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年前的今天(1868年1月3日),日本天皇睦仁(即明治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 ,废除幕府制度。这标志着改变日本,甚至改变亚洲的一场人类史上最成功的变革——明治维新拉开了序幕。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天皇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亲率文武百官在京都御所的正殿宣誓,揭示国是方针,发表《五条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论。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四、破除旧来陋习,秉承天地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张皇国基础。" 《五条御誓文》 明治维新中,经济上推动了财政统一,稳定了幕府后期严重负债的国家财政;并推行殖产兴业,掌握新式技术,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大幅提升。民风也为之一变,日本的人民开始吃牛肉喝牛奶、穿上西装,女性的权利也逐渐得到重视……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上,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弱国,一跃成为亚洲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并且参与主导了亚洲秩序。 中国:洋务运动 实际上,早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八年前,不论国力、军力都比当时日本强太多的中国清政府,就开始了中国式改革"洋务运动",逐渐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之路。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是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冰火两重天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几乎是同时发起的。而且两个国家发起这场运动的背景和目的,都非常相似。都是在面临外敌入侵,封建社会进入末期的时候,目的都是想进入工业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但结果各异! 短短几年后: 1893年,日本的出口交易额为1.7亿日元,进口额达到9000万日元,整体上已经有赶超大清的势头。 1893年,日本国内收入为8804万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一两银子约等于1.5日元,则在1893年,日本国内的收入就达到了5869万两白银,而此时清政府的国内收入是8867万两,一个小小的日本,它的国内收入预算只比大清少两千多万两。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经济总量上和大清的差距已经不算大,但是它的人口只有大清的1/10,可见它的人均GDP远在大清帝国之上。 为何日本成功而中国失败呢?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家行动,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仅只是一个小打小闹的士绅行动。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亲自领导,是一个国家性的大战略,是在全国推行的一场大改革。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只是由奕訢、李鸿章这样一些士绅阶层发起的运动,发起者夹在中间,并无全面的抉择权,同时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对此的态度并不支持。 李鸿章 单从两场改革在军事层面的反应来看。 日本明治维新在军事上的成果最主要的是日本现代海军的建立,同样洋务运动的最大成果也是海军,清朝末年的骄傲——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舰艇 日本举全国之力建设海军,其中天皇自己都省吃俭用,连续6年,每年从皇室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充作造舰费。而且还命令文武官员同样要连续六年上缴十分之一的薪酬。一看天皇贵胄都这样了,日本民间积极响应,仅半年,民间捐款就高达达203万日元。 而清朝呢?经费从来都捉襟见肘,加之政府派系林立,内斗严重,贪腐成风。户部尚书翁同龢与洋务派领袖李鸿章有私怨,结果,北洋水师六年没有拿到军费,折合人民币大约7亿多元。六年时间,北洋水师不但没有添加军舰,连炮弹都少的可怜,据说一些军舰上配备的穿甲弹只有一颗。 致使北洋水师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世界之后。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中的两国海军军费对比 当时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说的是江苏常熟的翁同龢。上联的意思是,宰相李鸿章家里肥了,可是天下人都瘦了。下联的意思是,翁家有粮食吃了,可是世间百姓家里的地却都荒芜了。 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吉野号 日本的明治维新深得民心 幕府时代的旧恶,让日本大名阶层、武士阶层、平民阶层都深恶痛疾,同时面对外来侵略也感同身受,明治维新的出台就是顺应了大多数阶层的意愿,同时天皇以身作则的极力支持推行。日本全国上下都目标明确:拥护维新、变法图强!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平民 日本武士阶层 而洋务运动呢?只是清朝少数觉醒了的精英推行的运动,在最终决策者眼里不过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政策,还上升不到变法。由于没有皇命,地主阶层和普通官员,依然是按照旧有的传统模式运行,普通的老百姓,则因为信息闭塞加之事不关己(洋务运动没有给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带来改变的希望),从不关心。 忙于权斗的清朝官员们 两者的目的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是对旧有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全方位的推倒重来。而清朝的洋务运动仅仅局限在军事领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就决定了两场改革的一场深入骨髓,一场流于形式。 民族工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两场改革面对民族工业的措施力度完全有别 先说日本 日本的明治政府除了自己大量出资创办新式企业之外,还大力扶持民间创办新式企业。1868—1885年间,政府除了直接投资近2亿日元率先创办交通、电信、采矿等基础产业之外,还设立基金资助民间兴办新式企业,民间兴办企业的热潮。工矿交通产业的企业数从1884年的583家、投资总额1194万日元,增至1892年的3065家、16378万日元。 1884年到1892年的短短八年间,日本的企业数增加了4.26倍,而资本数增加了12.72倍! 三井、三菱、古河、川崎、大仓、浅野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由此打下了基础。 日本工业萌芽 中国的清朝政府虽然也曾给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政府不仅要对这种支持资金收取像股本那样的"官利",而且还以此为由向企业索取数额巨大"报效"金,导致这些企业举步维艰。 清政府与日本两种社会变革推行的过程中,日本逐渐强大。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展现了对外扩张的野心,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对此,日本上下各界逐渐形成向中国扩张的意识。1887年,日本制定了《征讨清国策》,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进入准备阶段。此后的几十年,日本都是按照该计划的步骤在侵略中国。 而此时的李鸿章还在为着自己的地位及北约水师的军费"殚精竭虑"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蓄谋已久的日本联合舰队袭击了中国 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同时也宣告了清朝"洋务运动"的失败!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之后日本于1904年在日俄战争中打败当时的强国沙皇俄国,成功脱亚入欧,成为当时一流的世界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