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离富观桥北堍一箭之地,有一处老地方叫章家浜。 悠悠岁月,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古镇史上曾经的豪门之地章家浜已经逐渐淡出了同里人的记忆,要是再问起,估计那些八零后以及再后来的同里人没有几个知道它了。 谈起章家浜,老一辈的同里人都知道这个三面环水的地方过去曾一直是号称同里望族之一的金氏家族的聚居地盘,由此我常常会疑惑:按道理此处应该称为"金家浜"才是,一如镇上的"任家弄"、"范家埭"、"严家廊下"等等。也的确曾有有心人进入史料馆遍查档案史料,包括同里旧志等都没有查找到此方面详细的记载,只是从一些零星散落的文字资料里大致了解到,章家浜之前还有个旧称"船坊浜",后来有章氏一族在此开挖修筑,历经多年营造其房屋规模逐渐扩大,以及随着后代子孙的繁衍,章家也就顺理成章成了镇上的名门望族超大户人家,所以从此就有了章家浜的地名,至于这是哪朝哪代发生的事就暂时无从知晓了。当时章宅整个建筑占地约十亩,前后五进大院,可见其门户之显赫。章氏家族这段辉煌历史居然没有留下详细记载,真可谓"名不见经传",又让人不解。世事无常,若干年以后,由盛而衰, 章氏破落,最后把整个章宅转让给了金氏家族。 据史料记载,金氏祖上为安徽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金氏先辈金维翰(1627-1719)自汾港(莘塔)迁同里镇秜字圩章家浜,为同里金氏始迁祖。当初金氏买下时的章宅已经呈破败迹象,金氏及其后辈先后投入巨资大加修缮,尤其是到了第四代主人金廷烈(1712-1767,监生,清乾隆年间任澄海知县,擢南澳同知)金氏宅业进入最为鼎盛的时期。整个族群时有大小四个墙门,位于最中间也是最大的人称"直楞墙门",大墙门外两侧有青石狮子一对,门前立有双旗杆,隔开石板走道是一条联通外河、由东而西的河浜,筑有正对直楞墙门的停船码头,在第二道大门的门楣上方悬挂一匾额,蓝底鎏金竖书三个大字"大夫第",为什么取名大夫第?大夫是古代官阶名称,从五品官员。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 大夫第,一般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就是士大夫的门第,不是平民百姓的草庐。如同"进士第"、"翰林第"一样,都是一种身份的标榜、一个家庭的显赫。 此为资料图,非实景,供参阅 整个建筑像官衙般高出地面一米多,气派非凡。有一位出自直楞墙门的金氏直系后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经有过这样描述:"金松岑家在西墙门,我们家在直楞墙门。好婆小时候从南京回来是从南京放专门官船队直到直楞墙门码头下船上岸,排场气势大的不得了!" 何谓"直楞墙门?因它不是用通常的木板制作,而是用一根根粗圆木柱排列拼装而成,中间几根木柱镶嵌成一个圆形状用来装铁锁、天撑、地撑,作为整个府邸的第一道大门,故被当地人唤作"直楞墙门"。 在大墙门与二墙门之间的东西墙壁是插"狀元及第"、"肃静回避"等硬牌的地方,牌下有长木櫈,是当差们坐的,墙上还有长木钉,是当差们掛红(黑)威帽用的。二墙门内两边各有一排房子,供当差们居住。外面有小走廊,再向里是三墙门,石门框,门也很厚,门栓也嵌在墙里门。进了三墙门是一个长天井,约三十米左右,便是轿厅,是停轿子的地方。厅后还有门,进门是一个大天井,有篮球场大小。中间有石阶,上去是大厅,面积估计比大天井大。大厅后面是退堂,再是门,再是天井,然后是几进内厅了。内厅是住房用,最后是下房,佣人住的地方。最后是后门了。 上面介绍的仅仅是直楞墙门的纵向布局,只是这个墙门的正中走向,其实它里面的房子远不止这些,从进了三道门起在每个天井的东西两侧都有一门,每个门里就是一个院子,每个院子里面可以住一房人家,有一个大天井,种桂花树、种花草,如牡丹、芍药、菊花、置有荷花缸、金鱼缸等。 据记载,至1949年前后,章家浜金氏一族住宅共拥有房屋211间。 自从迁入同里章家浜后,这一支金氏就此子孙兴旺,家族发达,代有名人。比如近代有清末爱国志士、国学家、著名教育家和文学家金松岑(1873-1947)就是章家浜金氏第九代传人,他的教育事业就是从光绪二十五年在"大夫第"西墙门办私塾时开始的,当时许多曾经受他教诲的学生最终都成长为各界的杰出英才,如柳亚子、潘光旦、金国宝、严宝礼、费孝通、王绍鏊、范烟桥······,金家史上还有很多有影响力的社会精英名流,这里就按下不表。 话说光阴荏苒,章家浜金氏许多后人陆续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发展,余下的也开始搬离,20世纪50年代初,"大夫第"有一段时间曾经辟为农业中学,此后几年金宅开始被陆续拆除或改建,当然作为标志的"直楞墙门"等标榜私宅门面的建筑物首先要拆除的。先利用其位置处于镇郊,在此设立了一家化工厂。在我的记忆里,化工厂主要的产品是工业酒精和硫酸,每当进入厂区,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难闻的硫酸味,工人的外衣上几乎都有被硫酸腐蚀过的洞洞眼,厂区的空地上到处堆放着盛放硫酸用的各种形状的陶罐容器,附近地面上几乎寸草不生。而最让我产生害怕的是厂里的锅炉房,因为制造酒精和硫酸的过程都需要蒸汽,所以厂里备有专门的锅炉设备,但那时候的设备实在落后,其危险系数很高,曾经发生过多次锅炉爆炸事故,有一次爆炸甚至炉体的一部分被爆炸汽浪抛到了边上的河道里。有次路过锅炉间因好奇心起想进去看看,几个烧锅炉的工人就赶紧阻拦,还撩起内衣给我看他们因锅炉爆炸留在身上如蚯蚓般的累累疤痕,吓得我从此总是绕道而过。估计如此危险、污染严重、事故频出的行业让镇上领导也害怕,所以不几年这家化工厂就宣告关门大吉。 当时章家浜尚存的旧宅一角 化工厂关掉后,大部分员工都离开另谋生路去了,剩下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几间废弃的旧厂房里自发成立了一个"同里镇珍珠母小组",以图生产自救。起先他们生产的主要产品非常简单,就是把蚌壳经过加工变成粉末,即为"珍珠母"可作为一味中药,所以那个时候章家浜的河岸边到处都堆满了河蚌壳。尽管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但这个称为"小组"的微企毕竟用极其简陋的厂房和设备靠全体员工自己的辛勤努力在章家浜一隅成功地生存了下来,几年内出品的中药材品种新增了不少,比如半夏、杜血余、六神曲等等。后来珍珠母小组重新更名为同里化工厂,主要从事生产920农用激素、分子筛。又几年后整体并入了隔壁的石棉厂而告终,此为后话。 到1964年,由镇上的三家小型街道企业绣花厂、弹棉花社、复康布厂合并在章家浜余下的闲置房区又新成立了一家镇办企业:同里石棉生产合作社。全社职工共花了432个义务劳动日平整杂乱的土地、修缮破败的房屋才正式投入生产。最初的生产工艺是先把石棉原材经过轧花机弹制成絮状长约二尺的圆形石棉条,然后用手工纺车纺成单股石棉线,再用机器绞合成各种规格的石棉纺织线。这个石棉现在被公认为强致癌物质,但在当时的人们除了它加工时产生大量灰尘令人讨厌需要佩戴口罩防护外没有担心过其它的危害。厂里还常因为纺车和人手的不足经常把石棉条外发到社会上进行外包纺线,同里人称之为"摇石棉"。 新旧房共存时期的石棉厂 这个石棉生产合作社落户章家浜后,由此发端开启了近50年的辉煌创业之路,从最初的近乎原始手工式作坊一步步壮大发展。石棉产品也从单一品种发展到20多个,1970年企业升格为县属大集体并更名为"吴江石棉制品厂"。 老大门 8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视环保,企业把逐步淘汰危害健康的主要原材料石棉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88年实现全部转产新型建筑材料,企业也由此更名为"吴江新型建筑材料厂",其产品曾获得过部、省市级科技奖、产品奖等多种荣誉,生产的FC系列板材、防爆板、高架地板等畅销海内外。90年代初,升格为国家中型企业,厂名随之变更为"江苏爱富希新型建材公司","爱富希(FC)"则成为了著名商标。一幢幢现代化厂房替代了原来章家浜残存的那些老旧建筑物,占地也逐步向外扩展。 新西大门 90年代末企业改制浪潮袭来,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江苏爱富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挂牌,开始了新的篇章。 时间匆匆来到2016年,因为城镇建设的需要,爱富希公司被整体搬迁出了章家浜地区,不久之后偌大的厂区所有建筑物被夷为平地,站在空旷的废墟上注视它未免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关于章家浜过去的一切随之灰飞烟灭,仅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历代以来在这块颇为神奇的土地上轮番上演了一幕幕起起落落的精彩剧情遂告一段落。 2020年前后,据称有关部门正在重新规划要在章家浜原址建设一个现代化公交枢纽中心。 历史终将翻页,每一次都是全新起点的开始,犹如这辆刚从章家浜原址旁驶过的智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