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心理咨询师在为人之母角色上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孩子一个适度的空间,父(母)子(女)一场,原本就是彼此成就的过程。 (接上篇)↓ 心理咨询师妈妈分享:孩子交往不良怎么办? 龙应台曾经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 渐行渐远 ,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 这句话的意思即 父母要把子女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到了某个阶段,就要适度放手让孩子去经历自己的人生 。 在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分离个体化 "。 该理论认为婴儿在六个月之前和母亲完全是一体的,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没有能力把自己和母亲分开的,也不能区分母亲和陌生人。 而半岁之后,孩子逐渐开始区分母亲和我 是不一样的人,感觉到我和母亲不是一体的,这个时候孩子看到母亲会微笑,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会害怕哭闹。 就说明孩子开始区分自己的母亲和别人是不同的人,也开始区分母亲和自己也是有差别的,这是一个孩子走向个体化独立的第一步 。 而在临床心理咨询个案中,经常能碰到已经到了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已成年的子女,在心理层面上依旧和母亲是共生的。 心理上的母子(女)共生,简单一点来讲就是指母子(女)双方界限感非常的模糊,关系过于亲密,彼此没有任何隐私可言 。这样的共生关系的会剥削孩子应有的心理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所以,希望妈妈们努力做到对孩子适度的放手,有心理学家说"做一个60分的妈妈就刚刚好" 。所谓60分的妈妈,就是不需要母亲过于完美,不必将过多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 比如,以孩子学习爬行为例,当孩子爬到了高处时,处于60分以下的妈妈,可能会直到孩子出现了意外才会有所察觉;而100分的妈妈则会矫枉过正,会马上将孩子带到安全的区域内,保证孩子绝对安全时也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会让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而60分的妈妈则是当孩子爬到高处,经历过一定的挑战和绝望之后,妈妈才会将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然后再让孩子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这样做既能避免孩子发生意外又能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同样,60分的妈妈在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就懂得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不需要事无俱细都给妈妈敞开。 我记得在我的长子在高考那一年,他们男生女生七八个同学早在高考前就约好,高考结束后去自助游。 他们所谓的自助游,就是不跟任何旅行团,也不去大众化的景点。 他们要一段一段地租车,到了某个感兴趣的目的地,就下车游玩,然后找民宿住下,第二天再租车去往下一个目的地。 我得到消息时,完全是通知而不是请示 ,唯一要商量的是可不可以借他500元钱?他担心自己攒的私房钱不够。 我在脑子里快速地思考着对策。 尽量让语气没有任何波澜地问:"有女生吗?" 长子的初、高中时代,也早已是谈"早恋"而色变的社会家庭大环境。 我的问话刚出口,第六感已能感觉到他的身躯挺了挺,似乎已作好一切应战的准备,很干脆地回答:"有,本来有4个女生去,有一个她家人死活不让去,就不去了。" 我内心嘀咕:"这四男四女,焉能不让人怀疑是四对呢?" 表面上依旧是寻常的口吻:"就是说你们四个男生要负责照顾三个女生了,那就一定要记得上山时,替女生背背包,买水时也帮女生买一瓶,住宿时要把最好的房间让给女生。人家三个家庭的爸爸妈妈放心让自己的女儿和你们出去,就是把信任托付给你们四个男生了,你们要负起这个责任 。" 我明显感觉身边青春的身躯一点点放松了,他很认真地回答:"这还用您说。" 然后,我尽量掩盖着自己的不安给他提要求 :"每到一个地方,一定给妈妈报一声平安,不允许盲目去冒险,不能吃不干净食物,以防在外面吃坏肚子。" 就这样,在我的忐忑中,儿子背负着妈妈的信任出发了 ,当然还有我赞助的500元钱,告诉他可以不还,是妈妈友情相赠。 果然,他完全饯行了临出发前的承诺,每到一个新地方,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个短信,电话里有时能感觉到他的兴奋张扬,这应该就是青春 。 那时微信还没有流行,我在他的QQ空间里看到了他们留下的一个个青春印迹。 想着,那几天的行程应该是他告别高中生涯时一份美好的回忆。 如果我当时竭力反对了,不外乎有两种结果:一个是他屈服了,留下永远的遗憾,也失了一个对他很重要的小团体的约;另一个是他倔强地私自出发了,留我在家做热锅上的蚂蚁,而他背负着与妈妈闹僵了的负担,未必能玩得尽兴。 亏得我"乱中生智",先强迫自己把一份沉甸甸的信任给了他,他自然而然本能地要托得起这份信任。 到了他上大学后,一次还在月中,他突然给我发短信,说:"妈妈,您能给我转1000块钱吗?" 我回复:"好,我下午转给你。" 当时,还不能象当下微信转帐这么便捷,是需要去银行自助机上去转的。 未等我给他转帐,他的电话打过来了,他说:"妈,您不问我为什么要钱吗?" 我说:"如果能给我说,你是会说的,不说,一定有你的道理,妈妈想你如果不是急用也不会开口要钱的。" 我已经二十岁的儿子突然声音有一点哽咽,他说:"妈,我以为您会骂我。" 接着告诉我,他们宿舍周末狂欢,他跟同学玩闹,一不小心把同学从椅子上摔下去,胳膊骨折了。 同学没有怪他,可他觉得这个医药费应该他出,他还想给同学买一些营养品。 然后,告诉我下个月他可以把伙食费省着点花。 我告诉他:"这是个意外,同学的医药费营养品费用应该由咱们家来承担,你不需要从伙食费里扣除,只是以后玩闹时不能太忘乎所以了。" 偶尔和朋友聊起这件事情,朋友问:"你真的不担心吗?万一他要钱做一些不好的事呢?" 我说:"我其实也担心,但我想,对于已经过了十八岁的孩子,我与其拷问他,逼得他不得不撒谎,不如我把信任尊重送给他,让他自己约束自己 。" 因为小时候的我就曾经被我的父亲这样对待过 。 我记得很清楚,在小学三年级时,我弄丢了同学的一支钢笔 。 当时可能是两个人从小玩到大,关系太好了,也可能是她特别想炫耀一下那支班里很多同学都用不起的钢笔,她让我代她保管。 但是,我明明是百般小心地看护着的,它还是不翼而飞了。 我们报告了老师,那时候的小学老师似乎对于"小学生也有人权"的意识也不是很强,就让两个急哭了的小女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搜所有人的书包、口袋。 我们两个人擒着眼泪象拿着搜查令的执法人员般,在教室里一排一排仔细地过。 有的同学在我们还没到跟前时,就已把书包口袋都翻过来了,有的男生甚至还脱了鞋。 最终无果,那支尚全新的钢笔凭空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的朋友一直哭,说她一定会被妈妈剥了皮喂猪的。 这是她妈妈骂他们兄弟姐妹的口头禅,我在她家玩时也多次听到过。 她们家养着两头大黑猪,我们俩在她家玩时,总是步调一致地远远绕开她家的猪圈,大概两个人不约而同脑中都出现了她被剥了皮让猪吃的恐怖画面。 我绝望又虚弱地给她保证,我一定会赔给她一支一模一样的钢笔 ,一定不会让她被妈妈剥了皮喂猪。 她瞬间不容反悔地坚定地望着我:"你一定哦!" 我只能同样坚定地点点头,内心充满悲壮。 我回到家,很小声地但却很决绝地告诉爸爸我需要两块五毛钱,似乎是豁出去的架势,无声地表达:"你不给我这两块五毛钱,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并且还要带上我的小伙伴,我情愿带着她一块去赴黄泉,也不能让她被她妈剥了皮喂猪。" 我压根无法构思,如果爸爸说"没有钱"我怎么办? 可是,没想到,我的爸爸就那样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好。" 我惊异地目瞪口呆 。 爸爸边拉开抽屉一角两角地给我数钱,边随意地问:"是要买什么呢?"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像深晓"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犯人般嚅嚅道:"我把同学的钢笔弄丢了,需要两块五才能买到。" 我告诉爸爸说,之前说的那个手绢儿我可以不买了 。 当时学校旁边的小卖部好像进了一批印花的小手绢,我特别想要那一块"黛玉葬花"的手绢,当时是一块两毛钱一块手绢。 那个时候,我已经磕磕绊绊读完了父亲躺椅边上那本繁体字竖着排版的《红楼梦》,对林妹妹情有独钟。 我的父母那时一定不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理念叫"延迟满足" ,他们是真的没有多余的闲钱,可是又不忍心拂了一个小学生的心愿。 当我提出想买那块手绢时,他们说下一个月再买给我。 我至今也搞不清一个月后又没人给他们发工资,他们一个月后怎么就会有钱了? 爸爸听我说不要手绢了,马上说:"同学的钢笔要赔,那个手绢也可以买。 " 随即,他放下了正数着的那些毛毛票,抽出一张伍元的纸币递给我,告诉我找下的钱可以自己存着,万一有特别的需要时可以自由支配。 至今我还能想起那张老版的伍元纸币上那个手拿钢钎的炼钢工人看上去是多么地有力量 。 那时我的父母是标准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劳苦一年,到年终,所积累的工分可以兑换三百元人民币,要支持一家人一年的开销,而我的父亲一次性就给了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五元钱。 当我提前拿到那块黛玉葬花的手绢时,是激动到嗓子发干的。 所以,我确信我和我的孩子互动,应该不完全是遵照我后来学习的各种心理学理论,而是多数传承于我的父亲。 未完待续…… 作者:雪青 编辑:阿辰 审校:白芷 心教育心理课堂 订阅号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