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咱俩各论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哥,你找什么,爸帮你找。"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电影里的经典场面,曾在国画大师张大千家真实上演。 风流才子张大千一共有四位夫人,年龄最小的是徐雯波。 她原本是张大千女儿张心瑞的闺蜜,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张大千,展开了一段疯狂的忘年恋。 1947年,张大千与徐雯波正式成婚,这一年张大千48岁,而徐雯波18岁。 自此,徐雯波成了闺蜜张心瑞的"后妈"。 也是在这一年,张大千和徐雯波离开了祖国大陆。 徐雯波追随丈夫,走过甘肃敦煌、香港、印度大吉岭、巴西的"八德园"、美国的"环荜庵",不曾想两人的儿子,却成了人间悲剧 一见钟情 1943年6月的某一天,张大千一人在"大风堂"画室里酝酿创作灵感。 因为找不到头绪,张大千愁眉不展… 此时,门外已经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其中一个,是张大千和二太太黄凝素的女儿张心瑞,豆蔻年华的心瑞活泼灵动,俏皮可爱。 另一位是张心瑞的闺蜜,名叫徐雯波。 小姑娘只有12、3岁,正值青春靓丽,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别样的灵气。 两人来"大风堂"找张大千,是徐雯波的主意。 她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很仰慕张大千的才气。 学堂里,同窗好友们总是央求张心瑞带自己去见见她的父亲。 可张心瑞知道父亲的脾气,如果找不准时机,很可能会被骂出去。 徐雯波是张心瑞最好的朋友,她开了口张心瑞自然不好拒绝。 来到"大风堂"门前,张心瑞已经打起了退堂鼓,她让徐雯波做好挨批的心理准备。 张心瑞忐忑地敲了三下门,此时的张大千刚有思绪,怒火已经涌到了心头。 而他打开门见到女儿和徐雯波的那一刹,张大千的脾气就收了回去。 张大千的爱好除了绘画,就是美女。 当时他和最小的三太太结婚已有8年之久,他时常和朋友抱怨,很久没体验过恋爱的滋味了。 而见到正值青春的徐雯波后,霎时间,萦绕在张大千心头的阴霾全部消散。 张心瑞见父亲没有愤怒,笑着向他介绍徐雯波,这次张大千竟然一反常态地对来客说了句:"你好"。 第一次见到大师的徐雯波心里也很紧张,害羞地朝张大千打了声招呼。 张大千连忙让女儿带着同学进屋,甚至还主动斟茶倒水。 张大千放下画笔,坐在椅子上对徐雯波嘘寒问暖。 徐雯波觉得张大千很平易近人,并不似张心瑞口中说得那么吓人。 她鼓起勇气,颤颤巍巍地问张大千,能不能带自己参观一下"大风堂"。 一旁的张心瑞为徐雯波捏了一把冷汗,张大千能让徐雯波进"大风堂"已经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徐雯波又提出这个要求,张心瑞很担心两人会被父亲"请"出去。 出乎预料的是,张大千非但没有拒绝,反而还主动带着徐雯波围着"大风堂"转。 每走到一幅画前,张大千就会给徐雯波细致地讲其中的深意。 徐雯波崇拜地向张大千请教绘画技艺,张大千也不厌其烦地把自己多年的心得娓娓道来。 那天,张大千和徐雯波在"大风堂"里聊了很多,直到快天黑时,徐雯波才依依不舍地向张大千道别。 张大千把徐雯波送到家门口,还嘱咐她以后想来随时欢迎。 说罢,张大千又让张心瑞送徐雯波回去。 直到两人的背影消失在霞光里,张大千才意犹未尽的回屋。 从那以后,徐雯波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来"大风堂"找张大千。 每次看到大师的画作,她的心中都激起无限涟漪。 徐雯波还提出让张大千教自己画画,张大千就紧握徐雯波的手,一笔一笔地在纸上勾勒。 后来徐雯波想拜张大千为师,可张大千一心想收徐雯波做妾,自然不能应下这师徒关系。 徐雯波心灰意冷,认为张大千是嫌弃自己绘画水平不够,于是来"大风堂"求艺的次数愈发频繁。 在这朝夕相处中,徐雯波也早已对张大千有了别样的情感。 抗战胜利的号角即将吹响,日本人做着最后的顽抗。 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日本人,把怒气全撒到了平民身上,他们派飞机无差别地轰炸着中国的各大城市。 当大家都躲进防空洞避难时,张大千犯起了难,他实在不知道该藏到哪里。 徐雯波一直住在有防空洞的姑妈家,见张大千如此窘迫,便提出让他和自己一起去姑妈那里。 张大千知道,这是和徐雯波更进一步的绝佳机会,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经历过生死的他们感情迅速升温,两人如干柴烈火般,一发不可收拾。 张大千对徐雯波爱得死去活来,他无法承受相思之苦,哪怕一分一秒。 于是他鼓起勇气,在徐雯波的姑妈家向她求婚。 然而张大千比徐雯波大了整整30岁,而且徐雯波当时还未成年,她的姑妈自然不同意这桩婚事。 张大千决定,用实际行动感化徐雯波的姑妈。 他把桌椅搬到了徐雯波的姑妈家,有事没事就在那里作画。 刚开始,徐雯波的姑妈很反感,可渐渐地,她也陶醉于大师创作的过程。 不作画时,张大千就和姑妈闲聊,总是有意无意地提起对徐雯波的爱。 久而久之,徐的姑妈有所动摇。 当时的徐雯波已经怀有身孕,她索性把这件事告诉了姑妈。 无奈之下,徐雯波的姑妈只好接受了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侄女婿。 于是,张大千成功地把女儿的闺蜜,变成了自己的妻子。 抛家舍业--为爱不顾一切 48岁的张大千娶了18岁的徐雯波,这令张心瑞的母亲黄凝素发了火。 原本黄凝素是张大千最疼爱的那一个,黄凝素也很争气,接连给张大千生了8个孩子。 自从张大千娶了三太太杨婉君后,黄凝素在张大千面前就成了摆设。 如今,张大千又娶了女儿的同学,黄凝素的心里怎会好过? 一怒之下,黄凝素用尺子打了张大千,不堪其辱的张大千直接跑到了山上。 张家上下几十口人齐齐出动寻找,终于在山洞里找到了他。 张大千傲娇地表示自己要出家,可张家几十口人都等着张大千买米下锅,他要是真的入了佛门,张家的日子不会好过。 黄凝素拗不过众人的劝说,跪下给张大千道了歉,两人很快断绝了婚姻关系。 而徐雯波始终觉得很对不住黄凝素,黄凝素从15岁就跟了张大千,把最好的光阴都给了他。 因为自己的到来,逼得黄凝素离开,徐雯波心怀愧疚一直想找机会弥补。 很快,机会就来了。 当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张大千和许多富商巨贾一样选择出国避难。 因为想出去的人太多,张大千托朋友找关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到了三张机票。 黄凝素走了,张大千还剩3个姨太太和10几个孩子,拖家带口地把他们都带出国实在是有些难度。 于是张大千没和旁人透露机票的事,只和徐雯波商量了。 张大千提出,三张机票两人各拿一张,剩下的一张给他们刚出世的儿子张心建(除张心建外,两人还有一个女儿)。 徐雯波觉得这样不妥,她劝张大千,把另外一张机票给黄凝素3岁的女儿张心沛。 张大千不解地问徐雯波为何这样做,徐雯波说她是在"还债"。 最终,张大千同意了徐雯波的想法,两人把儿子张心建送到了张大千的远房表弟家里。 表弟是个裱花匠,那些年张大千没少给他介绍生意。 表弟听说侄子要暂时寄养在自己这里,没多想便一口答应了。 张大千临出国前给表弟留了一笔钱,并嘱咐他一定要善待孩子,自己很快就回来。 襁褓中的张心建在表叔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张大千的表弟也很疼爱这个小侄子。 可当时正值战争年代,生意很不好做,他省吃俭用,只为把最好的留给小侄子。 张心建一天天长大,表弟的钱包却日渐空瘪。 张大千早已在国外过上了逍遥洒脱的生活,全然把寄居在亲戚的张心建抛在了脑后。 收入微薄的表弟不忍再把侄子带在身边受苦,左思右想,决定将孩子送到曾正蓉那里。 曾正蓉是张大千的正房夫人,当年张大千的挚爱表姐谢舜华去世后,他一蹶不振跑到庙里出家。 张母想让儿子尽快走出阴影,于是给他介绍了门当户对的曾正蓉。 曾正蓉是背负着三从四德的传统中国女性,对丈夫,她百依百顺;对公婆,她恭敬有加。 但张大千对曾正蓉没有太多的爱,一向对她不理不睬。 后来张大千找了黄凝素,曾正蓉给黄凝素当"保姆",这才感化了张大千,并与她生了一个女儿张心庆。 虽然曾正蓉母女在张家一直没什么地位,可在母女俩心里,张大千那是绝对不可侵犯的权威。 表弟带着张心建找到了曾正蓉,向她说明缘由后,曾正蓉表示张大千的孩子,不论和谁生的,她都会视如己出。 听到这里,表弟也就放心了。 然而,曾正蓉母女的日子比表弟好不到哪里,张大千走时,既没留画也没留钱,娘俩儿还是得自食其力。 为了赚钱养张心建,曾正蓉娘俩舍不得吃穿,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张心建。 张心建六七岁的时候,曾正蓉把实情告诉了他。 曾正蓉告诉张心建,他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大艺术家,只是去外国出差不能来看他。 总有一天,父亲会回来接他。 童真的张心建相信了大娘的这番话,还拍着胸脯向大娘和姐姐保证,等爸爸回来自己一定让他多给些钱,让大娘、姐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尽管曾正蓉和张心庆知道,可能永远也不会有这么一天,但看着张心建如此懂事,她们感到十分欣慰。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张心建已经从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变成了出类拔萃的小伙子。 他相貌英武又很能干,被分配到铁路局当了工人,还找了女朋友,生活充满希望。 六十年代末下岗浪潮袭来,领导找张心建谈话,劝他发扬风格,把岗位让给已经成家的同志。 张心建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主动离职。 成了无业游民后,女朋友的家人开始对他各种嫌弃。 最后,女朋友也顶不住压力,主动和张心建提了分手。 张心建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引以为傲的工作和亲密无间的爱人,他变得萎靡不振。 此时的张心建,就像当年张大千失去谢舜华一样,整个人钻进了牛角尖里无法挣脱。 屋漏偏逢连夜雨,最疼爱张心建的大娘因为烧煤不慎,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睡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张心建对生活感到绝望。 一天夜里,他喝的大嘴酩酊,跌跌撞撞来到了自己曾工作过的铁路段。 张心建呈大字形躺在铁轨中间的铁木上,一列火车呼啸而来,卷起了地上的鹅卵石,也带走了张心建的性命。 或许,对于22岁的张心建来说,唯有死才是真正的解脱。 他感受过来自大娘的母爱,也享受过恋人的恩爱,唯一遗憾的是未曾得到过丝毫父爱。 张心建去世时,他牵挂的父母正在美国享受生活。 出国后,两人又有了一个儿子,也许在张大千和徐雯波在每个思念张心建的夜晚,都会看着小儿子怀念已故的长子。