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经历岁月风尘的石城是河中的沉船,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如流水般一去不返,唯有一艘艘沉船满载着昔日的荣耀与繁华静静地躺在河底,凝固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一座山,因一座城而闻名;一座城,因一段记忆而遐迩;一段记忆,因传承而重启。吴堡石城既彰显着刀光剑影中的"武功军威",也回荡着大漠孤烟里的声声驼铃。 轻轻一缕风别去了夏炎的季节,在这柔情似水的阵阵秋风中,秋爽似乎在游说它的丰韵,这座城,因慢而美,尘嚣未染,静守沉默。 从吴堡县城出发,顺着沿黄公路向东行2公里左右,便来到素有"华夏第一石城"之美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堡石城脚下。驻足仰望,但见崖如刀削,壁立千仞,墙似盘龙,城入云端。 继续向北行一公里多,便是吴堡石城之瓮城门口。 吴堡石城是全国保存最完整、建筑历史久远、文物价值极高的"中国第一石头城",有"华夏第一石头城"之美誉。该城坐落在黄河天险之石山,山环水绕,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易守难攻,宛如铜墙铁壁,故有"铜吴堡"之称。 吴堡石城占地1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1225米,城墙高6米至10米,宽2.6米至7.5米,城墙里外均用青石包砌,中间黄土夯筑,城墙依山就势,蜿蜒曲折,龙盘虎踞在吴山的山顶上。石城东西两面均为百丈悬崖,北有吊桥与后山相连,南有"官道"通往今县城所在地——宋家川。石城共有城门五座:东曰"闻涛"、北曰"望泽"、西曰"明溪"、南曰"重巽(xùn)",唯瓮城门名曰"石城"。 01
穿越千年的历史之城 石城始建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大将李克睿攻破石城,"斩首七百余级,获牛羊千计,俘寨主侯遇以献,累加检校太尉"。由此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石城就已颇具规模,但各种资料始终未见石城始建城墙之文字记载。从石城内外、山上山下发现的许多石刀、石斧等文物来看,石城建城应有三四千年历史。 据《吴堡县志》记载,自金正大三年(1226年)起,石城便一直是吴堡县治所在地,直至1936年吴堡县治被国民政府撤离,石城作为吴堡县城长达710年之久。 瓮城门西侧数十米处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写有"大明山西泽州节判张公神道碑"几个大字,该墓始建年代不详,完工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张公下葬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1980年夏,县文物部门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始知该墓为一座规模宏大、形同石窟的墓葬,石窟全部由人工用锤錾打凿而成,旁边还有一个空位。据专家研究,此类型墓葬在陕北地区实属罕见。 进入瓮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通高大气派豪华的巨大石碑,碑的正面用篆字刻着"重建关王庙记"几个大字。该碑刻立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据碑文记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由于久旱无雨,县令张士杰遂会同教谕姚舜德和退休官员张澍等跪立在瓮城内已毁弃的关王庙前祈雨,天遂人愿,全县喜降甘霖,于是县令刻立了这通石碑记述此事。奇怪的是,该碑正面字迹工整,而碑阴面的文字,无论大小,大多严重倾斜,此间寓意,令人不解,成为石城"十大不解之谜"之一。 02
大美沧桑的文化底蕴 进入南门,只见城门洞高十余米,宽四五米,东西两壁,弹痕累累,这是日军炮击石城时留下的证据。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黄河对岸柳林县军渡、郝家津等村,并企图进犯陕甘宁边区。日军在山西境内多个山头设立了炮阵地,经常炮击石城,城内许多古建筑毁于炮火。 沿着南门内的"马道"走到南门洞顶,原有的城门楼早已不复存在,旁边原有的魁星楼和瓮城内的关王庙只剩残垣断壁。据统计,石城现有独立院落42处,石窑洞220多孔,石城以文庙为中心,分别有东、西、南、北四条街道,通往各个城门口。沿东街西行,便进入了石城里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的"王思故居",其创建人王思,世居石城,曾官至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告老还乡后修建了这处四合院,这里分为前院、后院。前院西侧窑洞供长工、短工居住,东侧有牛棚、马圈、石碾、石磨;后院为典型的"明三暗二厢六倒五"四合院建筑,后院内西厢窑里有暗道通往后院外浓密的树林里。 顺着石砌坡道行至城内制高点——县衙所在地,大堂、二堂、三堂已毁,唯有过堂和监狱旧址尚存。据资料记载,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始,原县衙大门口一直立有一块硕大的石碑,名曰"三事箴碑",碑上刻有"清箴、慎箴、勤箴"之警句。县衙大门左右两侧各放置有一块木牌,其上分别刻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彰显着"为官之道"。 再向北行,便来到了神奇的涝池。涝池在十年九旱的陕北地区遍地都有,本不稀奇,这个涝池在石城也只是一个较大的积水池而已,雨小蓄水,雨涝则从近处的水洞流至城外,保护着石城免受缺水和雨涝之苦。涝池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千百年来池中雨后每有积水,便会有蚌出现,其大小如拇指盖,遍布水池内。"涝池之蚌"成为石城的又一个不解之谜。 03
触摸古城旧时光 石城有"东北""西北"两座角台。站在东北角台上,山下原规模宏大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水寨遗址一览无余。角台下杂草丛生,深过腰间,随便呐喊一声或扔一小块石头下去,便会有兔子奔跑或有山鸡、鸽子等飞出。 石城之所以叫"铜吴堡",其实是出自陕北的民谣"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就绥德州"。应该是为了表述"吴堡石城"的铜墙铁壁,才有了这样的描述…… 且游且思且忘怀,且停且忘且随风。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以前有名的商业街,再往南行,东侧便是私塾、县官府邸和薛家大院,西侧是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文庙所在地。本是初相识,却似故人归。置身其中,已忘情,不知今夕是何夕,清风送来千百年来商家买卖货物的吆喝声,孩童朗朗读书声…… 沿着南大街向南行走,西侧依次是王家大院、女校、李家大院、营房、农贸市场,东侧则依次为兴文书院、石城开发保护所、石城小学等建筑。 兴文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榆林市"四大书院"之一,早在1926年这里就诞生了中共吴堡县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吴堡县最早的县委所在地。吴堡县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从这里开始了自己人生历程。 从南大街南头再次登上城墙向西行走,脚下城墙蜿蜒,沟里流水潺潺,中间壁立千仞,俯视之,让人胆战心惊,比东段城墙更加险峻。站立西门洞顶,向沟底望去,但见悬崖峭壁、山路弯弯,几近直上直下,那是石城人赖以生存的挑水之道;向东回望石城,树林深处有"苦井",那是千百年来石城被围之后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向南遥望,半山腰的"环山抱水"石刻彰显着石城的险峻,黄河岸边的"逝者如斯"石刻似在诉说着石城数千年的历史。 沿佳吴公路向东望去,在夕阳的映照下,石城金碧辉煌,而全城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石窑洞、石院墙、石门墩等,把石城雕琢装扮成了一座璀璨而精美的"石艺博物馆",令人驻足难忘。吴堡石城将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战略为契机,用自身千年来的岁月纹身,重启石城的传承传奇之旅。因为来过石城,记忆中增加了更多底蕴,石城也会因你的到来而不一样。 站在石城的城垣之上,看古城大自然的绝美,忆古城金戈铁马,赏屹立于乱世之争的雄风,古城枪林弹雨、傲然挺立的不屈定会重启你"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总要去趟吴堡吧,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来这里走访柳青故居,探寻文化精神;来这里看迸激流于危崖,泻洪波于万里的黄河二碛;来毛主席东渡黄河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感悟先辈的革命精神;来这里享受以黄河文化、黄土文化和陕北风情为主题的横沟温泉;来这里打开味蕾,尝一尝吴堡特色美食"四大皆空",用一碗手工空心挂面唤醒一天的精气神。 来这里采撷一缕暖阳,谱写暖暖的诗章;静守一份默契,共剪一段如水光阴;一季一季,都是读不完的诗。 作者:夭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