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朝鲜要花大力气研发洲际导弹? 答案是"为了获得与美国同桌谈判的资格"。 当然,这背后的故事远比答案本身来得更加曲折和复杂,我们得从苏联解体后的美朝关系变化开始梳理。 时间回到1991年,由于失去苏联老大哥的帮扶,朝鲜瞬间成了半岛局势中的最大弃子。其工农业体系依赖苏联的石油供应,是典型的"石油工业和石油农业"。 但苏联解体后,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处于一团乱麻的状态,不能再为朝鲜提供廉价的等量援助。而中国也在苏联解体后自顾不暇,处处遭受美国打压,这两大原因共同导致朝鲜两面皆不逢源,一度陷入经济瘫痪。 这时候,朝鲜想过和美国搞好关系,可美国沉溺于巨大的胜利之中,对于不产石油的朝鲜连看都不愿看一眼。 为了在危机中维持国家秩序,朝鲜开始走"军事立国"的道路。而核武器和洲际导弹作为世界军事史上最具威慑力的武器,自然就成了朝鲜重点研发的对象。 朝鲜核武器、洲际导弹研发进展与美朝关系的变迁 1991年,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在研发核武器,提出要检查朝鲜核设施。 1993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针对朝鲜执行特别检查》的决议惹怒了朝鲜。随后,朝鲜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美朝关系开始恶化。 但克林顿上台后,这位专心搞国内经济的美国总统在面对朝鲜问题时较为缓和,硬生生把朝鲜重新拉回了美朝谈判桌上。可好景不长,后续上台的小布什和奥巴马全都属于对朝强硬派,拒绝和朝鲜进行谈判。 而美国的各种制裁加封锁又把朝鲜逼回了国际关心死角,只能下定决心研发核武器及弹道导弹项目。 在2006年10月9日至2017年9月3日的11年间,朝鲜先后实施了六次核试验与多次弹道导弹发射试验。 等到特朗普上台后,朝鲜修炼的"内功"已有小成,对美国的亚太军事战略构成了不容小觑的威胁。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代表美国工人阶级利益的总统,特朗普也对朝鲜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在朝核问题上持开放态度,表示愿意与朝鲜进行谈判。 既然获得了与美国同桌对话的机会,此时的朝鲜也愿意模仿《伊核协议》的道路来换取发展机会。由此,半岛局势开始缓和,朝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公开进行核武器及洲际导弹的试验。 只可惜,懂王创业未半而道中失势,其继任者拜登又是个典型的美国鹰派,上任伊始就满世界拉帮结派搞事情。他张口闭口全是"中国威胁",甚至不愿提到一句朝鲜,一副"就算朝鲜有核武器又能拿我美国怎样?"的态度。 也许是彻底摸清了拜登的外交走向,朝鲜在俄乌战争打响后立马发射了代号为"火星-17"的洲际导弹,给一向看不起朝鲜的拜登上了点眼药——"有了核武器和洲际导弹载体,你觉得我能拿你怎样?" 从"火星-1"到"火星-17",朝鲜的导弹工业实力几何? 1969年,苏联向朝鲜提供了54套"月亮-M"地地战术火箭系统。同时期,美国也开始向韩国转让近地导弹的相关技术。此时的朝鲜倍感压力,在苏联近地火箭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火星-1"。 该导弹使用液体燃料推进,射程约为70千米,圆概率误差在500米内,可直接威胁到韩国首尔。而后续的"火星2/3"则是该类型导弹的技术强化版,主要增加了射程和散落精度。 但比起真正的弹道导弹,当时的"火星1/2/3"威力明显不足,被拦截概率也较高,基本只能作为大号的火箭弹来使用。 而后续的"火星-4"是朝鲜与苏联合作研发的弹道导弹项目,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后续遭到取消,朝鲜由此被迫走上了自主发展弹道导弹的道路。 到了1981年,埃及向朝鲜提供了两枚"飞毛腿B"导弹,朝鲜以此为基础开展逆向研发工程,最终在1986年投产并将其命名为"火星-5"。 该导弹重约3.7吨,可搭载860千克战斗部,最大射程320千米,能覆盖韩国大部分军事目标。1987年,朝鲜与伊朗签订协议,向其出售了100枚"火星-5"。 而后续射程达到600千米的"火星-6",也是朝伊导弹贸易中的香饽饽。 可以说,"火星-5/6"的出现让朝鲜形成了"发展弹道导弹——出口创汇——反哺弹道导弹工业" 的循环路径,也让朝鲜拥有了研发中程导弹乃至洲际导弹的综合基础。 1990年5月,美国侦察卫星第一次发现了树立在朝鲜弹道导弹试验场上的"火星-7"。短短3年后,朝鲜就完成了"火星-7"的首次试射。 该导弹起飞重量16吨,在搭载800千克战斗部的情况下,末端速度可达8-10马赫,最大射程约1300千米。 这两项数据不仅能直接威胁到包括横须贺,嘉手纳在内的驻日美军基地,且拦截难度同样很大,至今仍是驻日美军的心腹大患之一。 更有趣的是,美国还认为朝鲜将"火星-7"的部分技术转让给了同为"难兄难弟"的伊朗,帮助其研发"流星-3B"弹道导弹,给美国的中东战略制造了诸多麻烦。 继"火星-7"之后,朝鲜又在2007年公开亮相了理论射程超过3000千米,号称"朝鲜关岛杀手"的"火星-10"。 由于从"火星-7"到"火星-10"的技术跨度非常大,美国方面坚持认为朝鲜应用了来自前苏联的导弹技术(借鉴了苏联R-27弹道导弹),正是这些外来技术让朝鲜直接跳过了"火星-8/9"的研发。 但由于苏联导弹项目的断层,朝鲜获得的相关技术并不全面,导致"火星-10"项目在2009年到2016年期间的9次试射中仅成功了2次。 但更有趣的部分来了,"火星-10"的高失败率并没有影响朝鲜对后续"火星-12/13/14"的开发,后三者在"火星-10"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升级,使得三种导弹的射程分别达到了4000-6000千米不等。 至于为什么朝鲜的导弹技术遭遇重大瓶颈也能直接无视,外界认为这可能和美军"重返亚太",和某大国引发的地缘碰撞有关。 下面重点说说朝鲜在2017年美国独立日期间发射的这枚"火星-14",其飞行高度当时就已经达到了2800千米,理论射程摸到了洲际导弹的下限。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朝鲜仅在4个月后就发射了"火星-15"。这枚导弹不仅各子级发动机直径均比"火星-14"有大幅增加,还使用了质量更轻的纤维复合材料壳体。 此时外界普遍推测,朝鲜所掌握的弹道导弹技术,理论射程能够轻易突破8000千米。 时间来到了2022年3月,俄乌战争爆发后,朝鲜又成功试射了"火星-17"。该导弹飞行高度超过6000千米,按照一般弹道导弹顶点高度公式进行换算,其理论射程高达1.35万千米。 由此,朝鲜的"火星-17"在国际被认定为一款"可完整覆盖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 这意味着朝鲜摸到了全球弹道导弹技术的顶点,将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国远远甩在身后,成为了仅次于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后的,独立掌握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能力的国家。 美国为何不敢动朝鲜?朝鲜敢进行核反击吗? 首先,洲际弹道导弹极为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后续保养费用, 决定了它压根儿就不可能用于搭载常规弹头,洲际导弹造出来的目的就为了强化核威慑能力。 正因如此,目前全世界所有掌握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能力的国家,都同样拥有制造核弹头的能力。 《核不扩散协议》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也是对二战后大国利益的变相保护。 除了几大堂口之外和几大堂口默认的国家外,谁再想加入核武器俱乐部,美国就一定会搞死谁,这是公认的事实。 但朝鲜有所不同,在研发核弹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天赋"。朝鲜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派学者前往苏联深造,花六十年时间磨出一弹也并不奇怪。 加上朝鲜本身就有丰富的铀矿储备,算是老天爷赏饭吃。而如何在"遍布全球的美国间谍卫星监视下搞核实验",朝鲜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那就是霸王硬上弓,"控诉美国政府并退出核不扩散协议,然后堂堂正正的搞核研发"。 说到这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朝鲜公开造核武器,还研发覆盖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而美国却不敢动朝鲜? 其实美国不是不敢动朝鲜,而是美国不敢亲手打破朝鲜半岛及半岛周边的军事现状。 不同于美国部署在欧洲的,以北约为代表的强大军事力量,美军在东亚的整体军事平衡中其实是处于劣势的那个。 包括驻日美军和驻韩美军在内,都只是"悬在他人嘴边的一块肉"而已,要不然美军也不会考虑要后移普天间、嘉手纳等军事基地。 中美俄三方一直就有一个地缘博弈圆心,那就是朝鲜半岛。 今天美国在东亚部分地区的地缘优势主要来源于二战成果以及朝鲜战争里的中美协定。我们必须记住一点,这只是美国七十年前的地区实力写照,并不是今天的。 美国的地区优势还能不能维持下去,得看别人给不给他面子。假如美国主动拨乱半岛局势,就属于主动给别人"写檄文的理由",对美国而言是不利的。 所以美国的搞事重点一直放在台湾、南海等距离美国亚太利益核心区较远的地方。况且,朝鲜本身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在一夜之间拥有了高超音速武器,并将其命名为"火星-8"后,朝鲜就不再局限于动用"核威慑"的单一手段反击美国,而是有了更多不对称的常规战术优势。 这种情况能很好地回答小标题的另一个问题——"朝鲜当然敢对美国进行核反击,只是现在已经不需要发射核弹就能对美国进行有效反击了。" 说到这,突然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研发"东风-5"洲际导弹时的场景,老一辈科研人员说出的那句:"造不出东风-5,毛主席就睡不好觉。" 也许这话放在我们的朝鲜"血盟"身上也同样适用——"没有火星-17,朝鲜就睡不着觉。但有了火星-17洲际导弹和火星-8高超音速导弹,就变成华盛顿睡不着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