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新疆# 我的童年是在新疆度过的,12岁的时候离开新疆,回到了河南。 所有关于我童年的记忆,都被留在了新疆这个热情而又广阔的地方。 记忆中,小时候我们在新疆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 新疆的冬天特别长,大概从11月份就开始下雪,整个冬天积雪不化。到了来年3月份气温回升,整个化雪期也要持续1到2个月。 新疆冬天的冷,气温零下20多度。 早上我们裹得严严实实地,从家里走到学校,从帽子、围巾缝隙处露出来的一缕头发,还有眉毛,就都变成白色的了。 大家就互相取笑对方是"白眉大侠。" 可是对于记忆里新疆的冬天,我却并没有感受到寒冷,留在记忆里面的,反而是"火热"。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颠覆"的记忆,并不是我记忆错乱了,而是因为新疆的火墙。 炉子里面烧的煤块儿,整个屋里都暖烘烘的 我们那时候住在农场,属于新疆建设兵团,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们生活的地方叫:新疆农七师127团6连。 火墙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冬天取暖设备,连队里谁家盖新房子,大家都会去帮忙,当然也少不了"垒火墙"。 "垒火墙"也是一门技术活儿 连队里盖的都是平房,平房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火墙的位置,就是两个房间中间一堵墙的中间是空的,用小土块砌成迷宫一样的烟道,房顶同是烟囱。 网络上找到的结构图 刚砌的火墙由于密封不好,会有一点烟尘,用几天之后,烟尘会慢慢把空隙堵死,就不再冒烟了。 火墙的温度控制很容易,不断加煤,不过晚上得注意,尽量不要让炉火灭了,灭了以后再生火是很麻烦的。 因为那时候烧的都是煤块儿,直接用火柴是点不着的,必须用干燥的柴火烧着以后才能把煤块引着。 火墙的取暖效果特别好,而且基本上是一个冬天火墙的火都不灭的,所以屋内的温度也是持续的。 "围着火炉吃西瓜",是真的 那么,那时我们这些孩子,在学校的教室是如何取暖的呢? 我们是在教室里面生炉子,前后各一个,教室的火墙是铁皮火墙,跟家里的土火墙不一样。 学生轮流,每天两个人需要早起去教室生炉子,生炉子的人要比其他学生提前2个小时到学校,因为火生着以后,还要把火墙烧热,整个教室暖和起来大概需要一两个小时。 门上挂着厚厚的棉帘子,隔绝外面的冷风。到了上课的时间,同学们掀开帘子走进教室的一刹那,就能感受到与室外温度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 在新疆,农场里的大人们一个冬天是没有农活儿的,男人们就三五个凑在一起打扑克,女人们就去邻居家里纳鞋底,给家人做一年的新鞋子。 唯有我们这些学生,是需要每天都从暖和的家里去到暖和的学校教室里面去上课的。 在新疆,冬天真的没有感觉到"冷"。 反而是回到河南以后的第一个冬天,我和姐姐被冻得哭。 那时候就是想不明白,这么冷的天,教室的门为什么就是不关呢? 那个时候也看不上这里的煤球炉子,哪有我们新疆的火炉暖和呢? 所以,家里经常会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放学回来,我和姐姐围坐在散发出一点点热气的煤球炉子边,脱掉鞋子暖一暖被冻得毫无知觉的脚。 然后一边掉眼泪,一边想念新疆家里的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