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有幸遇见你,我在等风也在等你(一)
这里的"你",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繁华风物,也许是一段落满尘灰的往事记忆……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时光清浅,往事疏落,寂寞梧桐千秋雨,我在等风也在等你。
等一场岁月流光,千帆过尽韶光却,瘦了方寸年华,薄了指尖日暮。
等一世天长地久,骑竹弄梅人已非,点点相思,化作人间一场落花风。
等一夕笙歌繁华,铅华洗尽衣衫湿,可怜身世愁惨淡,无处话凄凉。 等一场岁月流光,千帆过尽韶光却
宋词中的女人就像水边的花朵,在宋朝烟波浩渺的湖畔兀自开了落,落了开。朝也幽幽,暮也幽幽,漫过了流年,催老了红颜。
在封建社会里,能够为才女争得一席之地,且光芒万丈,巍然屹立于词坛而毫不逊色的,除了宋代李清照,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了。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让多少文人词家俯首汗颜。
生于舒适但又离乱的宋朝,自由与任性兼具,开阔与禁锢并进,是幸亦是不幸。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士大夫之家,对她来说,包括对当时的女性来说,是一种福气。
北宋虽然没有大唐的富贵和丰腴,但它亦有自己的特色和风采。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曾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杀诤臣,不杀读书人"。
文化的宽松加上经济的繁荣,北宋的休闲业异常兴盛。能够生长在这样的氛围里,上至亲贵权重,下至普通黎民,多少都会带点自由奔放的情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荡完秋千,乍见来客,来不及穿鞋,松散着头发出来,小女子害羞的心情溢于言表,欲提步离开,又有几分不舍,倚门回首,青梅偷嗅。
这首描绘词人当年初恋的《点绛唇》,虽无法推测,当时是怎样的一幕相见拨动了词人的心弦,通过字词约略可见,少女的天真、纯洁,以及时代给予女性的自由,将浪漫又略带羞涩的初恋跃跃然于纸上,让读者一同感受一场盛大的倾心和恋慕。
"靖康之难"前李清照的生活,就像当代的白领小资,安逸、优雅,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时代的妩媚与细腻,那种闲情雅致,犹如坐在闲适的咖啡馆里品咂人生的况味,透过漂亮的落地玻璃窗,看街上熙来攘往。
观感良好时,打开手机,给自己来个美美的自拍,顺便观照脸上的妆容是淡了还是浓了,是不是该修补唇色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无论是少女时期的青涩矜持,还是婚后的夫妻伉俪、情趣相合,这就是她前期的生活写照,有大把的时光来慰藉心灵。即便夫妻小别,也是相思无尽,所谓的"愁绪",亦是和谐婚姻的调味品。他们日暮黄昏,饮茶逗趣的日常,亦给后人留下颇多"堵书泼茶"的佳话。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前半生如何的坦荡途顺,后半生便是如何的棘棘坎坷。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蝶恋花》
独守青州时,李清照在孤寂落寞中写下了这首词。词上阙写的是白天的闺思:晴雨暖风,柳眼眉腮,春心涌动。可惜,再好的酒意与诗情也没人分享,总归是寂寞的。
词的下阕,写词人斜靠枕头上,即便损坏了头饰也丝毫不在乎。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写得精妙传神。
词学家陈祖美先生赞其"虽不像‘人似黄花瘦’和‘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那样被人传诵,然而,就词意的含蓄传神,以及思妇情思的微妙而言,此句亦颇有意趣"。
尤其是那句"夜阑犹剪灯花弄",与辛弃疾的那句"醉里挑灯看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男人报国无门时,只能在夜里挑灯摩挲着自己的宝剑,那些驰骋疆场的过往在心头翻滚,却只能无奈的夜夜感伤。
同样,李清照抱着对丈夫的思念和孤寂的愁绪,夜深人静无眠时,只好翻身起来剪弄"灯花",打发无聊寂寞时光。
君子爱梅,古已有之,梅兰菊竹,以梅为首的"花中四君",更是凸显梅的高洁清逸品性,很多诗人名家以梅颂人或者自喻,表达"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
如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有明朝高启所写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将梅花高标独秀的气质,隐逸淡泊的风韵,描绘得栩栩如生,犹如"人在画中坐,灼灼见风姿",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李易安,在对寻梅看梅的心境描述上,通过少年意气风发时,与中年后无心细观两种态度,来表现词人南渡前后不同的人生状态。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在第一首词中,词人将"落雪""寒梅""玉人"三个意象进行了很好的演绎。"玉人浴出新妆洗"恰如"傲雪的冬梅",洁净中透着清高与孤傲的气质。
这首词最有亮点的地方,就是最后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这句话将寒梅傲雪的清冷、卓尔不群的雅致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在这背后,也可以看得出李清照的潇洒、落拓、豪气。
在李清照的心里,她便是她,独一无二的人,不愿也不屑与别人比,这份坦荡的自信如梅、如雪、如刚出浴的美人,永远带着自己的清新与洁白。
而第二首词中,同样是"柳梢梅萼渐分明"时,词人却已无当年的意气风发,生机勃勃。岁月磨砺了她的容颜,更苍老她的内心,当年那个欢腾在北宋赌书逗趣的欢乐女子已变成南宋的无聊妇人,这其中的况味,绝非"三杯两盏淡酒"便能说清道明的。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溜走的春天可以再回到秣陵的树上,唤醒一树一树的梅;而南渡的她,却只能老死在建康城,人渐憔悴花渐瘦。
写下第二首词作时,词人已年近半百,在古人眼里,这应该是含饴弄孙的年纪,可彼时李清照,确是这样一个多愁善感又膝下无子的女人。
回头再看那两簇梅花,一簇是青春时怒放的生命,一簇是中年时积压的抑郁,同样的梅花,却分明是不一样的情致。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宛如飘零之花,无奈地随水波流转。就像一场盛大的花期,纵然花开时名动京城,四季轮转,年华逝去后,终究也只是繁华人世梦一场。
何其有幸,在年华老去前,跨越岁月的长河,可以再一次走近你,如此深刻的,去解读你的缱绻人生,悲欢深情。
蓦然回首,美人迟暮朱颜旧,瘦了尺寸年华,薄了指尖日暮,年年岁岁,暮暮朝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