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祖先,泽被子孙,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习惯,但周总理却不同,他不仅没有给祖先建墓立碑,就连自己也没有。 他说:"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 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 在周总理生前,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家人修建过任何陵墓,他还用各种方法把绍兴、淮安和重庆三处的祖坟平掉,让农民耕地使用,就连他自己,也不保留骨灰,不保留墓地。 "我死后,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在祖国各处。" 这就是伟大的周总理。不留骨灰第一人:周恩来 1975年12月,周总理在连续工作数周后,病情开始恶化,甚至进入了断断续续的昏迷状态,20日早上醒来,周总理让秘书打电话给负责台湾工作的罗青长,尽快去医院。 周总理的贴身秘书高振普回忆,这是周总理临终前牵挂的最后一个工作。直到1月7日这天,周总理表现异常,甚至对着大家说:"你们这么多人都来看我干什么,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志。" 不想,第二天早上,周总理病房的警报声突然响了起来,工作人员冲进去发现心电图已经成为了一条直线,医生们边抢救边痛哭,已经来不及了。 高振普说:"周总理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他走的是这么突然,李先念同志是得知消息后第一个赶到现场的,站在周总理的遗体前,他老泪纵横。" 周总理走了,邓大姐来到医院更是眼泪肆流,但她很坚强,眼睛里充满了悲伤,却仍然在为周总理的后事忙碌着,她当即安排了三件事: 第一,不准让老家的家属来北京,邓颖超说:"人已经走了,家属来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是浪费了一笔路费,还不如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这是对周总理最好的纪念。"她还交代说:"等我死的时候也不许他们来北京。" 第二,用自己的工资从广州定鲜花,在这几天,邓大姐要每天为周总理送一个花圈。当时北京的天气很冷,鲜花几乎没有地方可以买下,只能从广州空运。广州的同志得知是邓颖超买的,表示不收费,但邓颖超说:"这笔钱一定要付。"并要亲眼看到发票才放心。 第二,用自己的工资去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共买一个骨灰盒。当时高振普和赵炜等人赶到北京八宝山,但是骨灰盒多种多样,不知道该选哪个,有300的,有200的,最后高振普根据周总理生前喜欢的颜色买了一个便宜的。 给邓大姐作报告的时候,说不知道该选哪个,不料邓大姐含泪说:"骨灰盒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必要那么讲究的!"一句话,让高振普和赵炜震惊而感动。 当时另一方面,叶剑英和李先念等已经紧急召开会议,决定筹办周总理的后事,商量追悼会的日期等,邓颖超却紧急叫停。 原来,周总理在临终前曾对邓颖超留下三条遗嘱,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开追悼会,第三,不保留骨灰,撒在祖国各处。 邓颖超把这些话在会议上说完后,全场震惊,很快便有了反对的声音:"这是我们最爱的周总理,这种先例怎么能用在周总理身上呢,坚决不行!" 不开追悼会,大家怎么和周总理告别呢,不保留骨灰,后人去哪里扫墓呢?事情到了这里,就僵住了,无奈之下,大家只能请示毛主席。 毛主席此时也病重,他和周总理风雨同舟几十年,是战友更是知己,毛主席知道周总理的想法,知道他的精神,毛主席最后批示:"追悼会照常开,骨灰问题,遵循总理生前遗愿。" 就这样,周总理成为了不保留骨灰第一人,大家得知这个消息后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邓颖超抱着爱人的骨灰泣不成声,十里长街,人海如潮,真如同一条泪河,邓颖超说:"我得知毛主席批评了不保留骨灰的请求,很是高兴,因为总理交代我的事情,我终于完成了。" 邓颖超说:"撒骨灰这个任务十分重要,一定要保密,不能让群众发现,以免成为了后人纪念的地方。" 最后,根据邓颖超的要求,工作人员决定把骨灰分成四份,撒在祖国四个地方,并且在晚上进行抛撒,整个任务严格保密。 1976年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结束后,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高振普等四位同志带着骨灰登上了飞机。 多年以后,这个秘密才被公开,高振普说,这四个地方对于周总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意义重大的。 三个省份,四个地方,永久的告别 第一个地方:北京 周总理的第一份骨灰洒在了北京首都的上空,因为这里是周总理革命开始的地方。 1918年,刚刚从海外留学回来度假的周恩来,来到了北京,把父亲也接到了北京,在这里生活了很久。 当时陈独秀和李大钊先生在全国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周恩来也专门去北大拜访了陈独秀,尤其是在五四运动期间,他多次在北京和天津之间往返,点燃了自己的革命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担任国家要职长达20多年,他和首都人们情深似海,就拿北京的十大建筑来说,都包含了周总理巨大的心血。 兴建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还有很多的街边牌坊等,北京每一个重大建筑都渗透着他的心血。 当然,北京也是周总理后半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自从陪伴毛主席来到北京,周总理就投入到了日理万机的工作中,在长达20多年的工作岗位上,周总理在北京会见了众多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这里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同样是在北京,他关心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和北京市民有着血肉深情,把他的第一把骨灰洒在这里,就是希望和首都人民心连心,一起见证新中国的变迁。 第二个地方:北京密云水库 按照周总理生前的要求,他的第二把骨灰撒在了北京市密云水库上空。这是因为,周总理生前曾为密云水库耗费了大量精力。 北平解放后,毛主席刚到这里就发现喝一口水都十分困难,周总理进过调查才发现,北京这个地方极其缺水,唯一供给北京市民的只有城西的玉泉山一带,每年的水排放量不过3000万立方米,结合北京市民的用水需求,根本供不应求。 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被定为了首都,日后这里的市民必然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较大的供水量,市民的生活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周总理虽然日理万机,但还是抽出一部分时间,专门督促此事,甚至亲自上阵把关,遇到较大的困难时,他还专门带着国务院的机关人员去水库上参加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几年,周总理先后主持了关于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和密云水库等工作,其中规模最大的密云水库周总理耗费的精力最多。 从1958年开始,周总理就着重开始里周边拆迁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就把周边近5万居民进行了合理安置。 密云水库位于密云区城北13公里处,在燕山的丘陵之中,距离北京有100多公里,整个水库大坝横跨潮河和白河,这样大的工程如果出现了一点差错,后果极其严重。 而周总理,每次遇到大雨天气,他都亲自到现场监督,并指导施工,他告诫工人们,决不允许一点偷工减料,要对北京市民负责,如果这里的大坝坍塌,那北京市民的衣服就被打湿了。 "打湿"一词包含着多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个水库也终于在1960年建设完毕,3000多万立方的工程量,在当时是举国震惊的。 1974年,密云水库蓄水水位达到了153米,是自水库建成后水位最高的一年,周总理当时病重,依然对水库的安危着想。 唐山大地震后,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水下砂砾石坝坡保护层液化滑脱,工作人员马上对大坝进行了加固,因为这是周总理的心血,更是北京市民生命财产的保障线。 所以,周总理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在这里,包含了多少对北京市民的感情。 第三处:天津 对于周总理来说,天津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个是他青年时期开始闹革命的地方,第二个意义是他和爱人邓颖超相识的地方。 1913年春天,伯父周贻赓从沈阳调到天津工作,周恩来也跟随伯父来到了天津,并考入了天津南开大学。 也正是在这所大学,周恩来学习到了很多开明思想,并且组织了进步革命团体"觉悟社",打开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门,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周恩来已经在天津的学生界小有名气,在一次青年团体的演讲中,他认识了一个十分优秀的女孩子,那就是邓颖超,虽只有一面之缘,但是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 | 青年周恩来和邓颖超 一年后,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邓颖超在天津突然收到了周恩来从异国他乡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上面除了画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外,还有一句话: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邓颖超明白,这是周恩来的表白信。 不到20岁的邓颖超为了回应周恩来,给他织了一件毛衣,在领口上绣了几个大字:给你温暖,小超。 没有想到,"小超"这个称呼,被周恩来叫了一辈子。 等到周恩来回国以后,邓颖超生死相随,从艰苦的长征,到寒冷的陕北,再到革命胜利后的北京,邓颖超一直是形影相随,忠贞不渝。 图 | 长征后的周恩来和邓颖超 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雀东南飞》里也说,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就是这般,让每个人都羡慕不已,天津不仅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也是爱情萌生最美的地方。 第四处:山东 周总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撒在了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 这个地方对于周总理来说意义重大。 实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把骨灰撒在这里,有想要报答母亲的含义。 周总理和母亲的感情是很深的,在天津时,朱总理曾写过一篇《念娘文》,虽然现在已经找不到其中的章节,但可以体会出他对母亲深深的爱。 少年时期,刚12岁的周恩来就离开家乡,开始了求学探索革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他工作繁忙,很少可以抽出空来回故乡看看,等到家乡人来到北京办事,周总理才抽空热情接待。 真是应了那句话"想来母亲坟前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亲恩未报。" 周总理抱有遗憾,希望有朝一日报答母亲,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只能死后把骨灰撒在母亲河。 据周总理的警卫王还寿回忆,周总理曾在1948年渡黄河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相信你们把我们送到了母亲的怀抱。"这证明了在周总理心中,黄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一提的是,周总理逝世多年后,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被揭开后,罗青长同志坦言,周总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撒在黄河入海口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周总理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在周总理的生前,他和毛主席一样,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从1959年第一批特赦国民党战犯开始,周总理就做了大量的工作,每特赦一批,周总理都会亲自接待,并让他们做祖国统一方面的工作。 在这方面,周总理也是付出了很多,把骨灰撒到这里,他也是想和对岸的同胞心连心,期盼早日统一。西花厅的主人走了 周总理逝世后,邓颖超一直住在西花厅,她常常说:"我真后悔,他住在医院时没有找机会和他合影留念!也后悔在他病重时,我没有住在医院里陪伴他,我本来应该也住在医院里!" 开追悼会那天,邓颖超抱着周总理的骨灰,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脸上的泪水基本不受控制,已经年过半百的她,就这样伤心欲绝。 很多老一辈前辈都上去安慰她,她对秘书赵炜说:"周总理的骨灰盒不要丢掉,等我死了,也用这个骨灰盒。" 赵炜陪伴邓颖超夫妇几十年了,她还是含泪答应了。 1988年,邓颖超整整84岁了,那年春天,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一院,邓颖超站在海棠树下,睹物思人。 她依稀记得,那是他们结婚周年纪念日,孩子们非要给他们拍照,周总理下班回来,就应了孩子们的要求,和邓颖超在海棠树下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 如今,西花厅的男主人走了,邓颖超抚花思人,写下了一篇难忘的文章,她写道: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又开,男主人走了,女主人也走了。 1992年7月11日6点55分,邓颖超也轻轻地闭上了双眼,她在生前,曾对秘书和孩子们立下了遗嘱,自己的后事和周总理一样,不搞追悼会,不保留骨灰。 党中央的领导得知此消息后,尊重邓颖超生前的决定,只在西花厅设立了一个简单的灵堂,接受群众的吊唁。 而来送别邓颖超的同志络绎不绝,按照邓颖超生前的要求,她希望自己的遗体可以送到医学实验室解剖,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火化结束后,秘书赵炜和周总理的侄女等人,抱着邓颖超的骨灰登上了一艘轮船,为了保密不惊动群众,赵炜很是小心。 在天津海河附近,赵炜轻轻地把邓颖超的骨灰撒了下去,她哭着说道:"大姐,再见了。" 从1965年开始,赵炜就陪伴在邓大姐身边,两人之间虽不是亲人却胜似母子,一句"永别了"让在场的人泪目了。 周总理曾说:"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这是多么让人羡慕和感动的爱情,他们不仅是心心相印的伴侣,更是风雨同舟的战友。 一如他们在家书中写的那样:望你珍摄,吻你万千。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周总理,全国人们永远敬爱和怀念,虽然他没有留下骨灰,没有留下墓碑,但他高风亮节一生为国为民的丰碑永远树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