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己》,出自《吕氏春秋》,旨在劝说君主要珍视自己的生命。"重己"就是重视自己的意思。 在《重己》一文里,作者认为,君主或者贵族,不论好坏,都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即所谓的长寿。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顺生而行,就要节制欲望。他还还认为"慎之而反害之者"和"弗知慎者"等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不明白生命之理, 本文选取《重己》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 人们不爱惜昆山之玉、江汉的明珠, 爱惜自己的次等玉石、不圆的小珠, 因为它为自己所有,还有利益自己。 【点评】"昆山"即昆仑山,据说其上所产的美玉,用炉火烧三天三夜,色泽也不改变。"江汉"指长江、汉水,据说这两个地方产出夜明珠。 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 若论贵贱,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 若论轻重,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足以同它交换; 若论安危,一旦失掉了它,终身就不能再得到。 【点评】作者认为,"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也就是说,生命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利益。而一旦失去,便不再拥有,所以要珍爱生命。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 有人虽然对生命小心谨慎, 但是,实际上却在损害它, 这是不懂生命实情的缘故。 【点评】"达"是通晓、明白的意思。不明白生命实情的人,虽然行为小心谨慎,但却在做损害它的事情。 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 对待生命不能够小心爱惜的人, 他们对死生、存亡、可与不可, 从来就没有分辨清楚过。 【点评】为什么分辨不清?因为在作者看来,这些人心目中的正确,从来就不正确。而心目中认为的错误,从来就不是错误。 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 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正确的, 把正确的东西当成错误的, 这种情况就是最大的迷惑。 【点评】作者认为,持"大惑"修身,上天将会降下灾祸。 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 有道之人不考察它的结果, 而是考察招致它们的原因, 那么,结果就不可遏止了。 【点评】作者认为,有道之人对待生命相关的问题,注重寻求原因,而不是结果。就如同想要长寿,就会按照能够长寿的办法去做,自然就长寿了。 世之人主贵人,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 世上的人君、贵人,不论好与坏, 他们没有一个不想让自己长寿的。 【点评】不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他们都希望长寿。怎么才能做到呢?就是不要做违背生命天性的事情。 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大凡生命长久的都是顺应天性的缘故, 而使生命不顺、不能长久的就是欲望。 【点评】作者认为,节制欲望,就是顺应天性。反之,就是违逆天性。 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 饮食丰盛,胃就会过满, 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 胸腹闷胀气就会不通畅。 【点评】"鞔"是通假字,通"懑",闷胀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气",认为只有在"气"通顺畅达的情况下,才能"长生久视"。 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这五个方面就是圣王养生的办法。 他们并不是喜好节俭,厌恶糜费, 而是为了调节性情让它能够适度。 【点评】作者认为,圣王在五个方面做到了"节乎性":一是建造的苑囿,只要能活动身体就行;二是修筑的宫室台榭,只要能避开干燥、潮湿就行;三是制作的车马衣裘,只要能安身暖体就行;四是置备的饮食酏醴,只要能饱饥肠就行;五是创作的音乐歌舞,只要能让心情安乐就行。 【完整版无删减】吕氏春秋正版书原版原著吕不韦著中华传统文学 ¥29.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