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及其前身华东野战军)在华东、中原战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战绩,淮海战役荡气回肠、渡江战役决战决胜,为赢得全国胜利立下了巨大功勋。 在第三野战军当中,一纵、四纵、六纵、九纵因实力最强、战绩最优,被誉为"四大主力",但令人感慨的是,这四支王牌部队均未能成建制保留下来。 一纵(20军)的英模部队:杨根思连 一纵、四纵、六纵是粟裕大将长期以来一直亲自指挥的部队,三个纵队司令员是粟裕手下最受信任的三员大将叶飞、陶勇、王必成。从新四军时期开始,"叶王陶"就在粟裕指挥下领兵作战,勇斗日寇,鏖战敌顽。进入解放战争,这三员大将及其领衔的各个纵队参加了粟裕指挥的历次重要战役,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1949年2月,一纵、四纵、六纵分别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23军、24军。 九纵是三野当中原山东八路军的代表,是"胶东子弟兵",长期由许世友将军指挥,许世友将军的忠勇性格和个人魅力很大地影响了这支部队的风格,使其善于攻坚、善打硬仗。继任纵队司令员聂凤智也是一名传奇将领,被誉为华东之虎。九纵强将铁军,既有"济南第一团",又有"渡江第一船"。 1949年2月,九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 抗美援朝时,20军、27军跟随九兵团入朝,长津湖战役首战旗开得胜,稳定战局壮军威。23军、24军后续入朝,23军"丁字山"阻击战使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因"继上甘岭之后最大的一次惨败"而遭解职,24军战士张桃芳32天时间毙伤敌人214人,创造朝鲜前线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被誉为志愿军第一神枪手。 征战多年,无论是国内战场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四支部队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第20军、23军、24军、27军都被保留下来,并改为陆军集团军。 但是在2003年的军改中,第23、24集团军被撤销番号,下属部队转隶其他集团军。2017年4月,第20、27集团军的军部也被裁撤,下属部队划转其他新组建的集团军。 虽然番号没了,军部被裁撤,但在军改后新成立的13个陆军集团军中,还是可以找到这四个军老部队血脉的,如:原23军的主力69师改为某合成旅,隶属第80集团军;原20军的58旅(杨根思连所在部队)、60旅(沙家浜部队),都转隶第83集团军;原24军的70旅,隶属第81集团军;原27军的235旅(济南第一团),转隶第71集团军。 24军英模部队:沙家浜连 三野的四大主力军被撤销,是他们后来表现得不够出色吗?我想并非如此。 每次裁军,军委和各军区都要经过一番综合考量,要通盘考虑部队历史、过往战绩、英模荣誉、红色血脉传承等多种因素,而且部队驻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曾经的23军驻扎在哈尔滨一带,隶属沈阳军区,但在沈阳军区内有39军、40军这样的四野王牌军,来自第二野战军的16军虽然也是东北地区的"外来户",但其军史显然比23军要悠久得多,而且作为冀鲁豫军区的传承者还有很大的历史代表性,23军显然难以竞争。 再比如24军,1955年起驻防在北京军区,但北京军区也是高手如林,不仅有38军这样的全军头等主力,还有65军这样的华北野战部队和"红一师"代表,同属三野的27军也在身旁,部队番号一直保留下来的难度显然要大不少。 27军英模部队:济南第一团 相比较之下,21军、26军、31军这三个第三野战军的后起之秀能延续下来,除了他们也具有相当的战斗力以外,驻防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比如21军,他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虽然番号排名靠前,但是过去战绩并不算太突出,如果一直留在华东地区,很有可能被裁撤。但是21军换防兰州军区后,缺少军级野战部队的兰州军区将21军作为主力培养使用,加上多种原因叠加,21军历经多次裁军和军改而巍然不动。 31军的情况也比较类似,自建国以后,31军就始终驻扎在福建,对外作战从没参与。无论过去是在福州军区还是后来在南京军区,福建这块地方都只有一个31军,这也让31军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可以专心筹划对台作战。 一支部队能否在军改中存续下来,除了尤为关键的整体实力以外,驻防地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否则这也难以解释,为何抗美援朝歼敌数第一的67军(济南军区)、对越反击战歼敌数第一的55军(广州军区),后来都被撤销了呢? 全军英雄模范,23军69师炮兵团参谋长苏宁 2017年4月,以原第21、26、31集团军的军部为主体,再加入其他新部队,分别重新调整组建了第76集团军、80集团军、73集团军,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三野老部队的历史传人。 但是过去的三野四大主力军,却只能在旅级部队中,去追寻老部队的血脉根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