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妈妈的控制欲,影响了我 该提问来自《使命心理学网络课》 问: 我有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妈妈,导致我现在特别痛苦。 我也即将做妈妈,我现在一说起她,就又有想哭的感觉。 说一个我跟她发生冲突非常具体的例子: 她那天说要来照顾我,我也非常理解她要做外婆了,我也答应她来照顾我。 然后,她就总是给我灌输一些负能量,我特别反感,因为我觉得不对。 比如她告诉我,以后婆家给孩子办百日宴,礼金天经地义都是给媳妇的。 我就特别不能理解: 我婆婆他们送出去的钱,我又没有出过,而且他们办孩子百日宴都是他们出的钱,凭什么礼金要给我? 我觉得她这么教我,是不想让我好好过日子,就特别反感。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我遇到小区的谁,我觉得人家挺好的,她一直会跟我说人家哪里不好。 我觉得我平时情绪都控制挺好的,但她一直跟我说这些,我就非常崩溃。 她还特别喜欢一直在我面前说我爸不好,我就觉得她这么多年一直说我爸不好,让我都对自己的生命起源产生一种怀疑。 我说"既然对我爸这么不满意,各种嫌弃打击这么多年,为什么你们不离婚?",她说是因为当时有了我,那个时候他们还没结婚。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自己的生命来源产生了怀疑,内心感觉自己像是分裂了、无法统一。 我妈还给我带了很多孩子的旧衣服过来,都是亲戚孩子的,我倒不介意小孩子用过的东西, 但是衣服都发黄了,我们家又不是回收站。 我妈从小对我控制太强了,她会翻我日记,拿我日记里真实的想法来指责我: "为什么会这样?我对你难道还不够好吗?我从小把你养得这么好,什么事都不用你做、只要你好好读书,你还想怎么样?" 因为她从小很聪明,智商很高,但因为没有条件可以读大学,她就把读大学出人头地的使命强加到我的头上,完全没有顾及我的意愿。 其实,我也愿意做家务,也愿意做别的事情,但她从来不让我碰。 我记得那个时候,她完全不会让我做任何和使命无关的事情。 比如我听英语磁带的复读机,可能就听了一下流行音乐,她就会把磁带没收,还会非常凶地对我。 反正好多这样的事情,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说了,每一次内心都特别崩溃。 我会觉得为什么我做这些事情不被允许,其他同学都可以? 我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人,但我对我妈就特别害怕,特别恐惧。 现在孕晚期,我需要频繁地上厕所,但因为不敢出去面对她,我都憋着不敢上厕所,也不敢去喝水,直到憋到没办法了、我才出去。 回到我哭的那天,我想跟我妈说我没有办法跟她待了、想让她回去,但又很害怕不知道怎么让她回去。 我感觉是我让她来的,我妈也挺辛苦的,为了我做这做那,不知道怎么跟她开这个口。 但我这样的情绪对孩子也不好,我非常想要让她回去,我一说我妈也哭得很狠,她就觉得她也很委屈、又没有做错什么。 那天过后,我就喊她吃饭,她也不睬我,就自己吃好饭出去散步了。 散完步回来我也喊她,她又不理。 她也没吃中饭,就一个人躺在黑漆漆的屋子里睡觉,当时我喊了她好几次,我说你怎么没吃饭,后来晚上好不容易吃饭了。 吃饭了以后,我就跟她算是开始好好地讲一讲。 我说:"听你电话里说了,最近我姨妈好像也要动大手术,你要么先回去照顾她。我这边实在是受不了,我没法跟你长待,你先回去,后面再来。" 她接受不了,她可能觉得我让她来了又赶她回去,一共没几天,她没有面子。 还特别攻击我花钱请人说:"你宁愿跟别人好,也不跟自己的亲妈好,我还活在世界上有什么意义,我死了算了?!" 我妈最后走了,但她有没有去照顾我姨妈,我不知道。 因为我妈以前跟她姐妹们的关系一般,我的那些亲戚们并不看得起我们家,直到后来我混得比较好了,他们也好一点了。 我想要从受害者变成一个创造者,该怎么做?我现在马上也要做妈妈了,我很疑惑我要怎么做? 另外,帮我分析一下: 我妈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不需要改变她,我怎么和她相处?还是我可以不用和她相处得好? 答: 对于上述案例,我能理解女主内心受伤的感觉。我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回应。 第一,摆脱剧情。 在和女主现场对话时,我发现她会用她母亲对待她的方式来对待我。 比如,当我问她"你希望我怎么帮助你"时,直到我问到第三遍,她才会关注我问的问题。 这说明她原本有一个模板,希望我按照她的方向走。 如果我不能符合她的预期,就没有办法往下继续。 除此之外,她还会通过表达自己有多惨、提交一个字数很多的案例,以及各种各样影响我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获得道德上的优势,使得我不得不来回应她的议题等等。 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状态,女主跟母亲很像。 因为女主母亲也总是使用各种各样影响她的方式来控制她。 对于这样试图控制别人的表现,女主一定要觉察并改变,一定要摆脱母亲跟自己之间的相处模式。 只有摆脱了这个模板,女主才能够创造新的剧情。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难的,因为摆脱剧情是需要用尽全力的,可以慢慢来。 知道的只是知识,做到的才是素质,做到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三部曲。 一个人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重塑认知。 女主应该怎么重塑自己的认知呢? 女主对她的母亲有很多看法,比如想要控制她、把她当炫耀的工具人,这些完全都对,女主的想法也没有一个地方有问题。 因为这是她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但如果想要摆脱这件事情带来的痛苦,必须重塑自己的认知。 举个例子,女主现在就觉得家变成了一个废物回收站,她母亲带来了很多她不希望带的衣服,根本不合适且都是旧的。 怎样换一个角度理解母亲做的事呢? 试着想想,对方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节约呢? 我们可以不接受、不采纳她的意见,但我们可以从她的角度重新看一下,她是怎么认知这件事情的。 因为问及女主母亲是在什么环境下成长的,女主并不清楚,这就说明她还没有去了解。 有句很重要的话送给女主:我们怎么面对一个我们不了解的人? 先要放下评判,去了解对方的习性是怎么形成的。 60年代的人生活在一个极度匮乏的环境,所以他们有他们的成长模式。 在他们的模板中,可能互相给对方孩子衣服是一种节约、一种爱的传递,一种在匮乏环境中的表达。 而90年代的人跟他们有不一样的模式。 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赞同她的做法,但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她是不是认为这行为代表一种爱? 理解来自了解。只有重新认识,我们才能够做到接纳。 第二步:接纳。 我们必须在对方的模式里才能理解她,才能够走到第二步——接纳。 注意,接纳不等于赞同。 对于自己不赞同的做法,我们不用采纳,做到不含敌意地拒绝,我们至少应当允许她这样做,允许她如其所示。 怎么做到不含敌意地拒绝呢? 比如,对于妈妈带来的孩子旧衣服,女主可以把这些留下来,不一定要用。 等到妈妈离开之后,可以把这些衣服再做一个处理。 当然,最好是留下一两件自己觉得还可以的。 下次对方来,还可以拿出来给她看一下。 如果是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也可以保留,将来给孩子分享、传承。 当然,这取决于对方带来的那些东西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的内心停留在这种不含敌意的拒绝当中,我们就能够允许她如其所是。 第三步:释放。 具体怎么去释放? 还是以这些旧衣服为例,女主可以把一部分捐掉,或者做其他的处理。 当处理这些衣服时,自己的情绪可以得到释放。 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只是仅取其中一个点给予一些的回应。 没有人是凭空创造一个模板的,需要在场域里充电。 看到了别人的模板,就能够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模板。 因为所有的新剧情,都需要我们互相激荡,互相共振。 第三,看清理由背后的真相。 这句话不仅针对于女主,也送给所有人:一个孩子否认父母或父母否认孩子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怀疑。 比如女主问她母亲为什么不离婚,对方回复说:"因为有了你,要不是因为你早就离婚了。" 这种话,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怀疑和自我否定——似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变成了一种罪过。 很多人都有被父母否定的时刻,从而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去了解到一点:他们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其实只是需要一个理由来合理化他们自己的行为。 我们其实不用在乎他们说什么,因为这是一种合理化的过程。 这种合理化的本质是使得他自己能够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我再讲一遍,通常这么表达的人是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想要别人来承担责任。 如果我们因此而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那就承担了本就应该他承担的责任。 好比上述故事,要不要离婚是母亲自己的责任,但她不想承担这个责任。 女主需要把该母亲承担的责任还给她,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女主: 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达——她是一个不愿意承担自己行为的妈妈。 冷爱: 你不仅要接纳,并且只能接纳,因为你不可能替她去做她的作业。 女主: 我也不用教她,也不用给她什么建议,就是我接纳就好了,我可以不赞同她,对吗? 冷爱: 如果你教她,就是在试图做你外婆应该做的工作。 我再说一遍,你不要做你外婆应该做的工作,你外婆没有做完的工作,根本不需要你继续去做。 而且,你是一个孩子,不能抢夺妈妈的位置,你也没有资格去抢你外婆的工作,不用去教她。 女主: 我也不想教她怎么做,但她这么跟我说的时候,我就感觉很受伤、很委屈,就想帮她。 冷爱: 你受伤、你委屈,这是她想要你产生的感受。 你要跟她说:"妈妈,你确实挺可怜的,我也很同情你。我很同情你,但这是你的事。" 试想,你的外婆没有对她进行「创爱之旅」的教育,是你的事还是你外婆的事还是老天的事? 女主: 我外婆的事。 冷爱: 你外婆现在不在了,是你的事还是外婆的事,还是老天的事? 女主: 这个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的事。 冷爱: 这是老天的事,这叫生死有命。 她拒绝吃饭,并且永远不吃饭,她会怎么样? 女主: 她会死,其实我想为她好。 冷爱: 你想决定她的生死,她的生死是老天定的,我们谁也决定不了生与死的。 你能决定你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吗?不能!这是你我都决定不了的事。 你千万不要夺天之功,因为夺天地之造化就要受天地之吞噬。 这是我们「小我」狂妄跟自大的部分。 我们要区分清楚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上述对话是高维智慧的部分。 我们【使命心理学】讲一维生存期活下来、二维生活期活得好、三维生命期活明白。 回应的第三部分,就是三维的高维智慧,或许很难马上领会,通常要明心见性或保持在一个高维的能量和境界里才能悟到。 这是我在追求的一种境界,但我觉得可以借助【使命心理学网络课】这样的场域,去给大家一些回应和呈现,大家能够有所体会就已经很好了。 祝福大家! 主创团队 | 冷爱 方赏 茜茜 本文的插画,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及个人,未经授权,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