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有个思想先进的福建人支持 光绪皇帝搞维新变法 ,也因此被慈禧通缉。 为了保命,这个福建人曾带领一大批人逃到海外,并建立了一个 中国城 。 这个福建人名叫 黄乃裳 ,生于道光年间。他是一位基督教徒,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因此他的思想也一直比较先进。 励志救国失败 甲午海战失败后,光绪皇帝立志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变清朝当下的状态。 可变法动静太大,会触碰到多个阶级的利益,特别是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 慈禧不仅将光绪皇帝软禁,还下令抓捕参与变法的人。除了谭嗣同几人留下,许多人都逃走了。 黄乃裳也逃了,并且还 带上1000多人逃去了马来西亚 。 黄乃裳本人没经历当年的甲午海战,但他的 三弟黄乃模,效力于北洋水师,与邓世昌一起在致远舰上任职,均在战争中牺牲了。 这件事给黄乃裳的触动很大,他深深地感到国家必须要改革了。 于是,黄乃裳积极接触新学,并结识了康有为,在 家乡福州创办《福报》 ,大肆鼓吹维新变法的意义,那是福建最早的报纸。 参加科考选为拔贡之后,黄乃裳先后 八次给光绪皇帝上书,要求进行改革 终于光绪决定实行维新变法。 黄乃裳与戊戌六君子一起,向朝中的李鸿章等思想开放的大臣,讲述新学。 可惜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刚开始便被扼杀,黄乃裳的名字,也赫然在通缉犯的名单中。他赶紧逃到上海,再偷偷回到福州。 经此一劫,黄乃裳以后都是慈禧的眼中钉了,想像以前那样报国是做不到了,只有另想他法。 前往东南亚 虽然放弃了仕途,但看着家乡百姓生活困难,黄乃裳认为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他想了想,觉得可以去南洋找新的活路,也可以躲开慈禧的魔爪。 在女婿的牵线搭桥下,黄乃裳仔细考察东南亚各个地方,想找个最合适的地方落脚。 1900年,黄乃裳看上了 砂拉越 这个地方,跟当地人签了 土地垦荒的协议 ,然后回到福建来招人。 年底,黄乃裳招的第一批人,从福州出发,八天后他们到达新加坡。有些人在途中反悔离开,其他继续前进,第二年二月抵达目的地。 2月初,黄乃裳也亲自带领535名福州老乡,经过厦门到达新加坡,3月初登上砂拉越的第三大城市 诗巫 。 1902年,福建的第三批移民,也顺利乘坐黄乃裳租的美国商船,经香港出发,6月,黄乃裳召集到的 1118个福州老乡, 全部安全到目的地。 黄乃裳给他们的新家乡,取名为 新福州 ,既是对国内老家的纪念,又是寄托了对新生活的希望。 在这里,这些福州移民很自由,因为黄乃裳早就给大家铺好了所有的路。 移民对这片土地有 999年的使用权 ,且不需要按 砂拉越 的规定服兵役,还拥有通行和言论,甚至出版自由。 起先,福州移民不习惯砂拉越的气候,还要根据土地的情况找到新的耕作方法,十分辛苦。 但是中国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吃苦耐劳,这些困难熬过去之后,大家又考虑做生意。 运输、橡胶等产业,这些新砂拉越人做的风生水起,新福州城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后来广东广州府的人也来到砂拉越发展,再次扩大了华侨在海外的队伍。 黄乃裳给侨民们立了个规矩,要求所有华人以及他们的后裔永远不能忘本,要记得家在中国,根在福州, 世世代代,都必须会说福州话 。 一心为国 黄乃裳虽然新产业,定在了砂拉越,但他不是不回国了。 1904年,黄乃裳就急匆匆地回国,想跟随孙中山闹革命,1907年他参与策划了 潮州黄冈起义 ,并回到福州 办学办实业 。 从此,他便安心在国内做贡献, 辛亥革命爆发后,黄乃裳请南洋华侨为国捐款 ,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袁世凯迫害革命者,黄乃裳被捕入狱,经过海内外各爱国人士的积极奔走,黄乃裳得到释放,继续在福建搞农业建设。 1921年,黄乃裳身体出现问题,无法再跟随孙中山,只能回家养病。三年后,操劳一生的黄乃裳病逝。 但是砂拉越的华侨们,一直在怀念他,给他修了 纪念广场 。 至今, 诗巫的街头,都随处可听到地道的福州话 ,华人来这儿,交流畅通无阻。 黄乃裳在中国可能名声不高,但在马来西亚,却是华侨心中最值得纪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