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叶锦川 芯片这个原本只会在科技圈的话题,在这两年因为美国对华为的禁令似乎成了一个全民话题。街头巷尾你经常能听到各种议论。2020年10月份,麒麟9000正式发布。当大家看到这期视频的时候,你可以说9000是一颗前年发布的手机芯片了。这颗芯片让华为在高通和苹果三足鼎立的劣势地位下成功翻身,甩掉了总是被高通领先大半年这个魔咒。不仅大幅超越当时的骁龙865也领先后来发布的骁龙888长达一年之多,甚至综合发热和能效比,还领先一点点最新的骁龙8。华为手机业务国内市场总份额一度接近50%。全球也登顶了,但是历史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和华为开了个玩笑,一纸禁令让势头正猛的麒麟芯片戛然而止。你可能了解过麒麟早年的拉胯,也可能只见证了他这两年的辉煌。在麒麟处理器解禁还遥遥的无期的时候,9000可能是最后一颗麒麟芯的时候,我们这一次准备了几乎麒麟处理器主系列的所有型号机型。先梳理历史,再实测一番。一条视频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麒麟处理器的前世今生。2018年3月23日凌晨,贸易战打响。首先说要打压的就是中国的高新科技业。2019年5月16日正式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依托着华为在5G 领域的发展,同年5月22日,ARM终止了与华为的合作关系。虽然压力巨大,困难重重,但2020年5月份的行业报告显示,海思半导体公司凭借26.7亿元的销售额,首次进入全球半导体销售额的前10榜单。但这个也许是麒麟最后的辉煌了。同时,晶元代工厂从9月15日起将不能再为华为制造芯片。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解禁,麒9000,可能就真的成为麒麟芯片的绝唱了。这一下就将华为和麒麟推向了主流舆论的浪尖。可能你的父母甚至上网的爷爷奶奶都知道了,华为没芯片了,大家都知道华为是做通信领域起家的,在1991年成立了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同年招来了在港资企业伊利达从事高速激光打印机开发的徐文伟并由他牵头,共同研发出了华为首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ASIC芯片。可能太过激动啊,这颗芯片没有被正式命名,但却成为了华为芯片事业的起点。由此开始,华为在芯片领域一路追赶。虽然前路坎坷吧,但陆续在数模混合芯片、光传输芯片、3G芯片等等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这么多年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谓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也为后来发力手机芯片奠定了基础。2004年10月,在通无线领域,经过了14年的摸爬滚打之后,华为海思半导体公司正式成立。在我们的手机简史系列视频中,有简短提到过,芯片研发是一个海量的工程啊,初期的海思并没有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直到2009年,海思才正式发布了第一款手机芯片,命名K3V1,中间花了五年的时间,但采用的依旧是110nm的工艺制成。相对于当时的65和45nm来说,功耗和性能都明显落后,且Windows Mobile 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太低了。因此很少有客户接受最后搭载K3V1的,你可能想不到啊,只是一些山寨厂商,当年确实出过一批搭载海思芯片的山寨机啊,最后与性能并不理想,很快就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这一轮折戟之后,海思关3年,2012年发布了K3V2,和K3V1最本质的区别是V2采用了ARM架构支持安卓操作系统,号称当时是业界最小的SOC芯片,也是基于英伟达TeGrea3之后,第2颗4核A9处理器。但这颗芯依旧没能赶当时先进的28nm工艺,40nm的制程和高通、苹果等友商相比,功耗和发热依旧偏高,且搭载的GC4000,GPU兼容性很一般。综合各种因素使得K3V2依旧饱受诟病,这颗芯片其实也不好用啊。但尽管如此,华为依旧把这颗芯用在了自家的手机上,包括华为P2和Mate1代等早期旗舰产品上。随后华为也推出了改良版的K3V2E 华为P6首发6.18毫米的机身被关于可能是当时全球最薄的手机凭借不错的营销推广,P6到也获得了全球四百万用户。相比于K3V1 的惨败,K3V2在销量上让麒麟起码稳住了局势。用过或者见过华为P6的,请举个手。随后华为加大投入。2014年初,第一款以麒麟命名的芯片麒麟910正式发布,服务业升级到了28nm。自研的巴龙710基带也让麒麟910成为了全球首款四核RTE芯片。GPU从GC四千换成了Maiil450MP4兼容性大幅提升。这枚芯片可以说是海思平台的第一个转折点。自此,海思半导体进入正轨。这颗芯片被用在了P6s Mate2和当初的街机荣耀3C以及荣耀X1等平板上面。随后麒麟芯片高歌猛进,不到半年,荣耀6就首发了麒麟920虽然还是28nm的工业,但是CPU从四核升级到了8核心,多核性能基本翻倍。集成巴龙720基带成为全球首款LTE CaT.6的手机。随后荣耀6手机的大卖麒麟920功不可没。吃到甜头之后,华为在14年下半年推出了升级版的麒麟935,提升主频的同时,首次加入了协处理器。首发机型。现在年轻的小伙伴儿可能不太熟悉这个华为的Mate7,但是爵士人生这个宣传语音你一定有所耳闻。爵士这个词甚至成为了后续Mate系列的代名词。当年全球750万台的出货量不仅创造Mate系列的销量记录,也让Mate系列成功占满了高端市场。一战成名了。2015年3月,麒麟930登场,应该算是麒麟9系列第一次挤牙膏式的升级。GPU沿用上一代的MailT628 MP4依旧是28nm,但巧妙的避开了火龙810的A57架构。在A53的架构上自主研发了改进版的A53e 将主频提升到了最高2.2Ghz。在性能稍弱于A57的情况下降低了功耗。借着骁龙810发热翻车的东风,这波牙膏反倒让930打了一个翻身仗。用过810的小伙伴请扣1,2015年11月算是麒麟正式开始冲击高端啊,可能觉得是不好听吧。一个直接发布了麒麟950全球首款16nm工艺的SOC 首发A72架构和最新的Mail T880 GPU,并且首次集成了自研ISP。相比于当年的骁龙820正视上市早了三四个月,从之前的追赶变成了当时的业绩领先。虽然性能不如后面发布的820,但架不住高通依旧放水啊。820日常发热依旧很严重,麒麟这波又又又又成功上位,后续搭载了大大小小的设备近10款。MaTe8、荣耀8、V8、P 9等等等等,卖的都不错。在之后麒麟正式由每年两更调整为每年一款旗舰SOC 的迭代规律。2016年10月,麒麟960发布CPU常规升级,但GPU从四核T 8810升级到了旗舰级别的8核心G71能暴涨啊,GFX曼哈顿测试帧数超越了骁龙820一改麒麟SOC GPU偏弱的表现。但16nm的制程在当时已经落后了,导致960功耗偏高。体验被来年上市的10nm工艺骁龙835完败,不过毕竟骁龙后来居上,这些问题没影响到当年的销量。一年华为Mate9就卖出了1000万台,成为了Mate系列的又一新高。2017年9月的麒麟970成为了第2款挤牙膏的麒麟SOC CPU架构和960一模一样。工业升级到了10nm GPU。虽然从8核心的G71升级到了102核的G72,但整体970在性能上升级非常有限,不过也首次集成了NPU AI 芯片。华为在AI 影像上不遗余力的推广,让Mate10上半年的销量就突破了千万台。主打拍照的华为P20系列更是达到了全球1700万台的出货量,搭载手机共计10余款,整体销量还是非常成功的。不过毕竟也是挤牙膏的一年,麒麟芯片的差评并不少见啊,整体口碑在这一年表现一般。2018年,麒麟980扭转了大家对麒麟芯片的印象。首发7nm工艺ARM A76架构,单核提升为75%,GPU也是首次上升的Maiil G76 M10.相比上一代提升了46%,能效比提升178% 980成为了一代神U。很多小伙伴都是从他开始真正熟悉起麒麟芯的。在2019年的Mate30发布会上公布了Mate20系列的出货量,1600万台,华为P30系列更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达到了恐怖的1700万台出货量。自此,麒麟无论是性能还是体验或者口碑,都实现了全面翻身,成为了新一代的钉子户。还在用麒麟980的小伙伴可以把我在打在公屏上。2019年麒麟990上A77架构是个遗憾啊,GPU升级到了G76 MP16 7nm EUV工艺整体功耗控制非常优秀。华为Mate30Pro 5G 曾是当时续航最好的旗舰手机。2020年,华为在被制裁打压的情况下发布了麒麟可能是最后一代的9000这一颗芯片,我们非常熟悉了啊,5nm工艺A77架构大核主频达到了3.13GHz。GPU更是达到了G78的支持极限。24核,这会是最后一把任性吧。极致的堆料让麒麟9000的极限功耗并不低,但毕竟骁龙888车翻的更大啊,全靠对手的衬托凸显了麒麟9000的冷静。大家可以把公屏打在冰麒麟上,从K3V1到麒麟9000麒麟现在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遗憾退场让手机芯片领域少了一位强有力的对手啊,在高度集中的市场份额下,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你看隔壁的英特尔就知道了。 从K3V2到麒麟9000 CPU性能翻了10.5倍,GPU方面由于前期实在太弱了,9000相比一个K3V2提升高达131倍。当然麒麟的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挤牙膏的时候,早期也非常拉胯。从1991年自研集成电路ASIC芯片开始啊,到3G 业务到K3V1的失败,再到麒麟9000,跻身全球顶级移动SOC 的行列。华为用了近31年。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扶持半导体行业。谁都明白,任何没有核心技术支撑起来的商业帝国,即便你再庞大的,也都是一堆没加水泥的沙子,轻轻一碰,就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VCD厂瞬间崩塌。经济全球化,这是绝对的大背景。但是这个大背景是在不影响原霸主安心赚钱的情况下才能稳定运行的。一旦打破大棒伺候,不要有任何幻想。产品可以卖到全球,但是科技从来都是有国界。华为还有其他业务领域可以让他现在依旧生存,而且很多领域发展的依然很好。试想如果只是业务单一的国产手机厂商,那一纸禁令可能就让你直面死亡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坚信,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产芯片软硬件迎头赶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这确实可能还需要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希望那个时候我们依旧能看到麒麟的身影,甚至不止麒麟,还有其他厂商的身影。走最难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