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婉最近遇到了很邪门的事情。 晚上在家刷牙的时候,突然听到隔壁传来呼救声。 她跑出家门,发现隔壁屋已经几个月不住人了... 隔天早上,在楼下的露天停车场,警车救护车都来了,还从一辆小车里抬出了一具女尸... 难不成,昨晚的呼救声是真的?! 但一打听才知道,这女的春天就在车里烧炭自杀了,已经是大半年前的事了... 诡异事件接连发生,智婉想不通,这不会跟她拍《幽灵人间》有关系吧? 可自己拍的也不是鬼片啊,就是片名惊悚一点而已... 《幽灵人间》是智婉导演生涯的第三部作品,没想到却成了她的职业滑铁卢。 现在经济越来越不景气,票房如果不能回本,下一部上哪找投资人呢? 以前她经常跟小伙伴嚷嚷:我要拍电影拍到死! 如今人到中年,很多事情是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在外面,她是拿过奖的导演,受后辈敬重。 但回到家,老公儿子只当她是个做家务的工具人,完全不懂她对电影投入的热情... 加上这些年为了拍电影,她把全副身家都投进去了,除了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她无处可去... 就在智婉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却意外接到了一个年轻小伙的电话! 电影《致敬》 由申秀媛自编自导,在豆瓣口碑榜已连续霸榜两周,得分7.8。 该片讲述了失意的中年导演智婉,因机缘巧合接到了一份给老电影配音的兼职,从而有机会追溯韩国第一代女导演制作电影的艰辛历程的故事。 这是一部致敬女性电影人的情怀片,拍得很生活化,不浮躁不刻意煽情,克制地连泪点的出现都让人觉得猝不及防。 但这也导致这部片节奏缓慢,是一部需要耐着性子看下去的片子。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片没有偷懒地利用男女对立制造噱头挑起情绪,片中也有许多正面的男性形象出现... 饰演女主的李姃垠,曾凭借《寄生虫》中的管家一角,夺得了第40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女配角。 电影《寄生虫》 在本片中,她是一个追求电影梦又迷茫困顿的导演,穿着朴素,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更像一个不起眼的路人。 智婉的身上,有太多真实的焦虑。 回家只见老公瘫在床上玩手机,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快去做饭! 儿子也埋怨:妈,你别拍电影了。你知道爸爸咋说的吗?和做梦的女人一起生活会变得孤独。 这个家根本没人看到智婉的价值所在,老公儿子都贬低她,好像一切不幸都是因为她爱上了拍电影造成的。 老公还经常戳她的痛处,"都拍十年电影了,总该赚点钱了吧?!" 为了表现女主生活上的捉襟见肘,李姃垠演得非常巧妙。 整理东西时看到拍片获得的奖杯,她忍不住想从上面抠点金漆下来,即使知道这不是真金... 一方面,这奖杯是梦想的起点,是她骄傲的资本; 但另一方面,仅有这个奖杯没法让她吃饱饭,它的辉煌只停留在过去。 "抠金"这个小动作,把人物内心的矛盾诠释得淋漓尽致。 除了演员演得好,导演也拍得非常细腻。 比如,天花板上的蜘蛛网、破裂的玻璃窗、冰箱里发霉发臭的残羹剩饭... 这些景象和前面提到的邪门呼救声组合在一起,更像是女主内心躁郁的映射。 在导演、妻子、母亲三重身份的夹击下,她疲惫不堪,仿佛身处一个动弹不得的困局之中。 随着年龄增长,还有票房惨败的焦虑一起袭来,智婉动摇了... 制片人也劝她:要不放弃电影,做生意吧。你是位好导演,但现在没钱做不了任何事... 有豆瓣网友评价:对电影的热爱和失望,对女性(不单单是女性影人)的困境呈现,还有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观照,影片很好地包裹在了一起,虽然控诉感不那么强,但却让人觉得很有力量,温柔却刻骨。 在智婉最迷茫的时候,一位后辈找到她,帮忙给一部老电影《女判事》配音。 但这部片年代久远,没有剧本,演员也几乎都不在了。 好在,当年与导演合作过的剪辑师还在世,智婉也是通过她才真正了解到,以前的女性拍片有多难... 过去一进到剪辑室,剪辑师就被人嫌弃,"怎么一大早就有女人进来,真是晦气。"人家还边说边撒盐... 有时正在剪辑,警察突然闯进来没收胶卷,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 几个小姐妹在拍电影受挫时互相支持,但难免也会想,"我们要是个男的会怎样..." 当智婉提到,为啥电影里有些地方剪得很别扭? 老人家无奈地说:被审查了呗,那上面有女人在抽烟。以前都是这样,辛辛苦苦拍出来的东西被随随便便剪掉... 已经去世的导演,曾做了十年的场记,一直没人给她机会。 后来终于有机会执导,她隐瞒了有女儿的事实,连最亲近的小伙伴都没敢透露... 后辈不懂,为什么这种平常事也要瞒住? 智婉说:也许被知道有女儿的话,在当时就不会让她当导演了吧... 第一代女性导演面对的难,比智婉没钱的处境还要严峻。 而智婉因为"女导演"的身份,也没少遭白眼。 甚至有电影社代表当面说她:大婶能拍什么电影,还是待在家吧... 过去女导演的困境和当下智婉遇到的困境,跨越时空界限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 职场上的偏见和歧视、无处申诉的不平等...直到今天仍在挤压她们本就逼仄的创作空间。 与其说智婉是为了修复老电影而东奔西走,不如说她是在寻找作为一个电影人坚持下去的勇气。 这部片就像是女性电影人的缩影,有人评论:做导演难,做女导演更难,做成功的女导演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不只在韩国,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的女性导演都要面临各种现实问题。 戴锦华曾提到:电影这个行业在它形成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极端男权的产业。它从产业结构、商业构造、劳动力结构意义上说,都成为一种结构意义上的父权产业,这也就形成了整个电影文化当中事实上性别歧视的结构。 根据Women In Film网站数据显示,从2007到2016年,在美国主流电影中,女性电影工作者始终面临不公平的行业资源分配。在多数工种中女性的比例仅是个位数字,例如作曲一职,女性仅占1.7%,导演占4.2%,编剧占13.2%。 2007—2016主流电影中的女性工作者占比 图源:WIF 美国州立圣迭戈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过去20年来,好莱坞女导演比例严重偏低的状况没有明显变化。在2018年最卖座的250部影片中,只有8%的影片由女导演执导,这一比例低于2017年的11%,也低于1998年的9%。 在导演行业,女性并不起眼,甚至还要遭受男性不会经历的困难。 美国电影导演佩内洛普•斯菲里斯回忆说,她在事业起步时曾在比弗利山庄酒店会见过一位高管。 "那家伙喝得酩酊大醉,扯开我的衣服,想把我的衣服脱掉。我站起来开始尖叫,他说,‘你到底想不想做这个mv ?’" 她停顿了一下说,"你们说它是性别歧视,我说它是重罪。" 一些投资的老板说很喜欢女导演,理由很好笑,因为他们认为女导演作品比较"安全"。 潜台词就是,女导演只能拍一些小情小爱,还不用花大价钱... 事实上,女性电影不是狭义的女性主义题材,女导演也可以处理很多不同题材,提供更多元的视角。 这些年来,我国的女性导演不断涌现,活跃在中国现代影坛上。 比如近期在院线上映的《妈妈!》,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阿尔茨海默病群体... 比如上一年的现象级作品《爱情神话》,打造了另类的都市电影生动样板... 比如,亲情向的《你好李焕英》累计票房超过50亿,贾玲也凭借此片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前三的导演; 还有殷若昕的《我的姐姐》,白雪的《过春天》,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等等... 从左到右依次:《我的姐姐》《过春天》《送我上青云》 中国第四代导演黄蜀芹曾说过:我所认为的女性电影,就是在一个习惯坐南朝北的建筑开了东西向的窗。这扇窗可以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女导演以她们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性情,开拓和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风格和题材类型;她们对作品的题材选择、内容把握、表现形式、艺术处理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观念和思考。" 现在的女性导演相对以前来说,确实多了被看见的机会,但实际上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审视。 许鞍华作为知名度较高的导演,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却曾在年龄问题上被冒犯。 40多岁起,就常有身边人和媒体问她什么时候退休。 "这个问题是歧视女性的,倒没听说有人问跟我差不多年纪的男导演什么时候退休,例如徐克。" 许鞍华 这个社会对女性导演的刻板印象,还有整个电影行业的男性含量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都压制了女性导演出头的机会。 尽管我们都知道,一部电影好不好看在于它本身的质量,而不在于它是男人拍的还是女人拍的。 但当一位女导演从幕后走到台前,不少人还是会大吃一惊,发出"原来这片是女的拍的呀"的惊叹... 而能被看见的女导演,远远比男导演少得多... 《致敬》的末尾,女主在一家即将拆除的电影院,找到了一堆废弃胶卷。 站在天花板破洞投下的光里,她急切地寻找着《女判事》遗失的影像,那么专注,仿佛也和历史中每一个女性导演努力拼搏追求的身影重合了... 人们说面对喜爱的事物不需要坚持,但我总觉得坚持比喜爱更重要,因为坚持需要更大的勇气。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前两天在豆瓣看到的一个评论。 一位女生在杨荔钠导演的分享下面留言,多年前她因为《老头》一片备受感动,一直在努力往导演梦靠近,下个月就要进入北电导演系进修班了。 我想,女性导演在这个行业确实不容易,但总有人在坚持中,给了后来者力量。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女性导演的坚持,让更多的女孩相信,女人也可以拍好电影,也有资格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影梦。 就像一位豆瓣网友说的:一个人能留给这世界的改变是微渺的,而留在共同经历与度过那段时光的同行者心底的痕迹是壮丽的。 引用资料 1.《女性导演的新时代即将来临?浅谈女性导演的困境》|澎湃新闻 2.《许鞍华:走出一个"黄金时代"》|三联生活周刊 3.《华语电影新力量之女性导演》|第10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