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朝野的"二皇帝"—-和珅 贪官和珅 乾隆帝是一代明君,虽然他缔造了辉煌盛世,但也因宠信一代巨贪和珅而埋下了使帝国走向下坡路的伏笔。以乾隆帝之英明却能够容忍劣迹斑斑的和珅长达20多年,是君臣相得,还是另有隐情?和珅又是凭借什么得到皇帝非同寻常的信赖并且屡告不倒? 八旗才俊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原名善保,钮祜禄氏,入学后改名为和珅。关于和珅的早年生活,《清史稿》的记载相当简略,只记载他"少贫无藉,为文生员",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和 出身贫穷低微,是地位低下的内务府包衣(即奴仆)。其实此说并不确切,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保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官至八旗副都统,至乾隆时兼任福建都统。史书之所以说和珅少贫无藉,有可能是因为和珅的父亲常保身为武将,常年征战在外,家里没有什么产业。乾隆二十五年(1760),常保病逝,家境顿时陷于窘迫。当时和珅年龄尚幼,还没到领兵饷的年纪,为了维持家计,他只好带着家中的仆人四处借钱,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幼年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和遭受的世间冷暖,成为了和不断向上爬的动力,也是他无止境的贪欲的根源。 和珅天资聪明,过目不忘,不仅能熟读"四书五经",而且书法出色,他的满文、蒙古文、藏文和骑射也相当不错,这为他日后飞黄腾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乾隆三十二年(1767),18岁的和 与英廉的孙女冯氏成婚。英廉原姓冯,内务府包衣汉军镶黄旗人,历任内务府大臣、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冯氏自幼失去双亲,英廉将孙女视为掌上明珠,一心想为她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和珅没有一官半职,又家境窘迫,然而英廉慧眼识英才,看准这个八旗才俊必定有出头之日,便主动将孙女嫁给了他。后来的事实证明,英廉确实是有眼力的。冯氏带来的嫁妆不仅有当时和珅急需的钱财和英廉在官场上的关系,还有和珅缺乏的家庭温暖。冯氏善良体贴,对和珅关心备至,两人成婚后,夫妻恩爱,一生中互敬互爱。嘉庆三年(1798),冯氏去世,和珅伤心欲绝,为亡妻连作六首悼亡诗。 把握机遇,平步青云 乾隆三十四年(1769),和珅袭承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次年,他参加顺天府乡试,结果名落孙山。乾隆三十七年(1772),和珅被授为三等侍卫,在粘杆处当差。粘杆处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有接近皇帝的机会,从而给和 提供了通往权力之巅的道路。粘杆处侍卫众多,三等侍卫只不过是个低等侍卫,和珅是通过什么机会接触乾隆帝并获得他的赏识的呢?关于这个关键问题,根据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帝出巡,和珅随驾出宫。乾隆帝在舆中阅读奏报,得知有要犯脱逃,心中微怒,吟诵《论语》中"虎兕出于柙"一句,侍卫们不知何意,茫然无所对。唯有和珅迅速对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意思是管理者应当负责。乾隆帝听了很高兴,问和珅:"读过《论语》? "和珅答道:"读过。"乾隆帝又问家世、年岁,和珅一一奏对。乾隆帝见他仪度俊雅、声音清亮、动作敏捷,十分赞赏,从此对他恩宠日隆。 另一种说法是乾隆帝驾幸山东时,喜欢乘坐一种骡子驾驭的小车,速度如飞。一日,碰巧和珅跟班,或许是闲来无事,乾隆帝便跟和珅闲聊起来。乾隆帝问和珅是什么出身。和珅答道他曾是咸安宫的学生。乾隆帝又问他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和珅说曾参加过,不过没有考中。乾隆帝让他背出当初写的那篇文章。和珅一边跟着骡车行走一边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文章。乾隆说道:"你这篇文章是可以中选的。"这次偶然的谈话,便成为和珅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野史中还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说和珅是雍正帝一个妃子的转世,与乾隆帝有一世之约。当初乾隆帝当皇子时,一日经过后宫,看到一个年轻的妃子在对镜梳妆打扮,模样惹人怜爱。乾隆帝玩心顿起,悄悄走过去捂住妃子的眼睛。妃子大受惊吓,顺手抓起梳子往后扔去,正中乾隆帝的额头。妃子转头后见是皇子,吓得发抖,乾隆帝好生安慰一番,发誓不对外人讲。谁知皇太后看到乾隆帝额头上的伤痕后,逼问出了缘由,当即大怒,赐死妃子。乾隆帝悔恨交加,返回妃子的住处。此时妃子还有最后一口气,乾隆帝指染朱砂,在妃子的后颈上印下痕迹,以求来世相见,弥补他犯下的错误。几十年后,乾隆帝偶然看到和珅,觉得似曾相识,仔细回想之下,忆起和珅的容貌跟那个死去的妃子相似。他密召和珅觐见,令他靠近御座,俯视其颈,发现上面有个隐约的朱色指痕,始知和珅原来是妃子的转世,从此对他倍加宠爱。这个故事不过是民间野史,不过从中隐约透露出乾隆帝与和珅特殊的关系,清代男风盛行,乾隆帝心喜和 年轻俊秀,对他有异样的好感也不无可能。 从此,和珅官运亨通,扶摇直上。其官阶之高,兼职之多,权势之大,为历代所罕有。 如此宠爱为哪般 和珅头脑聪明,办事干练,虽然没有中过举,但才识过人,通晓多民族语言,能用藏、蒙古等文字撰写谕旨。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珅领旨远赴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他一到云南,首先审问李侍尧的管家,取得李侍尧贪污的证据,以此迫使李侍尧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帝下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办得迅速漂亮。 和珅还是个出色的外交人才,从乾隆四十五年起,他兼任理藩院尚书,利用精通多种语言的优势,将各种民族事务处理得妥妥当当。他还先后接待过朝鲜、英国、安南等国的使者,展现出了优秀的外交才华。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来华,和珅全权接待,他不卑不亢,既热情有礼,又不失泱泱大国的风范,给马戛尔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珅虽然精明能干,但朝中比他能干的大臣却也不少,论才华,和珅略有文采,但远谈不上是学富五车;论政绩,和珅也没有太大的作为;论武略,和珅更是浅疏。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撒拉尔回民领袖苏四十三起义,乾隆帝令和珅与大学士阿桂奉旨统军征剿。阿桂正在督办河工,和珅先行,企图在阿桂到来之前镇压起义,独吞功劳。谁知他布置失措,大败而归。阿桂赶赴阵前,才挽回局势。 即便如此,乾隆帝对和珅的宠信仍是有增无减,20多年经久不衰。如乾隆四十六年镇压甘肃回民起义一事,局势刚刚扭转,乾隆帝便将和珅调回来,由阿桂一人负责。他对阿桂毫无赏赐,反而对办事失当的和珅大加封赏。乾隆四十八年(1783),甘肃回民起义被镇压,乾隆帝将功劳全记在和 账下,封和珅为一等男爵。 和珅靠什么赢得了乾隆帝的如此宠信?只有两个字:媚上。乾隆帝爱好书法,和珅刻意学习乾隆帝的书法,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乾隆帝的许多诗匾题字都是和珅代笔的。和珅记忆力极强,反应敏捷,无论乾隆帝问什么,都能够对答如流,他还下苦工夫研究诗律,迎合乾隆帝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对的爱好。此外,和珅擅长逢迎,时刻揣摩圣意,事事能先乾隆帝之所想,但从来不会自作主张,表现出比皇帝更为聪明的样子。他还善于敛财以供皇帝挥霍,创设了"议罪银",让有过失的官员以交纳罚银来代替处罚,这些钱不入国库,而是交到内务府,成为乾隆帝的个人金库。 贪而不倒 和珅是有清一代最大的贪官,他生财有道,主要靠四种手段积累财富。 第一种手段是受贿。和珅是乾隆帝面前的红人,他向皇帝说一句话,抵过别人说万句,而且他身兼数职,是许多部门的顶头上司,在人事调动上有发言权。因此,向他行贿的官员难以数计,而他一向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第二种手段是贪污。和珅兼任着许多富得流油的肥缺,从中克扣公款不知多少。 第三种手段是向百官勒索。从32岁起,和珅担任吏部尚书,吏部是掌管人事的部门,凡是职务调动都需要经过他的批准。和 是雁过拔毛,向文武百官敲诈。 第四种手段是商业经营。和珅颇有经济头脑,也不像其他官员一样耻于与商人为伍,他不仅亲近商人,还当起了商人,开当铺、古玩铺、瓷器店、粮店、弓箭铺等,几乎各行各业都有他的投资参与。 和珅贪得无厌,朝中大臣多次弹劾,但都被他用计谋给掩饰过去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御史曹锡宝参劾和珅家人刘全,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上奏之前,其奏折内容被同乡泄露。和珅得知后,事先根据内容做好准备,在乾隆帝面前对答如流,曹锡宝反而被革职留用。内阁学士尹壮图弹劾各省大臣亏空公款,导致库存银两不足,乾隆帝派尹壮图和户部侍郎庆成到地方核查。庆成受和珅指使,每到一处即拖延时间,让官员有机会互相借钱填补亏空,以致尹壮图因"污蔑"大臣丢了官。 和珅屡告不倒,靠的自然是他的后台乾隆帝。他深知,只要牢牢地靠上了皇帝这棵参天大树,谁参也参不倒。其实,对于他的所作所为,乾隆帝也不是完全被蒙在鼓里,多少有所察觉。乾隆四十七年(1782),和珅办理甘肃镇迪道巴彦岱受贿徇私一案时,因为重罪轻判,受到降三级留任的处分,其后,和珅又因失察、包庇贪官等罪名受到降职或调任。然而每次处分不久,和珅都很快官复原职。和珅贪欲膨胀,成为一代巨贪,与乾隆帝的包庇不无关系。而乾隆帝之所以包庇和珅,一来是宠信他,二来和珅所聚敛的财富,有一部分是供皇帝享用的,所以乾隆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巨鳄大贪的末日 乾隆帝退位后,仍然以训政的名义掌握大权。此时他已经上了年纪,又患上了健忘症,对和珅更加依赖。对仍掌控实权的太上皇,和珅倍加奉承,对嘉庆帝,他则采取了讨好又限制的策略。他一边向嘉庆帝献殷勤,另一边又在其身边安插耳目,并不时向乾隆帝告状。嘉庆元年(1796),乾隆帝召嘉庆帝的老师朱回京,升任大学士。嘉庆帝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向乾隆帝告状,说嘉庆帝施恩臣属,把太上皇对朱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结果朱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嘉庆帝吃了许多次亏,对和 恨之入骨。 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明智地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政策,一边紧盯和珅的所作所为,一边在表面上对和珅极度信任,稳住了和珅。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帝崩于养心殿。嘉庆帝在办理丧事期间便迫不及待地对和珅开刀,他首先解除了和珅同伙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并令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斩断和珅的羽翼。其次,他暗示大臣上奏弹劾和珅。正月初五,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经过迅速的调查审理后,初八,嘉庆帝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十八日,嘉庆帝宣布和珅犯下20条大罪,罪该凌迟处死,考虑到和珅是先帝的重臣,为了朝廷体面,赐他自裁。当天,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赐他白绫一条。和 自知死罪难免,悬梁自尽。 为了安抚人心,嘉庆帝只对和珅的主要党羽给予了处分,其他由和珅保举升官者或给贿赂和珅者,概不追究。在短短的15天内,嘉庆帝迅速惩治了和,干净利索,宽严适当。 和珅被抄家时,抄出了多少财产?关于这个问题,说法不定,甚至出入很大。据说单单是抄家时,便抄出了藏金8万多两,地窖藏银100万两,1000两重的银元宝500个,金元宝100个。除此之外,和珅还有银号10处,当铺10处,以及难以估价的房产、珠宝、玉器、古玩、皮草等。和珅的财产共分为109类,其中有83类未曾估价。其总家产折合白银,有的说约10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有的说达到了8亿两,而当时清朝国库总收入仅为7000万两。和珅财产的数量和流向至今仍然未能弄清,其中应该有大部分落入嘉庆帝私囊,于是民间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