峰之巅,似一青蛙欲跃苍穹,故名。是承德十大自然胜景之一。蛤蟆石,长约二十米,高四十多米。蛤蟆头探出悬崖,腹下有南北两个空洞,洞室南北相连,东西贯通,南洞最大,高一米八,宽八米,纵深九米。夏天游览至此,可纳凉消暑。蛤蟆脊背由承德砾岩中的卵砾石组成。颗颗卵石,光滑细腻,构成了凹凸别致的纹体。其背地势比较平坦,大小可容纳数十人。
磬锤峰与蛤蟆石
3、双塔山
承德市区西南30里处,有两颗巨大岩柱南北排开,比肩而立,状似宝塔,峰顶各有砖塔一座,故名双塔山。两峰高低大体相同;北峰粗大,高40余米,周长74米。南峰上粗下细,周长34米。
双塔山陡直而立,高不可攀,近代无人上去过,峰顶砖塔何人、何时、何故所建,不得而知,一直是个谜。
其实,说这么热闹这些景观我都没去,就是一个避暑山庄的景点都没转全。只能说句,来日方长,下次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