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走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不知不觉中,步履已经踏入了秋天的地界,白天的燥热彷佛还给人以夏天并没有结束的错觉,而夜晚的习习凉风却暗示着秋天的悄然而至,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阶下石板缝里蟋蟀的悲鸣,秋霜在月下布满山谷,金黄的初秋温柔地抚慰大地,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淡淡的桂香,像是秘而不宣的季节限定。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秋分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秋分之后,万物都将收藏、聚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气候做准备。两个多月之后,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带着刺骨的寒意,横扫大半个北方,那些炫耀了大半年的元素----温暖、雨水、鲜花、绿叶,都静悄悄地收敛了锋芒,让位于干冷、阴沉、尘土、褐色,那些漂浮在空中的一抹淡淡的半透明的雾气,盘桓于空中,与汽车的尾气、烟尘、粉尘等等混合在一起,久久不肯散去,曾为北方冬日特有的景观。 晚秋,草木摇落,金风肃杀。郁达夫写到:"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就好像在一次长长的午睡后醒来,秋阳仍亮亮地高悬,但气候已凉下来,深秋已经悄然而至。而这种并未被社会化的、随意的时间观的延宕过程,总是被一个个突然到来的时序中断,你会在某一天惊觉"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也在一个寻常的下午突然感到"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说到晚秋,就不能不提到柳。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过,通常被人们称为"弱柳"的细柳叶,居然在一群形态各异、争奇斗艳的树木中,最后一个卸下盛装,最耐得霜冷的叶子。 那日清晨,我漫步在渭河公园的十里长廊,仰看变幻浮游的白云,品着北方早晨特有的干冷的气息。这片公园,原先是渭河滩涂,乱石堆叠,杂草丛生,如今经过改造,成了沿河公园了,河堤内外种植着多种花草树木,其中不乏颇为稀罕的品种,长堤外侧和河堤堤面,是两条笔直规整的通车和行人的大道,多条小径曲里拐弯,从堤外沟通着堤顶,又弯转到内侧的河滩;河边原来的沙滩,也是奇花异草连片相间,边上长着密不透风的野生苇子,有水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凫游。我几乎难以想像,也一时很难从印象里的乱石裸露破败不堪的渭河滩转换为眼前的景致。 不经意间,一阵秋风掀起衣袖把我送进一片柳树林,这片柳树林在河堤内侧的滩地上和河水两边的苇丛里,有连片的树群,也有独撑一方的单株,不像是人为的栽植,而是自然的野生物。柳枝像一个个姑娘随风飘动着衣裙,细软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曳着轻柔的身姿,柳叶儿正处在由青渐变浅黄的过程中,有些已经打上了细卷儿,但还没有枯萎掉落,挂在细细的柳枝上,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眼前的景色,不由让我想起了王之道的"桃叶萧疏柳叶黄,清寒应怯夜来霜。"岑参的"槐叶苍苍柳叶黄,秋高八月天欲霜。"也想到了刘沧的"关山云尽九秋月,门柳叶凋三径霜。"无论是桃叶、槐叶还是柳叶,都逃不脱秋霜的萧杀,秋风的劲吹,都逃不脱四季轮回的宿命。 然而,即便如此,这片看起来柔柔弱弱的细柳叶,却有着生命里不为人知的顽强,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倔强。 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有春风的轻抚,有暖阳的恩宠,有细雨的滋润,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集万千宠爱与一身,而它也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披着鹅黄嫩绿的外衣,摇曳着轻柔的枝条,轻柔地舞动着细腰,像是对镜梳妆的少女,又如舞袖翩翩的仙子,"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美的不可方物,美得惊心动魄。 而到了夏天,柳叶儿由嫩绿转为翠绿,披散着垂下纤细柔软的枝条,仿佛是被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水彩,看上去更加显得淡雅,高贵,宛若站在月光下洗漱长发的少女,绿油油的叶子就像一叶叶小舟,风吹过,好似在弹奏悠扬的竖琴,"水荇斜牵绿藻浮,柳丝和叶卧清流。何时得向溪头赏,旋摘菱花旋泛舟。""片帆迢递入吴烟,竹溆芦汀断复连。柳荫浓遮官道上,蝉声多傍驿楼前。"放眼望去,满目清新,满眼绿意。 世事轮转,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中,秋意降临,在凄风冷雨的加持下,其它的树叶变黄飘落,只有柳叶儿还倔强地"绿"着,不肯褪去绿装,一直到深秋,柳叶儿才由绿变黄,依依不舍地纷纷飘落。"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无边萧叶,纷纷落下。 时序晚秋,秋风萧瑟,秋景亦萧瑟,柳叶飘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哀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堕风尘万事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枝执条,泫然流泪。" 明代诗人米云卿曾写过《秋柳八首》,其中写到:"岁岁暖风吹到冷,枝枝绿叶变成黄。""微霜未着枝先劲,零露方滋叶已干。"而后他感慨到"宝马香车满路尘,相看能得几时新。飘将堕地皆成土,悲自伤心敢怨人。""才见高楼堪系马,俄同寒树与栖鸦。荣枯只是寻常事,忽漫逢时莫自夸。"无独有偶,清代诗人王士祯也曾写过《秋柳四章》,其中写到:"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这些诗,都是由景入情,借景抒情,通过对晚秋柳树柳叶的描写,感慨人生短暂,江山更迭,世事变幻。 秋柳由青变黄,是自然变换,也是客观规律,毕竟,没有谁能一辈子都能站在聚光灯下,成为焦点;也没有谁一辈子都是绿叶,只为衬托他人,默默无闻。春天是花儿的世界,争奇斗艳,夺人眼球;而晚秋的焦点却是能与凛冽的寒风较劲的顽柳,尽管百花已经萧杀,树叶儿都已经枯萎凋零,这片柳叶儿,却仍然顽强地附着在柳枝上,仍然倔强地绿着,绽放着生命的光彩,亦如五十岁的老者,终是青春不再,但仍心想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