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在我国的很多抗日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八路军战士们衣着简朴,在极端艰苦的生存环境下,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然而,虽然说是国共联合抗日,但无论是从武器装备还是后勤服装上,我党都远远比不上国民党军。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研究出更具"实用性"的东西,其中仅仅是八路军军帽上的两颗纽扣,也蕴含着非常高明之处。 那么,这两粒纽扣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它又为我党的战士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中国军装,历史渊源 服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小事,然而对于军人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军装不仅是战士们生活的用品,也是国家军事能力重要的形象,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组成部分。 军装既展示了军人的仪表,也成为各国军人的象征。长期以来,随着我国军装的多次改革,军装的发展也是历经了一个由品种单一,到品种多样化、功能综合性的演变过程。 近代以来,我国的第一套现代化军装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装,当时,地方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全国军队的服装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式,但是受西方列强对军队服装的影响,我国军队服装的样式也大致相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专门聘请苏联人按照苏军的服装,制造出了国民革民军的新式军装,这套军装要求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穿着相同的灰布色军服,以此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 然而,就在北伐战争顺利进行的时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却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破坏革命运动,致使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 1927年8月1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我党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运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彼时,由于起义部队大多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战士,所以在起义进行前夕,我党便决定让部队沿用原番号,身穿国民革命军服装,加系红领巾或者红丝带以示区别。 同年9月,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湖南湘赣边界爆发,这次参加起义的大部分都是农民自卫军和工农义勇军,大家穿的都是自己的便服,所以只能在臂上佩戴红布袖章进行区分。 一年以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两军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在井冈山时期时期,我党的部队还没有正规的制式服装,直到红军在江西宁冈县的一座老祠堂里,利用极其简陋的工具,建立起红军的第一个被服厂,中国工农红军才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 1929年,中央红军利用打土豪、分土地缴获的2万余元制作红军制式服装,军装、军帽、绑腿等都选用灰粗布,上衣为中山装,下衣为西装裤,衣领缀着一幅红布制成的平行四边形领章。 而红军的军帽则为列宁八角帽,帽身缀着红布五角星帽徽,干部与战士们的服装样式相同。红军的指战员们穿上崭新的军装,在长汀城南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红军第一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自制的军装。 此后,中国工农红军穿着这身军装,先后经历了五次反围剿,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直到我们挺进了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全中华民族,也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决定第二次与国民党展开合作,而中国工农红军和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和新编第四军。 到了这个时候,我军的服装样式再次改成与国民革命军相似的样式,左臂佩戴着长方形的"八路"或者"新四军"的臂章,服装颜色以草黄色为主,战士为四个贴袋,干部为两个贴袋和两个吊带,就连头顶也换下了五角形帽徽,改成了青天白日的帽徽。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也曾给八路军和新四军发放过一些制式服装,但是随着战争逐渐陷入僵持,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显露出丑恶嘴脸,多次与八路军、新四军制造摩擦冲突,两党关系时好时坏,国民党故意克扣我军粮饷,就连军装也让我军自己想办法制造。 艰苦环境,军帽扣子 彼时,日本人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也多次封锁我党的后勤物资来源,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一件完好的八路军军装缝缝补补穿了好几年,脚上的布鞋也是老百姓们自发制作的。 在敌人最猖獗的时候,我军的粮食补给都成问题,许多参军的新兵只能拿到一顶军帽就算入伍了。 为了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党中央在延安下大了大生产运动,全军的战士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即进行了艰苦的革命运动,又完成了生产自足的目的。 当时,我军本属于国民党军的战斗序列,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欺压,战士们纷纷摘下了头顶的青天白日帽徽,只留下了两颗扣子继续戴在头上。 关于这两颗扣子的作用,网上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人认为两颗纽扣像极了数字8,所以战士们才会自觉地留下两颗纽扣。另外一种人认为是两颗纽扣很美观,所以大家才会留下两颗纽扣。 然而事实上这两种议论声都是错的,准确来说这两颗扣子绝非无用之物,相反它们的作用非常巨大。 首先,我军主要的活动地点在北方,北方的气候十分寒冷,再加上我军的后勤物资匮乏,战士们到冬天打仗的时候,经常会被冻的两脸通红。裸露在外面的耳朵也遭了很大的罪。 而这两粒扣子一旦解开,战士们就能在帽子上找到两个帽檐,这些帽檐能够有效的帮助我军战士们抵挡寒风,保护大家的耳朵不受寒风侵袭。 其次,在战斗打响的时候,各种炮声和枪械声非常刺耳,许多战士在一场大战下来,耳朵都被震得有些发聋,所以这时候有一双耳帽,便能够充分地保护战士们的听觉,还能有效的提高我军在战场上的战斗力,让他们心无旁骛的投入作战。 而且在敌我双方交火的过程中,子弹碎片和炮弹横飞,有了耳帽也能在一定意义上,保护我军战士的头部,防止一些弹片划伤战士们的面部。 最后,由于我军经常会长途跋涉,部队在山地作战的次数极多,到了夏天的时候,各种蚊虫滋生,战士们打伏击一趴就是一天,一旦耳朵里跑进去小虫子,那么一个小小的晃动都可能被敌人发现。 这个时候有一双耳帽的保护,便能有效防止这样的现象诞生,即便是进入蚊虫相对较少的环境,只需把耳帽轻易收回纽扣即可,操作也非常的方便。 除此之外,对于为何是两颗扣子固定耳帽,而不是一颗扣子固定耳帽,我军的高级指战员也做出了解释,那就是为了防止一颗扣子突然掉落,进而导致耳帽整个脱落的现象。 "两粒扣"是一种极为实用的手段,展现了我党领导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的想法。 再次改革,中国军装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军的部队再次壮大,但是这时的服装样式和抗日战争时期没有任何不同。 一年以后,国共和谈破裂,内战一触即发,我军正式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原有的"八路军"、"新四军"臂章,各部队分别佩戴有标记好的番号勋章,军服的颜色也多呈土黄色。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接管了一批国民党军的军需工厂,部队的服装初步具备了统一生产和集体供应的条件。 1949年1月,中央军委后勤部下令,要求全军统一服装的样式,军服制定为草绿色棉平布中山装,胸前佩戴长方形部队徽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字样,头戴解放帽,帽徽为八一红五角星。 同年十月,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部队,就是穿着这样的军服雄赳赳气昂昂走过天安门广场,让世界都见识到中国军人的蓬勃气势。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渐从单一的陆军兵种发展为海、陆、空三大军种,根据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总后勤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对军服制式也进行了更深刻的研究,设计出了新的军服和帽徽。 彼时,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多次审定,最终批准了"五0"式军装的推广。这套新军装沿用了我党的中山服、布胸章、大帽檐等优点,更加利于部队的操练和作战。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央军委重新整编了部队,并实行了军衔制度,总后勤部担负起了军衔服装的设计研发工作。在这次军衔服装改革中,我国参考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服样式,结合我国自身服装的特点,经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严格审查,最终交由国务院量产生产。 1955年10月1日,在国庆节这一天,我军官兵穿着崭新的"五五式"军衔服装成功亮相,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新军装显得格外威武精神。"五五式"军装首次突破了单一的只是军装,把服装分成了礼服和常服两个部分,为战士们带来了更舒适的服装,也让我国军服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中国军人的服装越来越多样化,过去那种只有两个扣子的帽子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但是那段艰苦的岁月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两粒扣已经成为了历史,它代表的绝不仅仅是我军的智慧,也是无数中国军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