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德斌 双十一即将来临,很多商家推出"保价"承诺来吸引消费者。然而,保价真的靠谱吗?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结合往年经验,商品有保价承诺也不保险。有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降价了,向商家寻求补偿时被拒。客服的理由通常是,店铺和平台优惠券、限时活动以及赠品等均不在保价范围内。也有商家为了规避保价规则将原商品下架,重新上新的购买链接或者只是更改商品名称。 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如果在承诺的保价期间价格下降,则商家赔付消费者多付的差价。可见,商家的"保价"承诺乃是针对消费者的价格顾虑,向市场释放双十一促销价的真实性信号,让消费者得以放心购买,不再担心买贵了。应该说,"保价"承诺是一个有力的促销手段,为消费者免除了比价之苦和价格焦虑,提高了商品交易效率,商家可以降低价格竞争烈度,专注经营和服务,改善消费体验。 从近年双十一的市场销售情况看,商家的"保价"承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很多消费者就是认定"保价"承诺,不再扎堆等双十一了,敢于在大促前就出手下单,使得双十一的销售周期得以延伸,降低了大促所带来的拥挤率。可见,"保价"承诺实际上是一种市场互信机制,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基于信用原则,彼此以"保价"为约定条件,达成了交易,如果商家认真兑现承诺,就会促进商品销售增长。 不过,部分商家利用"保价"承诺机制,藉此吸引消费者购物,却不兑现承诺,导致"保价"承诺失信,令消费者利益受损。比如通过事后称优惠券或活动赠品等不在保价范围内、下架原商品、重新上新的购买链接等"小动作",恶意规避保价规则,导致消费者未能享受到应有福利、承受了较高的商品价格。 "保价"承诺做为促销手段,本质上属于让利行为,那么就不能玩弄"花架子",应该口惠而实至,让消费者切实享受到让利优惠。商品价格随行就市,有波动是正常的,如果商家做出"保价"承诺,在商品降价时,就应按照约定,给消费者补偿差价,这才符合商业道德伦理。如果商家背弃承诺,则属于违约行为,应依法予以惩治,勒令商家照价补差价,并赔偿违约金。 在电商平台,商家主要靠的就是发优惠券、限时降价等活动吸引消费者,如果将这些活动都排除在保价范围之外,那么"保价"意义不大,反而变成另一种促销"套路"。因此,"保价"活动需要标准化,完善保价制度,平台应督促商家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利用奖惩机制倒逼商家履约,防范"保价"承诺异化,丧失消费者信任。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