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毛刘两家聚会,王光美说出一句话,李敏李讷顿时红了眼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04年夏日的一天,北京都信苑大厦26层欢声笑语一片。
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拉着刘少奇主席的小儿子刘源,左看看,右看看,笑得眉眼弯弯,感叹到:
"小源源,你还是长得这么好看。"
一句话逗得一屋子的人哈哈大笑。
而这些笑意开怀的宾客们全都是毛主席的后人与刘少奇主席的后人。
正在这时,一个老人拄着拐杖,在女儿刘亭的搀扶下走了进来。
李敏和李讷见状,连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
在触及她温和的目光时,姐妹俩双双红了眼眶。
这位老人便是这场聚会的发起者,也是刘少奇主席的夫人——王光美。
王光美
在经历了岁月的磋磨后,83岁高龄的她看向儿孙们的眼神,更加从容宽和。
眼前这一张张与刘少奇和毛主席相似的面孔,将她的思绪逐渐引向初遇爱人刘少奇的青年时光...名门闺秀,投身革命
两人初次相遇之时,刘少奇已经有过几次不幸的婚姻,正独自带着五个孩子生活。
作为党内的重要领袖,他每天除了照顾儿女,要处理的工作更是堆积如山。
在这样无人照顾又忙碌的单身生活中,刘少奇逐渐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多年以来,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这些战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邓颖超和康克清两位大姐也一直想要为他寻找一位合适的伴侣。
但刘少奇始终以革命任务重为由,不愿再娶。
1848年,中央机关大部转战到西柏坡。
刘少奇的工作更加繁重,致使其病情不断加重,甚至数度昏厥。
毛主席一再亲自找他谈话,要他休养半年。
可刘少奇始终不肯,坚持要继续工作,绝不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帮刘少奇再组建一个革命家庭的事情不可再拖。
而这一年,距离西柏坡仅3里地的中央外事局正好来了一位叫单身的女同志。
她就是王光美。
彼时,其不仅长得十分清秀,还是个大学生,可谓是才貌双全。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次邓颖超与刘少奇说起此事时,他竟然没有一口回绝,反倒说:
"人家是名门闺秀,只怕看不上我这个条件。"
邓颖超眼前一亮,惊喜之余,又觉得奇怪:
少奇同志这次怎么肯松口了?
仔细一打听才知,原来这两人早就认识了。
而且王光美的出身确实显赫。
王光美与刘少奇
王光美和党同岁,于1921年出生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她的父亲王治昌毕业于早稻田大学。
他曾以"特命全权公使"的身份参加过巴黎和会,被称为中国政府内的"革新派"人士。
其母董洁如出身天津富商世家,后毕业于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
而且夫妻俩不仅是高知,还都是志气高洁的人。
自北平沦陷后,王治昌不肯为日本人做事,宁愿变卖家产,也不愿意出仕为官。
直到解放后,周总理亲自出面,他才出山,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而董洁如则被刘少奇称为"革命的外婆"。
她的叔叔是和李大钊先生一起牺牲的烈士。
受其影响,董洁如身上也有一种革命的精神。
她虽然没有亲身参与过革命,但曾多次掩护和营救中共地下工作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一共生养了10个儿女,个个都是大学生,且其中6个都是共产党员。
董洁如与王治昌
王光美便是其中之一,在家中排行老七。
她的四哥王光杰是家中最早参加革命的。
从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开始,他便已经投身革命,一直从事党的通讯工作。
鲜为人知的是,王光杰就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的原型之一。
也正是受四哥的影响,王光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有机会结识到中共北平市委大学工委的崔月犁 同志。
至此,她开始走向革命道路。
但其实,王光美最初的梦想并非革命,而是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做中国居里夫人。
一般而言,女孩子热衷舞文弄墨、诗词歌赋的人居多。
可王光美却与众不同,她擅长的是许多人望而却步的数学。
彼时,北平各校有"数学三王"的尖子之称。
其中包括两男一女,王光美便是那唯一的女生。
而后,她不仅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物理系,成为中国第一批物理学硕士;
还在1945年拿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美国的这所高校出过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一位美国总统里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
可就在成功触手可得之际,王光美却做了一个令众人大跌眼镜的决定。
王光美在辅仁大学的旧照
1946年,国民党试图独占东北的计划被东北民主联军挫败,被迫签订休战协议。
国、共、美三方在北平成立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
不久后,三方代表将在此进行谈判。
就在这时,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为首的代表团急需一名政治可靠且精通英语的翻译。
而这个任务恰好落在了熟悉北平大学生的崔月犁肩上。
她思来想去,最终找到正在办理出国手续的王光美。
就这样,王光美成为叶剑英的英文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她陪同叶剑英参与了每一场谈判。
其更是亲眼见证了共产党为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寻求国内和平,付出多么巨大的心血。
可同年6月26日,蒋介石却决然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协议,命国民党大军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就此,北平军调部的工作全部付之东流。
全国的百姓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王光美为国民党的不齿行径而愤慨,内心的革命之火被彻底点燃。
她愈加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给中国光明的未来。
蒋介石
11月,中共代表团即将启程回延安时,王光美找到叶剑英,坚定地向组织表态:
"我想跟组织去延安,去干革命。"
叶剑英有些惊讶,随之投来了欣赏的目光,朗声大笑道:
"好啊,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过我们那里可没有美国的条件好哦。"
听着这话,王光美的决心依然不变。
在此后的艰苦岁月中,她也不曾后悔过这一刻的决定。
也是到延安后的第一次舞会上,她就见到了刘少奇。 相识之初,关怀备至
延安虽没有北平繁华,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三不五时便会举行舞会。
平时在战场上挥斥方遒的将帅们,其实都是隐藏的舞蹈高手,且他们的舞姿各有特色。
当晚的晚宴上,王光美就注意到了一位舞姿特别的首长。
他的舞步十分严谨,一板一眼的,每一步踏出去的距离都几乎一样,有一种科学的准确性。
一舞跳罢,王光美还没看尽兴,便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
回头一看,原来是曾在北平担任叶剑英秘书的龙飞虎。
然后,她被龙飞虎直接领到那个首长面前,只听他为两人介绍道:
"刘书记,这是刚到外事局的王光美同志。光美同志,中央委员会刘少奇书记。"
王光美闻言一惊,猛得抬头看过去。
刘少奇
她在北平与地下党接触时,就拜读过刘少奇写的《论共产党的修养》,并且十分钦佩他的理论水平。
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见到真人。
刘少奇没有太在意她的反常,简单谈了两句北平的情况,忽然问道:
"你是党员吗?"
王光美落落大方地回答:
"现在还不是,正有入党的问题要请教首长呢。"
刘少奇点了点头,说了句:
"看我有没有时间吧。"
这便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
王光美以为他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不会将自己的问题放在心上。
不料,过了两个月,朱德的秘书黄华突然找了过来,跟她说:
"刘书记今天有空,让你去找他。"
当时,王光美正在翻译材料。
听了这话,她在原地怔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赶紧出门。
可刚走到门口,其便犯了难。
因为外事局离中央机关所在的枣园有十几里地。
王光美皱着眉,问道:
"可我要怎么去呢?"
闻言,黄华指了指院子里拴着的一匹马,说道:
"刘书记特地交代,让我把他的马带来,你放心‘老马识途’,你坐在上面就行。"
那匹老马果然认路,顺着延河就将她安全送到了枣园。
枣园旧照
刘少奇拉开一把椅子,请她坐。
然后,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两个梨来招待她。
因为放的时间太长,梨已经不太新鲜,甚至有的部分有些发黑。
但这已经是刘少奇家里最好的食物了。
刘少奇一边伸手递给她,一边说道:
"先坐吧,边吃边聊。"
王光美也不扭捏,自然地接过,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开始削皮。
她低着头,手指灵活转动着,不一会儿,一条完整的梨皮就剥落下来。
刘少奇看得有些出神。
正在这时,王光美将第一个削好的梨率先递了过来,开口问道:
"我之前在北平已经提交过一次入党申请,但一直没有回音,我想问您,还需要再提交一次吗?"
刘少奇咬了口梨,心里似乎升起了一股久违的暖意。
不过,他很快就回过神来,看向王光美疑惑的眼神,回答道:
"入党的人很多,不能等着组织来联系你,如果组织没有批准申请,你就需要去问清是哪里不足,改正之后再提出申请。"
王光美接着又请教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
两人聊得十分投机,一晃眼就到了午饭时间。
炊事员将饭摆上桌,只有两碗和着青叶子的稀面条,还有几块烤焦的馒头片,没有一点油水。
王光美看看这些伙食,再看看刘少奇消瘦的身形,心里暗暗有些心疼。
这第二次见面,两人心里都泛起了涟漪,但谁也没有挑明。
刘少奇与王光美
1947年3月4日,西南晋绥公署主任胡宗南妄图率军,以钳形攻势,包围陕北解放军,占领延安。
对此,毛主席提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思想。
即,先将部队转移到延安以北的山区,保存我方的有生力量,再创造战机,夺回延安。
就这样,中央领导兵分两路。
毛主席留在陕北,而刘少奇、朱德组成中央工作委员则会前往华北。
临行前,刘少奇对王光美说:
"你可以跟我们去晋察冀边区搞土改嘛。"
王光美心里一动。
但考虑到自己刚刚提交了入党申请,正处在观察期,贸然离开外事局不妥当,就婉言谢绝了。
直到当晚,同住的女同志们聊起刘少奇的婚姻状况。
"听说刘书记单身好几年了,一个人带着孩子,也没个人照顾,还落下个胃病,晕过去好几次呢。"
王光美听了这话,想起上次的午餐, 觉得心尖似有针刺。
回想起他白天的邀约,她这才细想其中深意。
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但王光美不敢相信首长会对自己这样一个小战士有意。
这晚,怀着心事的姑娘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王光美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迁入西柏坡,外事局也跟着到了这里。
重逢后,王光美和刘少奇交流的机会又多了起来。
所以文章开头,他才没有回绝邓颖超的提议。
没过多久,西柏坡中央机关举办舞会。
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中央领导都在,王光美和外事局的同事们也受邀参加。
邓颖超和康克清对视一眼,极有默契地将她拉到中央领导聚集的这边。
毛主席含笑看向王光美,问道:
"光美同志在辅仁大学学的什么?校长是谁?"
王光美心中虽然有些紧张,但面上还是保持着镇定,大大方方地开口:
"我学的是原子物理,我们的校长是陈垣。"
毛主席听后,满意地笑了,举起手中的酒杯碰了碰王光美的,说道:
"胜利以后,我们也要搞原子弹。"
随后,众人默契地走开,留她和刘少奇独自交谈。
他们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逐渐加深,两人早已心照不宣。
毛主席
于是,8月的一天,刘少奇主动捅破了两人之间的窗户纸。
但他的表白跟浪漫毫不沾边。
他很坦率地对王光美说:
"我的年纪比较大,工作繁忙,又有孩子,希望你认真考虑。"
王光美白皙的脸庞泛起红晕,心想:
哪有人示爱时,光说缺点的。
转念一想,这反而说明刘少奇为人诚恳,对自己的情感也是真心的。
然后,王光美抬眼看向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两人确认了关系,结婚的事自然也就提上日程。
不过就在办喜事之前,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革命伉俪,忠贞不渝
婚礼前,晋鲁豫军区通讯处副处长王光杰正好来西柏坡汇报工作。
王光美便迫不及待地向四哥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谁知,王光杰眉头一皱,十分严肃地告诫妹妹:
"不要胡思乱想,他可是党的领袖。"
他怎么也不相信崇敬的领导者会成为自己的妹夫。
最后,还是刘少奇忙完工作后,亲自过来说明了此事。
王光杰目瞪口呆地愣了半天,才接受了这个实事。
王光杰
1948年8月21日,刘、王两人的婚礼如期举行。
说是婚礼,实际上不过是王光美将行李搬到刘少奇的窑洞里而已。
作为新娘,王光美却用了一整天,来收拾这简陋的新家。
原来的屋子只有一张床和两把木椅。
但她凭借自己的审美把房间布置得温馨又大方。
晚上,外事局的同志们以"娘家人"的名义,做了一个蛋糕送来。
这才有了一点婚礼的仪式感。
过了一会儿,周总理和毛主席也亲自过来道喜。
毛主席看了看大变样的房间,笑意深达眼底,幽默地说:
"我来西柏坡后,不知到这间屋子来了多少次,今天最有新意。"
事实上,刘少奇的个人问题,也是主席多年的心病。
如今总算能够放下心来,他打心底觉得高兴。
婚后,王光美从外事局调到了中央办公厅,担任刘少奇的秘书。
此外,她还从一个大家闺秀变成一家之母,成为五个孩子的母亲。
王光美欣然接受自己的新身份,将五个孩子视如己出,给予他们无限的母爱。
此后,她又接连生下了儿子刘源和三个女儿,分别是刘平平(后改名王晴)、刘亭亭和刘潇潇。
只是拥有十一名成员的大家庭虽然热闹温馨,但要操持起来却是一个大挑战。
王光美会亲自安排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注重营养搭配。
正因此,几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刘少奇的胃病也逐渐好转。
王光美与刘少奇
不仅如此,每日黄昏,王光美还会拉着忙碌一天的丈夫散步,让他趁机活动筋骨。
中南海的晚宴上,他们会一起跳第一支舞和最后一支舞。
这些温馨的小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非但这样,王光美除了是家里的贤妻良母,还是新中国的"第一夫人"。
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她以一身雪白的旗袍亮相。
高挑婀娜的身段,加上周身的书卷气和优雅,其充分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女性的魅力。
印尼总统苏加诺甚至用她的名字命名了一个最新品种的兰花。
这也是印尼给来访的国家元首夫人的最高礼遇。
刘少奇与王光美在印度尼西亚
那时,他们除了自己的小家,还有中南海这个大家庭。
同生共死多年的战友比邻而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建国之后,刘少奇和朱德两家人分别住进了中南海西楼的甲楼和乙楼。
毛主席在丰泽园,周总理在西花厅。
因为住得近,几家的孩子在一起长大,一起玩耍、一起上学,关系十分亲近。
其中,刘少奇的小儿子刘源和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最为交好。
即便后来长大成人,他们依旧亲切地称呼彼此"小源源"和"李讷姐姐"。
然而,世事变幻,这样美好恬静的日子逐渐远去。
老一辈的革命领袖也一个接着一个离去。
右起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
王光美虽然历经风霜,但始终秉持着博爱宽容的品性,时刻关注着在中南海长大的这些孩子。
后来,她无意间得知李讷处境艰难,便立刻托人打听详情,然后施以援手。
原来,李讷曾在江西干校劳动锻炼时,认识了一名姓徐的服务员。
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便结婚,还有了儿子徐小宁。
可没过多久,两人在生活、兴趣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便逐渐显现了出来。
李讷在毛主席的影响下,从小酷爱读书,见识广博。
而小徐没多少文化,生性好动,对妻子口中的诗文哲理一点兴趣也没有。
就这样,两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矛盾也越来越深。
分居一段时间后,李讷便和小徐办理了离婚手续,独自抚养儿子。
毛主席与李讷
1978年10月,李讷从江西搬回北京,住进了西郊的一间平房。
她的工资不高,母子俩一天只有一毛钱买肉,大多时候只能吃大白菜充饥。
而且家里只有两条被子,李讷和儿子只能各自半铺半盖,才能勉强过冬。
王光美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带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来到李讷家。
帮她安置好后,其又想着孤儿寡母没人照顾可不行。
于是,在王光美和毛主席卫士长李银娇夫妇的撮合下,李讷与刘少奇曾经的警卫秘书王景清走到了一起。
从此有了一个依靠。
李讷与丈夫王景清
2004年夏,从不爱宴请别人的王光美突然对儿子刘源说:
"前些日子,你李敏姐姐和李讷姐姐来看过我,我岁数大了走不动了,又惦记她们,就聚会一次吧,你来负责就好,不要麻烦秘书。"
这一场世纪大聚会的地点定在在北京都信苑大厦26楼。
席上,83岁的王光美对孩子们说:
"我是这两个家庭中唯一的长者了,你们都是我的儿孙,你们一切都好了,我才能放心。"
此话一出,李敏和李讷眼里蓄满泪水,心中只觉得无限温暖。
而后在她极力倡导下,两个经历了特殊时期的家庭又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也让世人看到了王光美的博大胸襟。
毛、刘两家的聚会
除了关心晚辈,她晚年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公益事业上。
王光美发起的"幸福工程",专门帮助贫困母亲,救助了18万户贫困母亲及家庭,惠及人口达80万。
为做公益,王光美几乎卖掉了母亲董洁如留给她的所有古董。
就连自己的工资,她也毫不吝啬地捐了出去。
最后,她的孩子们不得不将母亲的赡养费交给保姆,以保障母亲的基本生活。
在最后的岁月中,王光美病重在床,大多时候都处在昏睡之中,再也无力继续"幸福工程"的工作。
一天,女儿刘亭亭坐在她的病床前,握住她的手,说道:
"您身体不大好了,是否愿意让我把这个事情做下去?"
闻言,王光美微睁的双眼突然闪过一丝亮光。
然后她吃力的抬起布满针孔的双手,不停给女儿作揖。
这时,她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母亲,而是在替中国的贫困母亲们请求帮助。
王光美的一生都秉持着一个革命家独有的责任感和博爱之心。
王光美
2006年10月13日凌晨,王光美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她逝世后的第四天,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其"中国消除贫困成就奖"。
只可惜获奖人再也无法到场。
王光美生命中的最后一份荣誉是由她的女儿刘亭亭代为领取的。后记:
王光美曾回忆,刘少奇对她说得最后一句话是: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些老一辈革命领袖的名字将永远熠熠生辉,被他们热爱的人民铭记。
面对民族危难,他们挺身而出,面对人生苦难,他们一笑了之。
我想,这种对生活宽容,对世人博爱的精神,或许也是当代人在面对人生的艰辛时最好的解药。
参考文献:
孔东梅:《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聚会侧记》
人民教育:《学会向前看——访刘少奇、王光美的孩子们》
百年潮:《王光美的传奇家世》
党史博览:《王光美与刘少奇结婚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