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手握大量现金的人,会开始睡不着觉?有3个现实原因
导语
美联储为了促进美元回流连续加息,不仅美国投资者们奔着高利息减少境外投资、增加资金储蓄,连美国原本没有什么储蓄意识的普通人也开始有了储蓄的冲动,财富的趋利而动表现得淋漓尽。
但对于传统储蓄大国的中国来说,2022年,手里握有大量现金存款的人,可能会开始"睡不着觉"了,这是为什么呢?
与美国靠着高利息吸引储户存款不同,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自觉性是很高的。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我国国民储蓄几乎是连年增长,尤其是在疫情爆发之后国民储蓄的意识变得更为强烈。根据数据统计,仅2022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的储蓄额就已经达到了112.83万亿,人均储蓄额达到了7.99万元。
很显然我国老百姓将更多的现金存入到了银行当中,让银行存款的额度不断累积增加。而这种做法能够让人们有一定的"备用金",应付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存钱原本是一件令人安心的事,但也有很多人因为存钱而睡不着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储蓄激增是好是坏?万事都有两面性
早有经济学家作出分析,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额正在逐年累计增长,甚至出现了部分阶段的储蓄激增状况,看似是有了大量的资金流入到银行当中,但到底是好是坏却应该从两面来看。
首先导致储蓄激增的原因是因为疫情的反反复复,很多家庭受此影响因停工、居家隔离而短暂的失去了赚钱的能力,收入出现波动,变得极为不稳定。如果不能做到手有余钱,往往会在突发状况出现时陷入窘迫,这也是很多人勒紧裤腰带将更多钱放入银行的原因。
另外近两年投资市场也出现了极大波动,很多原本将钱放在股市、基金市场、楼市当中的人,也开始逐步的变现、套现,把钱放入更为稳妥的银行储蓄账户,免得因为投资波动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损失。
从表面上看大家的钱都变得安全了,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却着实对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产生了影响。当全民"节流",商业、工业、金融业都在不断受到波及,人们手中的现金流通也开始变得缓慢。各地不断发购物券来刺激消费,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归根结底,人们对于财富的充足度并不自信,甚至是手里握着大把的现金也仍然无法做到高枕无忧。
现金不等同于"安全感",存款不能做"定心丸"
对于没有存款能力的人而言,那些银行账户当中躺着大量存款的人应当是过得自在又舒心的,但真正拥有大量现金存款的人却往往没有那么浓厚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让这部分人"睡不着觉",甚至是为钱而焦虑呢?分析下来无非三点原因:
一、通货膨胀让存款变得"不值钱"
美国不断加印钞票,妄图利用美元国际货币身份来分担及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也使得全球各国或多或少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甚至出现了货币贬值。
就以当前的日本为例,货币贬值速度极快,令很多日本民众抱怨连连。实际上在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多把钱存入银行的储户,担心的是银行给的利息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让钱变得"不值钱",而有越多存款的人越担心这一问题的发生。
二、收益变少,钱生钱速度变慢
由于近两年经济形势格外严峻,资本市场也迎来了"地震潮",很多普通投资者不愿意成为资本竞争之下的牺牲品,于是将放置于理财账户当中的资金大量套现拿出,放在了更为安全的储蓄账户之中。
原本能带来高于储蓄利息收益的本金,如今只能安静的躺在储蓄账户当中等待微不足道的利息,收益变少了,钱生钱的速度变慢了,那些拥有大量资金的人自然觉得财富安全感变少。
三、物价上涨,收入不稳定
受到国内外各类因素的影响,近两年物价上涨的速度变得更快,而与此同时对应的是大众工作收入的不稳定,很多人即便是银行当中躺着大量的存款,也仍然会有诸多担忧。毕竟谁也不想轻易地"动老本",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现金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当中。
结语
归根结底,当前的经济形势过于严峻,疫情影响之下大家的生活都存在一定的波动和动荡,人们无法在现金存款当中找到安心感,尤其是那些有负债、没存款的家庭。虽然说手握现金"睡不着觉"有些矫情,但一直以来未雨绸缪的思维就根植于中国老百姓的意识当中,因此有些焦虑情绪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生活往往很难在焦虑中找到快乐,还是希望更多的人放下因财富而生的焦虑,更快乐地活着。大家是否也这样觉得呢?
今日话题:今年起,手握大量现金的人,会开始"睡不着觉"?有3个现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