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霞在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 (受访者供图/图) 1976年出生的师永霞,是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卫生检疫研究所主任医师。 工作以来,她所在的实验室历经多次重大口岸疫情。2008年,她所在的研究团队首次检测出我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此后陆续检出全国口岸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病例。2017年,他们还完成了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的国内首次分离。 多个"首次"的背后,都离不开师永霞的努力和付出。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在过去十年里见证了行业中的哪些变化,对于未来又有怎样的期待? 在第一关及时防住 南方周末: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你去哪些地方收集过意见?有什么发现? 师永霞:结合本职工作,我去了广州海关关区各隶属海关单位和技术机构收集意见,感受到了卫生检疫智能化建设带来的令人欣喜的改变。比如现在可以自动对入境人员信息进行智能化记录,包括口岸现场的采样和检测结果的反馈,都可以实现各个联防联控部门的对接,这样既满足了旅客快速通关的需求,也能够减少在口岸现场的人力投入,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概率。 南方周末:二十大报告中,你最关注哪部分内容? 师永霞:我最关注国家安全那部分,因为我本人一直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从事检测、科研工作,海关又是对外开放和守卫国门安全的第一线,自身工作和国家安全高度相关,所以我会格外关注这部分。 南方周末:你们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有哪些? 师永霞:我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有两项,一是建立和完善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检测技术,另一个是开展传染病相关领域的科研攻关。 值得一提的是,海关在严把国门公共卫生安全关时,需要重点防范境外重大传染病入境,所以我们实验室关注的传染病和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不太一样。我们会提前关注境外高发传染病,尤其是新发、突发烈性传染病的发展动态,监测其发展趋势,根据检测技术和公布的一些信息,及时建立完善相对应的检测方法。 一旦有可疑的病例通过口岸入境,我们就可以通过提前建立的检测技术将其快速检出。口岸把关的意义就在于,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第一时间检出并立即采取处置措施,大大降低传染病跨境传播的风险。 南方周末:2006年,你从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为什么选择了口岸的卫生检疫工作? 师永霞:其实我读书的时间比较长,从硕士到博士后,其间一直从事微生物和病毒相关的基础研究。但是,我那时很想将所学和实际应用结合,而不仅是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博士后出站之前,我就看到了广州海关技术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在招聘,而且这个实验室2005年才刚刚建好。我们相当于"开荒牛",从事开拓性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虽然具有挑战性,但我觉得很有意义和价值。于是,我2006年出站之后就来到了这里。 南方周末:你们实验室团队目前有多少人?如何分工? 师永霞:实验室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七八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四十多人。我们的研发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病媒生物鉴定及其携带的病原体检测等多个不同的方向。 每当口岸发现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时,我们团队就集思广益,多角度寻找及早检出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做好几种不同的检测方案,特别是对新发的传染病,依靠不同方案相互印证,保证不检错,不漏检。 传染病检测依然是工作重点 南方周末:你们实验室在2008年还检测出了国内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过程是怎样的呢? 师永霞:那时候实验室成立才不过三年时间。其实,基孔肯雅热和大家熟知的登革热在临床症状上是很像的,都会发热,出皮疹。所以,如果只是发现了疑似病例,而没有检测手段,那也很难分辨。 2008年,该旅客在口岸采样之后,依据其症状,我们初步怀疑是登革热。但是,在对这份血样进行核酸检测之后,结果显示登革病毒阴性。 当时国内还没有发现过这种病例,国内的医院和研究机构关注比较少。我们作为直面境外传染病的一线海关技术人员,提前储备了一些境外高发但境内还未出现过的传染病检测技术,其中就包括与登革热临床症状类似,都属于虫媒传染病的基孔肯雅热。经复测,我们确认不是登革热,而是基孔肯雅热。 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随后也派了专家来核实所有的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之后还出台了相关的诊疗方案和技术方案。 南方周末:我们了解到,你还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兼职老师,你认为如何更好促进产学研转化? 师永霞:我主要是带硕士生,他们毕业之后大多数都从事口岸卫生检疫,以及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或流行病学分析的工作。我在教学过程中,会提前告诉学生行业里需要做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通过哪些技术解决何种问题,让他们将实际应用和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同时,我也会和他们讲自己的日常工作,让他们了解口岸卫生检疫工作的重要性。 具体到实验室,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针对疫情之初国内生物安全防护屏障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全国首创性自主研发了集流调、采样、检测于一体的移动式生物安全方舱,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口岸疫情防控工作中。 南方周末:过去十年里你感受到了行业当中的哪些变化? 师永霞:首先,是法规上的重视,国家层面已经对生物安全工作立法。2021年4月15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标志着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其次,很明显的变化就是设备的国产化。早期,我们实验室的很多设备都依赖进口,但是,随着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对科研攻关的重视,生物医药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国产化设备。比如检测中常用的荧光定量PCR仪和测序仪等,都实现了国产化。 自然而然的,随着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加深,我们的各项检测技术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南方周末:未来的工作重点会是什么?有什么新的期待吗? 师永霞:我们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口岸新发、突发传染病检测和口岸传染病传播病媒生物监测。 要说有什么期待的话,我希望能够继续和其他科研团队开展更多跨领域跨学科合作,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检测力量,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口岸工作当中,为守卫国门生物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