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明王朝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共传16帝,享国276年 。如果算上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小朝廷,明朝则共传20位皇帝。 图1:明朝帝王世系传承图 明朝的疆域核心为 汉地十八省 ,这也是明朝最为稳定的统治区域; 明初东北一度达日本海、外兴安岭一带,曾设 奴儿干都司 ,后来退至辽河流域一带; 明初北方曾达 阴山-大青山-西拉木伦河一线 ,后退至长城一带; 明初西北疆界在 新疆哈密一带 ,后退至嘉峪关一带; 明初西南曾至 缅甸、暹罗北部 ,在青藏设 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 ,安南设交 趾布政使司 ,后退至云南境内。 明朝疆域图二、明朝的中央地方军政体系架构 作为统治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王朝,明朝统治时间长达近300年,而且中间没有发生如西汉和东汉、北宋和南宋分代的情况,其中央和地方的军政体系设置和官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体来看,明朝实行的是 "中央-省-府-州-县"五级行政架构体系 。 图2:明朝中央地方军政体系架构 在中央部门中,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之后, 内阁 和 六部 成为行政运作的核心,尤其是内阁,逐渐演变为明朝的行政中枢。 省一级,改元朝的行省为 承宣布政使司 ,其实习惯上还是称"省"。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也就是"两京十三省",各省的布政使为一省之最高行政长官。 需要指出的是,明代的 巡抚 属于都察院系统,是皇帝外派地方巡行天下的官员。而为了统一地方军事之事权,在巡抚基础上又设 总督 。不同于清朝,明朝的总督和巡抚的编制并不在地方上,而是在朝廷中,所以不能说是封疆大吏。 此外,军事管理方面,中央设 五军都督府 ,统领在京各个卫所和在外都司、卫所。在各省则设置 都指挥使司 ,统领各省之军事。 三、九品十八阶官制 军政架构设置好后,就必须有相应的官制与之相适应。明朝采用的是 九品十八阶制度 ,职官、散官、勋位等都按照正从九品分为十八个等级。 图3:明朝九品十八阶官制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内阁是行政中枢,但有明一代,内阁大学士从职衔上看却只是个正五品。不过,内阁大学士一般会兼任其他职位,比如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中极殿大学士虽然只有正五品,但还兼任太师(正一品)、太子太师(从一品)、吏部尚书(正二品)等,可谓大权在握。 四、内阁和司礼监权力之争 明朝的内阁虽然位居中枢之地位,拥有大政方针的 "票拟权", 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 司礼监作为内宫24衙门之首,明朝中后期之后,皇帝进场让司礼监代帝批红,获得了象征皇权的 "批红权" ,其权力逐渐扩大。 图4:明朝内宫24衙门 为了限制内阁的"票拟权",明朝皇帝还会用司礼监的"批红权"与之相制,平衡权力架构。 就这样, 内阁、司礼监 和 六部 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巧妙而独特的运转体系,纵然嘉靖、万历这样怠政的皇帝数十年不上朝,但皇权却并未旁落。 图5:明朝内阁、司礼监及六部运作流程 可以说,明朝中后期之后,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之争从未停歇。如 刘瑾、魏忠贤 宦官当政时,司礼监权力很大,内阁权力被夺,成为附庸;而在 严嵩、张居正 作为内阁首辅时,内阁权力又居上。 五、明朝的特务组织:三厂一卫 明朝官制体系运作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就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监视官员的特务机构,包括 东厂、西厂、内行厂 和 锦衣卫 ,被称为 "三厂一卫" 。 明朝特务机构数量之多、权力之大、运作之严密,可谓历代王朝之最。 在三厂一卫中,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是锦衣卫,而设立最晚、存在时间最短、但权力却最大的则是内行厂。 图6:明朝三厂一卫全解析 "三厂一卫"独立于明朝的司法组织之外,而且运作方式血腥残酷,但却是大明王朝皇权高度集中的重要标志 ,也成为明朝强化皇权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