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户,图片来源于网络 改革开发,老城新建,若是能成为拆迁户,那也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 早几年的时候,家里地界好的,房子一扒,摇身一变就是万元户。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拆迁户,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对那些心比天高的人来说,这点拆迁款可就不够看了。 首都北京就有这么一户人家,媒体将其戏称"北京最牛钉子户"。 一钉就是七年,大车小车过路他家都要让路,露天小院就摆在马路上,还真是有点大隐隐于市的味道了。 "最牛钉子户"坐地起价,霸占主干道7年 2003年到2010年内,北京曙光路诺大的马路中央,一直都有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一堵水泥墙一栋小平房,在这高楼林立马路平坦的地方,这栋房子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更奇特的是这里面还住了一户人家。 这栋房子的主人是张家两兄弟:张长福以及张长友。 两家连在一块,在这条马路上住了七年之久,只为了能得到满意的拆迁款和一栋新房。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更不遂这蛮不讲理的人。 2002年,北京朝阳区太阳宫乡政府UHN 国际村的开发商达成协议,将太阳宫乡西尚家楼村拆除新建小区。 全面商议完成后,03年的拆迁工程就开始逐步实施了,这也是太阳宫乡政府与张长福家的第一次交涉。 根据当时的价格评估后,张长福一家能得到84万元的拆迁款,可以折价4239一平购买一套回迁房。 张长友的儿子已成年,按规定,他家可以买两套。 而让张长福不满的正是这84万拆迁款。 按照张长福和他弟弟的说辞,自己家占地面积足有300余平,这政府只给84万明摆着就是占他们的便宜。 若政府真的是和开发商合起伙来欺负人,那全村229户人家,就不可能只有他们家最后落得了这个下场了。 房屋的评估不是空口白话,都是按照各家各户房产本上的面积给出的估值。 张长福家房本上是153.6平方米,他弟弟张长友是84平方米,而所谓的三百多平,都是后来他们自己建出来的。 房产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人都按规矩办事,可偏偏这张家哥俩不原意。 "值一块的东西,给你三毛,你干吗?" 张长福如此说。 根据规划科科长吕英的说法是,张长福向拆迁公司提出条件,要一套三居地回迁房外加250万现金,张长友则是两套三居外加150万现金。 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北京,以当时的房价来说这也算是狮子大张口了。 毕竟这个小区竣工后,在当时也不过8000元每平。 但事情奇怪的是,张长福在记者采访时说的,与吕英完全不同。 "2003 年我的条件是一套 120 平方米的三居,再加 100 万元(当时回迁房三居 49 万多元一套)。" 张长福如此说。 若是按照张长福的话来说,他所提出的价格也不是没有商量的余地。 为何双方无法达成共识,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再转看北京朝阳区太阳宫乡规划科科长吕英。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拆迁公司曾多次找到张家两兄弟,但他们开出的条件太高,远远超出我们当时的拆迁标准。" 如此说法,房主与拆迁公司之间已经可以好坏立判了,但在张长福妻子的口中,这件事似乎另有隐情。 张长福妻子刘英说,这家拆迁公司并不是整体拆迁,而是每需要一块土地就寻一家协商,用到哪拆到哪。 谈的补偿价格也不是按规定来的,都是来来回回商量许多次,最终以住户满意的价格补偿。 所以在张长福和他的家人看来,自己家最后之所以被剩下是因为开发商并不需要这块地了。 有行政法专家说:"如果能拆不拆,拆迁方是有责任的。" 记者曾采访过从前住在张长福家对面的一户人家。 他们说03年的时候,他们家300多平的房子拿了280万左右的补偿款。 根据他们就地回迁政策,他母亲用50多万买了一套新纪家园的三居,他自己用35万买了太阳城土星园一套90多平的两居。 虽说这300多平不确定是不是房本上的,但价格比给张长福家的确实高了不少。 所以,张长福当时若真是只加一百万和一套房的话,那拆迁方不会不同意。 刘英所说的开发商用到哪拆到哪的说法,也是没有准确依据的。 开发此处的新纪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马福君称,他们不可能对张家放任不管。 按照合同,它的责任就是完成拆迁,腾出土地,再转让给其他单位开发建设。 所以对于刘英的用哪拆哪的说法,遭到了马福君的否认: "不了解情况他们才这么说。道路拆迁、绿化拆迁我们没少拆。太阳宫大街穿了两个村,太阳宫北街也穿了一个大村,我们现在全拆完了。实际上太阳宫地区拆走3600多户,一个特殊的都没有。" 这栋平房能钉在曙光路上这么多年,与双方之间的矛盾密不可分,而张长福家在媒体上所说的值得推敲一二。 新的要求:600万 到2006年,附近的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老房子都被拆完了,就剩下了张长福一家。 这家人有点傻眼了,不知道这一回该找谁要钱。 一家人就这么杵在这里,时不时去找一下相关部门,部门只说已经上报,可如今这块地没人要了,他们能找谁去呢? 就这么拖了一两个年头,张长福一家终于等来了消息:要修路了。 如今,周边已经建好了高楼小区,那也要配上整洁规矩的马路才是,这片区域现以被政府列为重点的发展区。 张长福觉得,他家的问题这次一定能解决,毕竟自家房子就在马路中央。 他去政府询问,得到的回话依旧是已经上报,接着就杳无音讯了。 这条路05年开始动工07年竣工,但也并不算完全竣工,只因为这条曙光西路修到了张长福一家的十字路口就修不下去了。 住在UHN的王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维修建设曙光西路原本是好事,但是,修到这个十字路口就修不下去了。瞧,这一家子破破烂烂撂在这儿,真是太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了。" 这段路每天的早晚高峰都要堵住几个小时,车过不去人也过不去,想绕过他家过这个弯要花费十几二十分钟。 可对此张长福一家说:"我也很愧疚,但是没办法呀。" "从周一到周五,这里就像一个停车场。在早晚高峰时段,常有上百辆汽车堵在这里。" 在不远处曙光西路的十字路口卖水果的商贩反映说。 根据数据每天几小时的堵车,约有7200辆车被堵在这里。 这 7200辆车的车主每天的拥堵经济成本约为 79200元,而每月则高达240万元左右。 除此之外,旁边的国际村底商自开业以来就没有租出去,一个600平的店铺每月10万租金。 除去这些损失外,据统计还有其他诸如环境污染、政府形象受损、社区环境等等的恶劣影响。 而张长福在每日的冷眼和咒骂中也能不动如山,只为了得到满意的补偿款当起了马路"收费站"。 张长福一家觉着愧疚,可对比这些损失,他们其实心中并没有多少概念,更觉得自己才可怜。 每次一有采访,都要细说一番自己遭过的罪。 他的妻子刘英对着记者的采访时一脸无奈与心酸,诉说着他们每日伴着车声睡伴着车声醒的生活。 下雨时,屋子里到处漏水无处下脚,房子修修补补十几次还是破烂不堪。 他们觉得自己的损失还不止这些,刘英说他们因为房子的事一直烦恼,这几年两人也没心情上班所以拮据得很。 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之际,张家人与小区的居民都觉得:这次总可以走了。 政府也确实拿出了决心想解决,可依旧无法满足张长福的要求。 为了不影响市容市貌,无奈下只能建起一道水泥墙把这里围起来。 北京奥运,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10年,张长福与开发商之间的谈判已经不下30次,文字记录足有四本。 可见对于张长福一家,他们也是绞尽脑汁,只是但依旧无果罢了。 后来,张长福已经降低了自己的要求,他对记者说:"我要求不高,我房本上是 150 多平方米,按现在市价每平方米 4 万元,补给我 600 多万元就行。" 房本,图片来源于网络被强拆,如今沦为笑柄 在马路上坚守七年,看来,张长福还是不达标目的不罢休。 但若是不处理张长福一家,他们为大众带来的损失还是会与日俱增。 对于张长福的新要求,科长吕英表示,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补偿张长福,那么就侵害了村里另外 229 户被拆迁人的利益,还会对以后的拆迁有重大影响,因此不可能用村民们的家底儿钱单独补给他们。 2010年,为了解决张长福一家的问题,朝阳区房管局向张长福以及张长友下发了《房屋拆迁纠纷裁决书》,房管局勒令张氏两兄弟在15天内搬离此处将院落腾空。 裁决书中表明,张长福应得拆迁款84万元,按照当年拆迁房的规定,以每平米4239元抵扣两套安居房,一套一居和一套两居。 在收到裁决书后,张长福对里面的补偿说明非常不满,找到律师刘洪辉要求行政复议。 拆迁款,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2011年,张长福一家与房管局又经过一年对峙,可对于张长福的要求依旧是无法满足。 最终,这座在马路中央屹立的房子被强制拆除。 群众通勤终于没有早晚的拥挤,商家则不再亏钱,商铺也终于可以租出去了。 一段时间,张长福一家和他们被扒掉的房子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拆迁,图片来源于网络 房屋被强拆后,张长福一家对补偿其实还是不满的。 他的律师刘洪辉透露说,事到如今,张长福已经没那么高的要求了,只希望搬家能搬得满意一些,和当年的村民们有同等的待遇就行。 在裁决书中,抵扣给他们的两套房子,哪户哪栋都清楚标记着。 想来是对赔偿给他们的房子不太满意,他们现在只是想有个选择。 房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房子被拆后,因为张长福对于补偿的不满,房管部门和他们家又进行了几次交谈。 而今时不同往日,这一次张长福已有让步,对他的一些合理要求有关部门也会有满足。 这件事就此落幕,没有了"北京最牛钉子户"的身份,大家也渐渐忘了张长福一家,再也没有媒体的采访和关注。 张长福曾计算过,他们共接受过23家纸媒,4家电视媒体采访。 拆迁,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2年,这条曙光路车来人往,很少有人会想起十几年前立在马路上的破房子。 张长福一家也回归了普通的生活,其实苦守了这么多年,张长福一家早就想离开。 现在的张长福有了满意的新房,也算是有个安稳。 新房,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和自己的妻子无儿无女,两人也不用什么大的开销,用剩余的补偿款也能有不错的生活。 张长福的弟弟张长友,也根据当年的政策有了新的回迁房。 他有一个儿子,这对他的儿子来说也是未来的一份资产。 回迁房,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破房子里的八年艰辛以闹剧收场,张家人与开发商与政府之间你来我往,就是想得到几百万的补偿。 可因为这栋无法拆迁的平房,其他人的损失又从何补偿。 这些人若是当年见好就收,那能得到的补偿也比现在多得多,对此,只能感叹人心不足蛇吞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