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静一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丝绸,裁剪出飘逸优雅的汉服。如今,汉服迎来了一股复兴的热潮,穿上各式汉服的靓男美女走街串巷时频频引人注目。 然而对古人而言,穿衣却有着许多规矩。 中国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通过千百年来飘荡的衣袂,我们能略窥古代礼仪与制度的冰山一角,重新发现服饰与文明之间的深层联系。 01 从历史深处走出的衣冠文明 《周易·系辞下》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我们的祖先用"衣裳"记述了中华文明的开始。 《尚书正义》对"华夏"二字注曰:"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无独有偶,《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华服之美,谓之华。" 可见,从很早的时候起,服饰便与中华文明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我国古代统治者按身份尊卑规定服饰,使衣冠服饰各有等差,在西周时就形成了趋于完善的冠服制度。 周礼在从各方面规范等级制度的同时,对服饰也作了详细的规定。 从此,古人的服饰逐渐染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 总之,古人能穿什么,不能穿什么,都取决于地位和身份。 后来,历朝历代不断对冠服制度进行补充,打破了 "礼不下庶人"的原则,连平民穿什么也纳 入 了管理。最终服饰成了 "昭名分,辨等威"的手段。 正如贾谊《新书 · 服疑》所言, "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古人穿在身上的不仅仅是遮体、保暖、装饰的衣物,更是古代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 从上至下尊卑有别,社会秩序井然。 此外,服饰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 《论语·宪问》中,孔子评论管仲时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被",通"披"。 在古人的认知中,"披发左衽"意味着野蛮落后,而"束发右衽"则代表着文明开化。 后来,"衣冠"特指士大夫阶层的穿戴,也用来指代士大夫、官绅。而"衣簪""缨簪"常用来指代名门显贵之家及其后代。 在世界几大古文明中,服饰演变成文明代名词的,中华文明堪称独一无二了。 02 穿衣服是件生死攸关的大事 古代统治者不仅通过衣服的款式、用料区分贵贱,还通过颜色来"明贵贱"。而"改正朔、易服色"往往也是改朝换代之后皇帝立即要做的一件事。 古人以颜色区分贵贱源于五行思想,至隋唐时发展出一套成熟的"服色制度",详细规定了什么品阶的官员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以《旧唐书·與服志》的记载为例,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制: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庶人并铜铁带。" 可见,就算是浪漫开放的唐朝,服饰上的"规矩"也是沉重的。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云"座中位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由"青衫"可见白居易被贬后官阶之低微。 宋代汪洙《神童诗》有"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其中红色、紫色就是高品级官员服饰的用色,而紫色又比红色尊贵。 那么,无官无品的平头百姓穿什么呢?"往来无白丁"中的"白"就是平头百姓的服饰色。 没有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也只能穿"白"袍。"白"指棉麻制品的本色,未染色的布在自己种田自己织布的封建社会是很容易得到的。 另一方面,未经染色的"白",与没有官职的庶民身份不谋而合。除了白色,老百姓还能穿黑色。 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记载:"举人听服皂,公吏、士商、技术通服皂白。""皂"者,黑也。古代有"皂奴"一称,指的是衙役、捕快等底层官差。 至于衣服上绣什么图案,更是大有讲究。 明清时,官员袍子上有一块或圆或方的精美刺绣,叫"补子"。补子上绣什么图案即代表什么身份。在明代,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即文禽武兽。 我们悉的成语"衣冠禽兽"就源于此。现如今,我们用这个成语比喻那些道德败坏、行为卑劣的人。 其实"衣冠禽兽"中的"禽兽"可不一般,它们曾是那些位列朝堂的官员非凡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服饰金字塔的底端是简单的黑、白,往上颜色渐渐丰富多彩,花纹渐渐绚烂。 最终,黄色在龙飞凤舞的华美刺绣的衬托下,站立在金字塔的顶端。这便是古代服饰上的规矩折射出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历朝历代把"以下僭上"视为大忌,在服饰上"僭越"是要丢掉小命的。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 《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崔氏不过穿着华丽的衣物,恰巧被登上铜雀台的曹操望见。曹操一句"以违制命"便把她赐死了。 明清时,服饰制度比从前更严苛,有不少人因服饰"越"而被杀头。 雍正皇帝的宠臣年羹尧被赐死,其罪状中便列有:"用鹅黄小刀荷包,擅穿四衩衣服,衣服具用黄包袱……" 可见,古人穿上身的衣物,远不如影视剧中那般自由随意。毕竟事关生死,对他们而言,这些华美的衣服可有些沉甸甸的了。 03 衣冠周正与"君子人格" 《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在孔子看来,君子"正其衣冠"是十分重要的。衣冠周正,目不斜视,使人肃然起敬。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而通过服饰所展现的一个人的仪容和风度,也是"君子"必备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说起儒家弟子与衣冠,就不得不提到子路结缨而亡的故事。子路先在鲁国当官,后来去了卫国,做了大夫孔悝的"家宰"。 据《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孔悝的母亲伯姬暗中谋划,帮助自己早年间出逃的弟弟——太子蒯聩回到卫国,并意图立他为卫国国君。 孔悝被伯姬和蒯聩胁迫,子路听闻有动乱,急忙赶去解救孔悝。子路从容不迫,先对蒯聩说: "太子哪里用得着孔悝?杀了他,也一定有人接替他。" 接着又说: "太子缺乏勇气,要是放火烧台,烧到一半一定会放了孔叔。" 蒯 聩害怕了,他命人以戈攻击子路。 在激烈的打斗中,子路系冠的缨带被割断。 在这生死关头,铭记君子当衣冠周正的子路,对敌人道 : "君子死,冠不免。"他放下武器,重新结好缨带,从容赴死。 子路并非死于不知变通,他本可以选择不置身其中,避开这场灾祸。 但他因为自己是孔悝的家臣的缘故,便前去尽自己的义务,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他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子路执着的不仅仅是那一一顶冠和君子的仪容,而是自己"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理想,以及君子人格和君子的价值观。 对儒门子弟而言,衣冠不整,君子是要引为耻的。 在古代,"敛衽而后进见"(整理衣领后再拜见)是一种礼仪。 在今天,衣着得体整洁,同样十分重要,这不仅展现的是人的仪容风度,风座,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虽然古人的服饰已成为过去,但与服饰相关的文化和礼仪,早已被文明所吸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完- 图源| 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