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浪潮全面席卷,加息势头不扭转魔幻的美国经济,何去何从?
#11月财经新势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376篇原创文章
关于大洋彼岸的美国,进入11月份以来,有几个重要的经济领域动态,值得关注:
一个是美联储的加息动向:
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下称FOMC)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3.75%~4.00%,符合市场预期。
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连续第六次加息,也是其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此前,美联储在3月、5月、6月、7月、9月分别加息25、50、75、75、75个基点,叠加本次再次加息75个基点,今年共累计加息375个基点, 加息力度史上罕见。
而 3.75%~4.00%的利率区间也创下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一个是美国科技巨头纷纷开始冻结招聘,引发热议:
外媒最新的报道显示,与微软和Alphabet同为美国五大科技巨头的苹果,已冻结几乎所有的招聘。
外媒是根据苹果内部多位消息人士的透露,报道苹果已冻结几乎所有业务部门的招聘的,可能持续几个月,最长可能会到明年9月,也就是到苹果2023财年结束。
苹果这边刚刚被曝光,高通也立马跟进了这一动作。
在公布最新财报之后, 高通宣布已经冻结了员工招聘,并且还将在必要时采取更多成本削减措施。
美国本土企业的动向,将美国经济的寒气逼人,演绎得非常清晰。
还有一个,那就是一场席卷全美的裁员潮,开始了:
2022年以来,美国的裁员"浪潮"已经"席卷"了其境内科技、房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
数据显示,今年5月,美国科技行业宣布的裁员数约为前4月宣布裁员数的8倍。
在美国就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公司的报告中可见,1-4月,科技行业宣布的裁员人数为459人,而5月宣布的裁员人数就达到了4044人。
这波裁员潮中,就包括了流媒体播放平台Netflix、推特、Meta、在线支付商PayPal、英特尔等公司。
而现在是几月份?11月份了,考虑到美国这些大公司在金融市场上的声誉和预期,相关的新闻和统计虽然偃旗息鼓,但是实际上,对企业管理稍微有点经验的都知道,裁员一旦启动,就是一个持续动作。
在股市表现动荡甚至恶化叠加全球疫情、政治因素等导致企业运营不佳的情况下,美国大多企业通过压缩成本规模,以保障企业利润而进行裁员等操作也是实属正常。
这就让美国的国内经济呈现出一种很魔幻的现象来:
一边是最具竞争力的头部公司和行业持续裁员,降本增效;
一边是美联储鹰气十足加息不止,收紧流动性。
这就好比给一个密封的压力锅还要持续加热一样,炸锅的风险持续酝酿,风险爆发的倒计时滴答作响。
这篇文章,就将从美国国内经济两个重要维度(就业和加息)的分析入手,挖掘美国经济当前的真实情况和本质所在,并对后续可能给全世界以及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予以研判和深入解析。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1诡异的裁员潮,持续席卷美国国内经济,如何解读?
2022年以来,美国的裁员"浪潮"已经"席卷"了其境内科技、房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
时间来到年终最后两个月,这样的浪潮还在持续:在10月28日苹果四季度财报分析会上,公司CEO蒂姆·库克就曾透露,苹果已经放缓了招聘步伐。几个月来,苹果多次发出信号,称公司计划将控制人员编制。
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各部门都表示未来几个月冻结招聘新员工,可能会持续到本财年结束,也就是2023年的9月。
消息称,此次冻结招聘,是由于苹果在未来一年的时间内,都将没有预算用于增加人手。
苹果这边刚刚被曝光,高通也立马跟进了这一动作。
图片来源:网络
在公布最新财报之后,高通宣布已经冻结了员工招聘,并且还将在必要时采取更多成本削减措施。
据悉,高通目前对假日季(2023财年第一财季)的收入预期比华尔街的预期低了约20亿美元,他们正在努力应对智能手机客户销量下滑带来的问题。
这甚至导致其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7%。
高通表示:"鉴于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不确定性,我们正在更新我们对2022日历年3G/4G/5G手机销量的业绩指引,从同比中个位数的同比降幅,调整到低两位数的同比降幅。"
在电话会议上,高通CEO安蒙表示,半导体行业正面临"我们无法避免"的宏观经济逆风。
这也与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不断下滑有关,据IDC分析师预测,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可能会从上半年推迟到2023年下半年,这也与苹果的招聘冻结不谋而合。除了美国头部科技企业的动向以外,争议比较大的或许是马斯克对推特的裁员计划。
相关消息称,马斯克收购推特的交易过程中曾表示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削减推特现存的近75%的员工。但推特总法律顾问却表示,自从合并协议已到位,并没有任何的全公司裁员计划。
如果按照马斯克大规模裁员的计划,市场不免担忧后续推特是否能够抵御黑客的攻击,但即使没有马斯克这次的计划或者双方交易不成功,推特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曾表示过要进行一定规模的裁员并削减基础设施成本。
所以,推特的员工大概率还是要面临被裁的风险。今年9月末,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第一次讲述了团队重组以及裁员的全方位计划,而这也将是2004年Facebook成立至今的第一次预算裁减。
为达到裁减目的,Meta将冻结招聘以控制人员规模,在重组业务团队及裁员的进一步操作中,预计Meta的员工规模在2023年将有所缩小。同样,今年9月27日,美国的网约车公司Lyft也表示将在年底前冻结所有在美国当地的招聘活动。受美国加息导致利率上升影响,美国当地的房屋销售也出现了恶化现象,这也使房地产经纪人、抵押贷款经纪人以及评估师等房地产相关职业遭受失业的打击或面临裁员的风险。
实际上,自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以来,当地的房产相关从业人员就遭受了近80%左右的收入损失,8月全美房屋销售同比就减少了20%。
在房地产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不怪富国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公司纷纷宣布削减房屋贷款团队等人员。
由此也可以看见,受市场环境各方面影响而裁员的浪潮也冲击到了银行业。
其中,受投行业务收入萎缩、利润下降等方面的冲击,高盛成为了今年华尔街大银行中第一个传出裁员计划的公司。
曾经因疫情影响,许多银行在疫情后都纷纷扩招人员,并且以往大行每年裁减1%-5%表现不佳的末位淘汰制也被暂停了。
但如今市场的冲击与企业的经营使得华尔街大行不得不重新考虑缩减人员规模以降低成本,而高盛除了预计裁员数百人外,也恢复了末位淘汰制,并有可能进行最大规模的业务重组。
在之前,华尔街六大行中的富国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就已经缩减了房屋贷款人员团队,后续是否有进一步的裁员操作,就尚未可知了。
当然,上面的这些行业是最先或最大程度地遭受了裁员风险的,但按照美国加息操作以及市场的冲击,其他行业的裁员计划也可能正在路上。
在这次美国众多行业与公司压缩人员规模的行动中可以发现,各公司的裁员动作都比较大。
但无论是金融巨头高盛裁员数百名,还是科技巨头英特尔、Netflix等公司的裁员动作,都会引起市场的热议并有可能生成各类风险。
而除了热议纷纷的裁员行动外,美国的许多公司还采用了冻结招聘、撤回工作邀请、取消或缩减签约奖金的操作来减少或控制公司的员工规模。
在众多企业裁员或压缩人员招聘的行动下,美国的劳动市场难免会出现紧张的氛围。
但与大规模裁员、折年数GDP同比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近期的抹平季节波动的季调就业率并未出现显著下降的现象,且基本恢复至疫情前几年的就业水平,接近60%。
图片来源:网络
另外,美国的初请失业金人数不增反降。
2022年10月15日,美国当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为21.4万人,比10月8日的22.6万人还减少了1.2万人,低于市场预期。而事实上,美国的当周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自2020年3月末飙升到686.7万人后就保持下降的趋势。
另外,美国的职位空缺也近千万,每个失业工人拥有着对应近1.7个职位空缺。
可见,在裁员浪潮与经济呈现弱衰退的情况下,当地的就业率并未出现显著下降,也并未出现大幅度失业人员数量上升的情况。
一边是大量裁员,一边是用工不足,究竟谁在撒谎?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2醉翁之意早已不在酒:美国持续激进加息为何通胀降不下来?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激进的加息会使美国经济进一步走向衰退的深渊。
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这么认为。
北京时间11月3日凌晨2点,美联储再次给全世界念"紧箍咒"了——加息75个点。
即,美国年内累计加息已经去到了375个基点,历时9个多月时间。
上一次这么猛还是08年金融危机前,累计加息425个基点,但耗时2年多。
那次加息,美国利率去到5.25%高位,维持一年之后,金融风暴来了。
瞬间,美国又开启疯狂降息的大门。
美国利率走势(图片来源:网络)
美联储的目标是将通胀率恢复至2%,也就是美国2021年初之前的物价水平。
美联储已经将利率提高至4% ,最直接影响的是 银行存贷款利率也同步提高 。贷款利率上升,借钱成本高了,企业和个人也会减少投资和消费。
美国房贷利率破7,就是最好的证明。
房地美官网的数据显示,上个月27号,美国房贷利率已经突破了7%。
美国30年期贷款利率从年初的3.15%升至7.08%,利息翻了一倍还多。
图片来源:网络
美国房贷利率破7%,直接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
没想到,冬天还是提前来了。
实际上,美联储加息已经不能引起市场和全球投资的什么反应了,11月加息,符合预期,虽然后面美联储的讲话让美股产生了下行势头,但是并不是关键。
更重要的,还要等过几天,美国公布通胀数据(10月份美国CPI数据将于北京时间11月10日晚间21:30公布 。 )这才是重头戏。
看两张图: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美国每个月通胀数据一公布,全球金融市场影响都很大。
现在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形成这种开盲盒的情绪化模式,这是非常不健康,也是一种危险信号。
问题出在哪里?在疫情这个最大变量出现之前,加息是世界各国央行对付通胀的首选方案。虽然像土耳其、阿根廷这类新兴市场国家,加息效果通常并不好,这是因为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对国际市场影响并不大,他们经济受外部影响更大。
要是外部一直给他们输入通胀,那么他们即使加息,也无法控制通胀。
但美联储就不一样了,美国拥有金融霸权,美联储加息,正常会对通胀是有直接影响。
加息对通胀的影响,通常是通过收紧信贷,抑制经济活动来实现,这会带来失业率上升,就业减少,从而实现打断通胀的效果。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里也揭示了,通胀和失业是反向关系。
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所以,美联储加息,实际上就是通过提高失业率,来降低通胀率。
即使加息对经济的抑制效果,是有一些迟滞效应,需要一些时间来反应。
但是从2022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以来,这个反应却迟迟没有出现,这还不吓人?
美联储加息,也只关心通胀和就业。恰好,疫情一边加剧美国通胀,还让美国劳动力紧张。这就会迫使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
看图说话,结合现实,一个非常明确的共识和结论就出来了:那就是美联储的加息动作,并不能解决所谓的国内通胀。
美联储也可能干脆破罐子破摔,面对这种局面,索性一口气加息到底,来试图对全世界进行金融收割。
在疫情影响下,美联储要降低通胀是比较困难,但借此收割全世界的决心还是很强的。
这不就是中国古话里面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3本质挖掘:魔幻的美国经济表现,是踏入新一轮危机死亡螺旋的信号?
实际上,用数字来说话:
都知道央行如果要真心打击通胀,只需要实行货币正利率(即基础利率减去通胀率为正数)即可,此时,由于银行体系所提供的收益比通胀率更高,在市场中流动的资金就会回流到银行系统,当市场中的资金不断减少之后,通胀的脊梁自然就被打断。
因此,只要美联储敢于使用正利率,通胀就可以得到治理。
但是现实不允许,二月份美国的核心通胀就已经达到6.4%,如果美联储要真正打击通胀,就应该将加息的目标钉在6.4%以上,而且要快速达到这个目标(快速实现美元正利率)。但如此一来美国政府的十年期国债至少会达到10%以上(利率越高,政府的违约风险越大,国债收益率与基准利率的溢价也越高),以美国政府目前的债务水平其每年的债务利息支出就会达到2.3万亿美元左右,而2021年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不过4.05万亿美元(2022财年在高通胀的帮助下也不过才4.7万亿左右),美国政府就直接破产了,美国国家主权债务必然暴雷。
这种责任,美联储担负不起,就好比医生为了治病,结果治疗手段过激把病人弄死了是一个意思。
美联储今年不断在嘴上使用鹰派的货币政策,但通胀完全不为所动。
这就是美联储本轮加息行动无法真正抑制通胀的关键原因,当然,外部因为俄乌冲突,疫情反复,以及过度透支提前超发大量货币都是系统原因。
实际上,结合美国就业市场的魔幻一幕,还有美联储持续强硬加息的动作,对照美国的一系列的经济数据。
能够得出一个明确结论:
靠美联储自己的常规手段(加息)已经不能控制通胀,这是美元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结论,源于当央行不能执行正利率而只能维持负利率时,就意味着通胀会不断发展(这是一个螺旋式不断加速的过程),而通胀不断发展的结局大家都十分清楚,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想想苏联卢布、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和金圆券也就清楚了。
事实上,美国已经进入了工资与通胀之间的"死亡螺旋"。
即一个方面工资继续上涨,拿上涨的工资支付升高的物价,一方面因为物价的上升导致利润增加后发给用工的工资也越高,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局面,美联储正在为此而头疼不已。
这种死亡螺旋不断持续,结局是清楚的。
美国的经济风险和危机酝酿,实际上已经是明牌了,而现在不管是美国政府也好,还是美联储也好,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的裱糊匠。
当然,这并不是盲目看空和唱衰美国,而是基于现实和逻辑原理的理性研判。其实不仅仅是美国,欧洲的部分国家、日本的债务率比美国更高,与美国演绎的是同样的逻辑关系,他们的加息行动更加束手束脚,而日本还根本不敢加息;还有些国家表面看起来债务率不高,但资产价格泡沫十分严重,而资产价格泡沫在支撑着本国的财政体系,加息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就会导致财政支柱坍塌,所以,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半斤八两。
到这就可以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
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及对应的货币管理模式和债务管理模式),在2022年的当下,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过鬼门关阶段。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写在最后:为什么要关心美国的经济动向?以及会给全世界包括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很多中国人和读者朋友可能会存在这么一种疑问:经济这个事儿,各自管好自家,不就行了么?美国经济是好是坏,走向如何,何必上心关注,甚至深入研究?
关系都到这个份上了,美国崩盘也好,暴雷也好,经济恶化也好,应该是绝大多数中国普通群体价值趋同的方向吧?
事实上,这种观点不能说不对,但是存在的狭隘认知,因为但凡有这样想法的群体,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中国,包括全世界,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量的获得以及高速发展,其实都是依赖全球化的经济大环境实现的 。
全球化,本质上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规则,美元结算主导的一个经济环境。
美国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源头国家,世界上规模和体量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走向和动态变化,对于全球依赖美元结算体系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和经济而言,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没有丝毫的妄自菲薄,更不需要什么无脑附庸,事实就是这样的,所以,美国的经济动向,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元结算体系的全球化环境中,所有国家经济策略的风向标和信号源头。
越来越多的信号都在表明,美国的经济风险和危机在持续酝酿,接下来美国通胀走势,并不客观,大概率还会延续前期高位运行的轨迹保持或者稍微下行:这一轮美国的通胀是系统性风险,并不是简单的货币发行造成的纯粹经济现象。
外有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内有天量国债,各路资本集团的利益捆绑……
美联储再玩什么预期管理,实际上美国经济的本质,美元潮汐的逻辑,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知和了解。
买盲盒的人看不见东西,但是卖盲盒的人不是瞎子,套路被看穿,盲盒也就没人买了。
利用规则和霸权掠夺吸血的游戏,都会面临谎言被戳穿,本质被看透的那一天,事实上,这就是美国和美联储当前最大的困境所在。
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危机,债务,风险,永远不会自行消失,如果自己消化不了,那么就必然会导致战争。
当然,这里指的不完全是残酷的真正战争,金融,经济,贸易,甚至是科技,工业等等领域和维度,看不见硝烟的收割和围剿,也是战争。
以真实的战争为例:
战争爆发一般都是共同选择的结果,源于内部矛盾处于无解时就只能选择战争。
战争来临时,政府既可以控制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及价格(也就控制了通胀数据),也可以控制货币管理体系和金融体系,上述无解的问题也就不在了。
当战争结束时,战胜者可以依靠军火和商品输出、战争赔偿以及在战争中所获得的巨大利益重整自己的货币与债务体系,战败者的货币体系则直接崩盘,然后只能进行货币体系的彻底重置。
比较典型的是,一战结束之后德国马克崩盘,债务归零,随后德国以土地马克(随后转成国家马克)来实现生产和金融体系的重置,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在其他领域和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
虽然战争是魔鬼,但是对于当前进退两难,裱糊遮掩危机,拖延风险,而没有明确自行解决能力的美国来说,却是这个时代必然的选择。
美国的想法是拉着全世界一起陷入经济和发展的泥潭,然后自己凭借各个维度的霸权和优势率先恢复。
当几个核心的目标和对象,被美国看作主要竞争对手的国家和经济体,这一次不吃这一套,不按美国的剧本玩,那么,美国利用发动各种形式的战争来转移矛盾和风险,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惊涛骇浪,就在眼前。
可以确定的就是,随着美国国内的经济风险和压力的持续加大,美国对这个世界的威胁,将灾难撒播到这个世界的概率,也就同步加大。
最好的结果就是,美国经济,在美国这个国家还能做点什么以前,趁早出问题,毕竟,长痛不如短痛,是不是?
以上,就是对2022年11月美联储加息动向以及美国经济环境中各种魔幻表现,进行的一次专题分析和讨论,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