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历史上的苏州,正所谓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远的不说,明代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的唐寅、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等,他们个个都是几百年以来苏州人心目中顶礼膜拜的偶像。而在近代,著名作家叶圣陶更是成了苏州人的一面旗帜。都说江南多灵气,历史上的苏州似乎也正如人们所说,是一块专门孕育才子的风水宝地!数百年来,苏州名人辈出。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如同迷人的天堂美景在游人的印象中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 游苏州,知苏州。尽管一些旅居十年以上的"苏州通"们谈起苏州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他们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但真要聊及一处处知名景点的细节,有时他们也只是一知半解。地处苏州老城区东北街的"忠王府",相信很多人即使在苏工作多年,多般也是不甚了解。至于"忠王"究竟何许人也?细问起来更是一概不知。 旅苏十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一直未能遍游苏州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正是寥寥无几。一九年春节,在武汉疫情暴发的前夕,我有幸游览了僻处苏州东北街的苏州园林中最负盛名的"拙政园"。然而由于没有提前预订门票,加之后来全国各地疫情失控,一次匆匆之间与近在咫尺"忠王府"的擦肩而过,竟成了我数年以来心中意犹未尽的遗憾。今年,因为订单少,厂里大半年时间处在淡季。赶在国庆来临之际,我终于又萌生了去苏州"忠王府"一探究竟的想法,预约好9月30号去"忠王府"的门票。还好,今天的苏州天遂人愿,天气晴好,正是旅行人出游的绝佳时机。穿越时空,追思前贤。我总算又觅得近距离接触当年这个让晚清不得安宁的风云人物。 地处苏州东北街的"忠王"府,是1860年5月即清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克苏州时所建。说起忠王李秀成,想必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熟悉,他是太平天国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和"英王"陈玉成在天国摇摇欲坠的紧要关头力撑危局,构筑了太平天国最后的防线。两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两破江南大营。这些是太平天国自"天京事变"后李秀成统领太平军取得的骄人战绩。李秀成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作为曾经建立"苏福省"拥有江南半壁与清廷分庭抗礼的一代捍将,他的光芒甚至盖过了太平天国前期另外几位屈指可数的军事奇才。诸如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李秀成能在太平天国2700多位王爷中脱颖而出,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足可说明太平天国覆灭时其无可替代的领袖作用。 走近忠王府,生平第一次观光古代的王府,我和所有游客一样,真的被忠王府气势恢宏的场面震撼极了。忠王府总占地面积106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据说忠王府建成之初与毗邻的马路对面的"拙政园"是相通的。"拙政园"最初只是王府的后花园而已。一座王府,集屋宇、田舍、官暑于一身,"绵亘里许"。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太平天国鼎盛时期是何等的辉煌?一位天国王爷的气势排场便如此阔绰,可想而知,当年天国的皇帝"天王"洪秀全又是何其的腐化奢糜? 穿梭于忠王府,游客好像进入了一座地下迷宫。九曲回廊,曲径通幽。一座庞大豪华的古代王府让游客无不啧啧称奇。忠王府的总体架构包括军事会议大厅、礼拜堂、四合院、古戏台、卧虬堂、紫藤园以及部分天国文物展厅所组成。限于篇幅,一时实在难以详尽。今天,我只把忠王府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个走马观花式的介绍。 一,忠王议事大厅。 这是一间忠王议政议事的会议大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是大厅正中间金灿灿的"皇家"颜色。站在这里,我们犹如看到金色的宝盖之下,一位号令三军的统帅正襟危坐,运筹帷幄,据此可以推测当年的忠王李秀成是何其的威风凛凛!这也难怪潘钟瑞在《苏台靡鹿记》里所说,"忠逆首"建伪王府,规模有僭越之嫌。庒严肃穆的议事大厅,尽显一位太平军统帅的王者之气。据传,李秀成在苏州建忠王府的三年时间里,所有军政大事都在此召开。 紧邻忠王府会议厅的是王府的"礼拜堂"。这也是一间忠王府的东路建筑。两排明黄色的座椅,居中一个硕大的十字架,清晰地勾勒出当年忠王每至议事前必虔诚"拜上帝教"的浓重场景。信奉基督,信仰上帝,这也本是太平天国起义的初衷。 出礼拜堂,紧紧相连的是王府内的一间四合院,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此四合院,非李秀成原建。它是太平天国灭亡后,满清八旗为建"奉直会馆"而做的改建扩建。 踱步前移,出四合院,相邻的是布置有"古典戏台"的大厅,这也是忠王府内的第四大主体建筑…大厅高约十米,歇顶式顶棚,四壁配有漏光的翻窗。戏台长约八米多,宽6米15,高一米左右。戏台两边的楠木壁上镌刻有唐寅、徐渭、文衡山、王铎等明代著名书家的几十幅字画。戏厅最初也为1860年忠王李秀成所造。但后来太平天国覆灭后被满清政府直接改造成八旗奉直会馆。古典戏厅的雄伟霸气,让游客无不惊叹这位天国王爷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仍然不乱于心,宛若置身世外的高雅情趣! 移步古典戏厅,折往忠王府东路的另一处建筑,这也是忠王府第五处必须游玩的景点,那便是"卧虬堂"。"卧虬堂"三字是"明四家"之一的唐寅的真迹。风流才子,千古无双。品赏其书,果真笔力非凡。传说"卧虬堂"因大厅旁边的院内一紫藤蟠居似龙故得其名。据野史载,"卧虬堂"建成之初是"拙政园"园主王献臣每年春天宴会诸子的地方。蜂飞蝶舞的春天,可以猜想得到,当年的才子佳人们在此聚会,是何等的归隐世外的潇洒与快活。晚清中兴名臣李鸿章曾说,忠王府如神仙窟居。想必他也是对先贤由衷的羡慕。这也大抵是李秀成为何要选址此地作为王府的主要原因吧?! 除了上述陈列在展馆的历史遗迹,忠王府内最有名的还有一处叫"紫藤院"的院落。院内有一株树龄已愈几百年的古藤。据民间传言,此古藤树为明代吴中才子文征明亲手所植。古藤虽历经数百年,每年春夏之交,仍开满香气四溢的鲜花。 苏州忠王府,作为历史文物古迹,早在建国后的1961年,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弥留于后世的明清建筑风格,颇值得后世探寻与研究,其文物价值实在难以估量。游客每游忠王府,倘若你想面面俱到,每一处展厅都欲窥其全貌,细究来龙去脉,估计你花两天时间游历也以难以冰释你心中的疑惑。譬如忠王颁布的谆谕、《天朝田亩制度》、田凭、商凭…这些临时制定的决策,忠王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草拟的?还有忠王府照壁上遗留下来的"太平天国"四字,为何在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这个"国"字竟采用了简化的写法?而且"国"字现代简化字方框里面是一个"玉"字,而太平天国的"国"字方框里竟是一个"王"字?太多的疑问,我们一时着实无法引经据典,一一去进行详考。 常言道"成王败寇"。今人评价前人,历来都喜欢以结果而盖棺定论。作为让中国国力曾经倒退几百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其注定的失败,本不足以让后世同情和惋惜。但即将游完忠王府,我心中又不免油然而生对忠王一丝丝的怜悯之情。太平天国大厦将倾,忠王却想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即倒,死效愚忠。他以切身经历,无不在劝谏后人,一条行不通的死胡同,若固执己见,行到山穷水尽,只能落得悲惨的命运。忠王时值壮年,却随着太平天国的倾覆而将生命永远地定格。他死后,虽然清廷也同样把他定性为"贼"。但在苏南民间,李秀成却给这一方百姓留下了极好的口碑。据说,忠王在攻占苏州的三年时间里,广施仁政,减免赋税,不遗余力治理苏州,也一度让不堪重负的江南百姓过上了短期富足安宁的生活。 一代枭雄,千秋功过,后人总会评头品足。作为太平天国最后的荣光,忠王李秀成虽然曾被赐予"万古忠义"的美名,但由于他被俘后在狱中所作的"自述",中国近代学者一直对其诟病不已。站在忠王的角度,我在怜惜他的同时,却从不敢对一代王者当时艰难的处境说长道短。至于人生已走到尽头的李秀成,到底是该以身殉国,以全"万古忠义"之名?还是屈辱降清,以苟且偷生一时?所有这些,我还是一笑置之吧!! 步出忠王府。站在忠王府正殿李秀成的铜像前,我蓦然之间想起了忠王府议事大厅前的一幅对联:"天赐鸿恩治成一统,朝多骏烈名立千秋"。斯人已远去,身为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影响深远的人物,我想,无论其是非成败,他都将名垂青史,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忠王府一游,短短几个小时,苍促而过。心情总觉得有些凝重。挥别忠王府前殿的一刹那,回眸忠王铜像充满忧郁的眼神,我仿佛在谛听着忠王振聋发聩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心声…!! 写在2022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